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篇《高爐記憶》文章以前看過,今天又認真地看了一遍,看得熱淚盈眶,也笑得熱淚盈眶。</p><p class="ql-block"> 桂林老兄,你在皖北吃了多少苦,你在皖北有過多少樂。皖北有你爬過的山,皖北有你涉過的河!高爐酒給了你海一樣的胸襟,海一樣的胸襟才是你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寫春聯(lián)寫出詩人的豪邁,詩人的豪邁才是你的壯志凌云!皖北之于你,從來就不是煉獄,而是高爐火紅的洪爐。皖北人民,從來不是安徽佬,而是父老鄉(xiāng)親。在渦河的清波里,在皖北的大地上。一個上海知青,成了皖北的大漢,是悲還是喜?沒有這一片深情的土地,沒有這一方可敬的鄉(xiāng)親,就沒有這飽含深情的《高爐記憶》。</p><p class="ql-block"> 這一切都是鄉(xiāng)愁在作怪,讓你哭、讓你笑,讓你不愿走、走了還要回。讓你把青春、汗水和這把老骨頭都愿意毫無保留地獻給它。</p><p class="ql-block"> 桂林老兄是帶著使命來的,插隊的使命,從政的使命,作家的使命,你是來皖北還債的!而皖北這片深情的土地,只欠你兩個字:謝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讀《茅窩子記憶》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雙茅窩子,滿滿淮北情。</p><p class="ql-block"> 仿佛使人遠遠地看見一個身影從淮北農(nóng)村走來,那腳步越來越快,越來越穩(wěn)。那身影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高大。他的腳下穿著淮北農(nóng)村最流行的茅窩子——一種蘆花編就、蔴繩封邊、木踏板做底的高檔防水防滑保暖雪地鞋?;幢鞭r(nóng)村蘆幫草底的茅窩子幾手人人都有,但這種加裝了木踏板鞋底的茅窩子卻十分少見,那是茅窩子主人身份與地位象征。那雙茅窩子織進了貧下中農(nóng)多少關愛!</p><p class="ql-block"> 他穿著茅窩子走來,身后是一串串深深的腳印,大雪無痕,歲月有印,青春無價。</p><p class="ql-block"> 他奮力前行,腳印在身后延伸,他扛住了淮北的漫天飛雪?。?!他走進了公眾的視野。</p><p class="ql-block"> 一個來自上海的草根知青走進了執(zhí)政黨的機關大院,當上了令人羨慕的宣傳部長,進入了文學的最高殿堂,成了中國作家。即使功成名退也不愿賦閑,因為他的心中始終珍藏著《茅窩子的記憶》,他已與這片深情的土地難舍難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家:丁建設,安徽宿州人。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安徽省民俗學會會員、宿州市散文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fā)表作品,2017年以來,已在各類報刊和網(wǎng)絡平臺發(fā)表散文、詩歌、小說等文藝作品百余篇,著有散文集《那一縷炊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