<p class="ql-block">盛夏時節(jié),漫步于古都西安的南郊,一座穿越千年風雨的佛塔靜靜矗立,它便是聞名遐邇的小雁塔。坐落于唐長安城安仁坊的薦福寺內(nèi),小雁塔又名“薦福寺塔”,建于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遙相呼應,同為唐代長安城的重要歷史遺存。它不僅見證了佛教文化的傳播與興盛,也成為了西安這座古城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標。</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北門游人如織,盛夏的陽光灑在古塔之上,映照出歲月的斑駁。盡管游客眾多,但與西門相比,卻少了些許喧囂。西門一早便排起長龍,旅游團接踵而至,仿佛整座城市的熱情都匯聚于此。</p> <p class="ql-block">盛夏的小雁塔,綠意盎然,景色宜人。古塔掩映于蔥蘢樹影之間,微風拂過,帶來絲絲清涼。漫步其間,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令人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在薦福寺深處,有一座名為白衣閣的古建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是供奉觀音菩薩的佛堂。關(guān)于“白衣閣”的由來,眾說紛紜:一說因觀音菩薩身著白衣而得名,另一說則認為是因閣中僧人常穿白衣,或因閣中藏有《二十四章經(jīng)》而得名。無論哪種說法,都為這座古閣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莊嚴。</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杰出代表,初建時為15層,歷經(jīng)滄桑,現(xiàn)存13層,高43.4米。塔體秀美挺拔,線條流暢,是唐代佛教建筑藝術(shù)的瑰寶,也是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區(qū)傳播與融合的重要見證。</p> <p class="ql-block">步入薦福寺,大雄寶殿巍然矗立,作為寺內(nèi)核心建筑之一,它承載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內(nèi)涵。這座清代所建的單檐硬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nèi)供奉著莊嚴的釋迦牟尼佛像,香火繚繞,梵音回響,令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采用傳統(tǒng)的磚木結(jié)構(gòu),屋頂覆蓋灰瓦,檐部裝飾簡潔而古樸,廊深1.35米,柱高3.8米,臺基寬廣,尺寸為21.2米×13.3米。整座建筑融合了佛教藝術(shù)與傳統(tǒng)建筑風格,展現(xiàn)出清代木構(gòu)建筑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薦福寺的庭院深處,一棵國槐靜靜佇立,樹齡已逾1300年。它見證了小雁塔的興衰更替,也見證了無數(shù)香客的虔誠祈愿。盛夏時節(jié),綠蔭如蓋,為游人遮擋驕陽,也帶來一份清涼與寧靜。</p> <p class="ql-block">寺中還有一株樹齡達600余年的楸樹,枝繁葉茂,蒼勁挺拔。它與小雁塔相伴,訴說著歲月的流轉(zhuǎn)與時光的沉淀。盛夏的風吹過樹梢,仿佛低語著一段段塵封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雁塔晨鐘”作為“關(guān)中八景”之一,是小雁塔最具詩意的時刻。清晨,鐘聲悠揚,回蕩在薦福寺上空,喚醒沉睡的古塔,也喚醒游人心中的寧靜與敬意。</p> <p class="ql-block">勅賜薦福寺,這座歷史悠久的皇家寺廟,坐落于西安南郊,始建于唐代,歷經(jīng)多次修繕,現(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風格。它與小雁塔相依相伴,形成了獨特的“寺塔合一”景觀,是盛夏游覽中不可錯過的文化勝地。</p> <p class="ql-block">薦福寺原名獻福寺,始建于唐高宗李治駕崩百日后(684年),由唐睿宗李旦為皇室祈福而建。天授元年(690年)更名為薦福寺,成為唐代重要的佛教學術(shù)中心。唐末毀于戰(zhàn)火后遷至安仁坊,與小雁塔合為一體。明代正統(tǒng)年間,經(jīng)大修后由明英宗親題“勅賜薦福寺”匾額,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博物館,作為西安博物院的重要組成部分,集文物收藏、科學研究與社會教育于一體,位于碑林區(qū)朱雀大街北段,與小雁塔、薦福寺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集歷史、文化與自然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景區(qū)四季皆景,而盛夏尤勝。陽光透過古樹灑落,微風輕拂塔影,行走其間,仿佛穿越千年時光,感受到一種靜謐與悠遠的美。</p> <p class="ql-block">生活,因熱愛而美好,也因用心而有趣。在這個盛夏,不妨走進小雁塔,去感受一段段塵封的歲月,去聆聽一縷縷鐘聲,去體味世間最真實的幸福與寧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