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 李木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圖片 AI</b></p> <p class="ql-block"> 曲阜城很小,只有23平方公里,騎個自行車,不小心就會騎到城外去??墒乔贰叭住钡拿晠s很大,大到世界聞名,只因為有了一位偉大的孔子。多少年來,我無數(shù)次地進出孔廟、孔府、孔林,每次進出都會有新鮮的感覺與深長的觸動?!叭住钡拇笈c小,便是我諸多感喟中的一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孔廟的大與小</b></p><p class="ql-block"> 孔廟的大成殿,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梁畫棟,堪稱壯麗與輝煌,為中國四大殿之一。</p><p class="ql-block"> 殿之巍峨還在其次,24米高處的殿額上懸掛著皇帝親筆書下的匾額:大成殿;而其出處便是孟子的話:“孔子之謂集大成。”就是殿前的那十根雕龍石柱,也是搜遍全國所僅有,與它相比連紫禁城的龍柱也要相形見絀。難怪皇帝駕臨祭孔,孔家人還要用綢布將龍柱裹嚴,怕“天子”看見犯了紅眼病。</p> <p class="ql-block"> 從西漢至清朝,先后有12個皇帝19次來曲阜祭祀孔子,光是大清的乾隆皇帝 就來過8次。唯我獨尊的“萬歲”們,只有來到曲阜孔廟大成殿前,才會彎下他們的膝蓋,向著孔子行跪拜之禮。</p><p class="ql-block">大成殿,真可謂大矣。</p> <p class="ql-block"> 在它威風凜凜地籠罩里,謙遜地安居在它南面的杏壇,可就著實地小了。不過一個亭子罷了,不高,還簡陋,四周都透著風。</p><p class="ql-block"> 可是每次去孔廟,我在這個小小的杏壇前待得最久。不為別的,就為它是中國第一座辦在民間的學校,而創(chuàng)建它的,正是打破了教育向來為統(tǒng)治者貴族所壟斷局面的孔子。嚴格意義上講,孔子當是中國第一位真正的教師。是他第一個不分階級與出身,凡愿意學習的人都可以進入他的學校;是他第一個整理編輯出了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在內(nèi)的教材,并根據(jù)時代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了“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六門課程。</p> <p class="ql-block"> 有了這個杏壇,再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在那樣人煙稀少而又戰(zhàn)亂頻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能夠發(fā)現(xiàn)、收留并培育出三千學子,這該是多么罕世的功勛。誰能說這個杏壇小呢?雖沒有廟堂之高,甚至始終沒有任何級別,還常常處于流動流亡之中——但是正是這個小小的杏壇,卻為中華文明開辟出一個嶄新的時代。</p><p class="ql-block"> 在好多人眼里,大成殿是孔廟的核心。但在我看來,這個小小的杏壇,才是孔廟的核心。錢穆先生說:“我們稱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因為孔子是我國第一位為國人所崇敬的標準的老師”,錢先生并由此得出結論說:“我普通稱孔廟,那是俗話。其實應該稱‘學宮’,這才充分表示出學的精神?!?lt;/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孔府的大與小</b></p><p class="ql-block"> 孔府的大門上有一副十分著名的對聯(lián):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上面少了一點,“章”字一豎貫穿“日”字,通到了上面“立”字的最后一橫筆,表示富貴無頂,文章通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孔府又稱衍圣公府,九進庭院,三路布局,共有廳、堂、樓、房463間,是歷屆衍圣公及其家屬辦公與居住的地方。朝廷設六部,孔府有六廳,光是一處后花園就占地五十余畝,可謂大矣哉孔府。</p> <p class="ql-block"> 中國第一府第中,文物薈萃,其中不乏雖小卻異常珍貴者。如御賜印章、水晶篆刻、楷木如意、族長藤杖、七梁冠、孔子觀欹器圖、雷氏七弦琴等,都彌足貴重。尤其是那個圣旨盒,更是別具意味。木雕鎏金,起伏的波濤上,騰飛著鏤雕的盤旋云龍,正面中間豎方藍匾上,用滿漢兩種文字寫著“奉天誥命”——雖只有42厘米高、45厘米長、21厘米寬,卻實實在在盛著朝廷與孔府、王朝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互依存又相互利用的緊密關系,特殊而又神秘。</p> <p class="ql-block"> 清初的山東巡撫方大猷在向朝廷進言優(yōu)渥孔氏后人中說,這樣“可卜國脈靈長,人文蔚起”,可謂一語道破。 在歷朝歷代優(yōu)渥有加的時候,衍圣公所代表的孔氏后人,顯赫中倒也始終保持著一種謹慎,“吾日三省吾身”,不忘老祖宗對于顏回“簞食壺漿”的贊美。這就要說到孔府衙門與內(nèi)宅相交處的那面大大的影壁——戒貪壁。</p> <p class="ql-block"> 比起小小的圣旨盒來,這面影壁可說是足夠闊大與醒目:在長3米高2·5米的影壁上,滿滿地畫著一幅彩色的畫,一匹頭似龍、口如獅、身似麒麟、蹄如馬的怪獸,正身披著欲望的火焰,張牙舞爪,昂首挺胸,野心勃勃,卷舌露齒,向著太陽張開了要吞而食之的貪婪的血盒大口,而它的周圍布滿被它啃噬得一片狼藉的各種寶貝。下場呢?葬身波濤洶涌的大海。據(jù)說當年衍圣公出門時,都要駐足觀看此畫,并有人喊“過貪門”,以警戒自己,也告誡子孫。 </p><p class="ql-block"> 去孔府,總會在這面影壁前打量復打量,想孔府與各路王朝共有的輝煌與富貴、衰落與寂寞。只有時光不老,不朽的陽光月光,還是悲憫而又新鮮地照著天下百姓,也照著這座“天下第一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孔林的大與小 </b></p><p class="ql-block"> 占地3000畝的孔林,座落于曲阜城北3華里處的泗水、洙水之間,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叢葬墓地。</p><p class="ql-block"> 兩千年間,孔氏家族的亡靈相繼埋葬于此,有墳塋數(shù)萬座。陪守數(shù)萬墳塋的,是數(shù)千幢歷代碑刻、石儀。而掩映這墳塋與碑石的,則是由孔子“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的數(shù)萬株四季蒼翠的各類樹木。碑林?植物園?博物館?大碑林,大植物園,大博物館,光是高大的林墻,就綿延14華里之長。</p><p class="ql-block"> 像有72石的明墓群石儀,徜徉于這些石羊石馬石翁仲石神門里,就有了蒼茫壯觀的景象,連那些一年一枯榮的雜草,也仿佛有了流動的古韻。</p> <p class="ql-block"> 孔林之中,孔子墓當然是最大的,封土東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小山一樣。歷代衍圣公的墳墓,也突出地高大。就連那個落拓的文人孔尚任的墓,也有著東西8.43米、南北7.70米、高3.13米的土。 這些就是孔林的主角嗎?那年冬天,一場大雪之后,我去孔林,跋涉在墳塋間,竟忽然有了一個熱熱的想法:也許,主角應當是那些沒有功名沒有權勢地位的百姓的亡靈吧?如果大孔林沒有了他們,孤單單的只余下那些個有頭有臉的大人們,還能叫孔林嗎? 這是封建中國中唯一一塊靈魂平等的宿地。 </p> <p class="ql-block"> 受過苦的眠在這里,享過福的眠在這里;作官的眠在這里,為民的眠在這里;胖的眠在這里,瘦的眠在這里;富的眠在這里,窮的眠在這里。大家擠擠挨挨不分男女貴賤高低彼此,就因為老祖宗孔子是在窮病中辭世的,就因為飯碗子儒家學說是在百家爭鳴中成熟的。</p><p class="ql-block">走進這方老樹新樹爭榮的兩千年的古林,你會一下子沐浴于一種平等的氛圍中,一種獲得人的尊嚴的歡欣便會如閃著陽光的溪流在心頭潺潺。雖然孔子和歷代衍圣公的墳大一些,他們的墓前還會有一些石儀,甚至孔子墓的周遭還樹起著高大的紅墻,但是這一切都是后人加上去的,絲毫無損于靈魂們平等的相處。碑大碑小墳大墳小都是一樣的,有碑無碑有墳無墳都是一樣的,冬日的雪為眾魂戴孝,清明的雨為眾魂哭祭。 靈魂,在這里安歇;生命,從這里出發(f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17/10/19晚于濟寧方圓忻居墾荒齋</span></p> <p class="ql-block"><b>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李木生寫過300萬字的散文與300多首詩,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講師團成員。所寫散文300百余篇次入選各種選本,曾獲冰心散文獎,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首屆泰山文藝獎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