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初,來到上海黃浦江之濱的浦東美術館,參觀了來自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魁寶藏品展覽《締造現(xiàn)代》。</p> <p class="ql-block">奧賽博物館為我們帶來了一百多年前20多位法國巨匠的油畫和雕塑藏品。特別是有19世紀法國印象派七位主要代表人物的珍貴作品,為我們深入了解法國印象派畫風打開了大門。</p><p class="ql-block">1863年,法國一批青年畫家的描繪大自然的新繪畫作品,被當時官方學院派(崇尚歷史、宗教畫)拒絕接納參加畫展。于是,他們在1874年開始,自己舉辦第一屆聯(lián)合畫展。其中,莫奈的油畫《印象、日出》被評論家嘲諷是“印象”作品,于是他們就自我取名為“印象派畫家”。</p><p class="ql-block">印象派主要七位人物是:</p><p class="ql-block">“印象派之父”畢沙羅。</p><p class="ql-block">“印象派三巨頭”莫奈,馬奈,雷諾阿。</p><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三巨頭”高更,梵高,塞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派之父”畢沙羅</p><p class="ql-block">卡米爾.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年, 出生在加勒比海島上,1855年定居巴黎。1871年開始積極推進印象派畫展,是唯一全部參加8屆印象派畫展的作家,印象派的核心人物,也是高更、塞尚的指導老師。</p><p class="ql-block">展出畢沙羅的一副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派三巨頭”之一:莫奈</p><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926年。</p><p class="ql-block">展出莫奈的二幅油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派三巨頭”之二:馬奈</p><p class="ql-block">愛德華.馬奈 Edouard Manet 1832~1883年。</p><p class="ql-block">展出馬奈的四件作品。</p> <p class="ql-block">《海灘上》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派三巨頭”之三:雷諾阿</p><p class="ql-block">奧古斯特.雷諾阿 Auguste Renoir 1841~1919年</p><p class="ql-block">展出雷諾阿的四幅油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派”與“后印象派”:“后印象派”是從“印象派”發(fā)展而來。</p><p class="ql-block">印象派追求自然光影的瞬間捕捉,注重色彩與光線的科學分析;后印象派則突破自然束縛,強調(diào)藝術家的情感投射與形式重構。????</p><p class="ql-block">?印象派的核心追求?: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的藝術家關注自然光線的瞬時變化,主張"眼見的真實",通過外光寫生捕捉現(xiàn)代生活場景中的視覺經(jīng)驗。????</p><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的革新突破?:梵高、塞尚、高更等人主張"心靈的真實",通過夸張色彩、幾何結構和象征符號重構現(xiàn)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三巨匠”之一:高更</p><p class="ql-block">保羅.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年,法國藝術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年才投身藝術,一生有500多件油畫、雕塑、木雕作品,作品</span>充滿原始野性與象征主義色彩。</p><p class="ql-block">展出高更的五幅油畫</p> <p class="ql-block">1894年,高更繪制了非常稀少的雙面布面油畫。</p> <p class="ql-block">正面:高更的自畫像</p> <p class="ql-block">背面:高更為鄰居畫像(倒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三巨匠”之二:梵高</p><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p><p class="ql-block"> 1853~1890年,荷蘭畫家,一生創(chuàng)作了2,000余作品。梵高1886年來到法國巴黎生活和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自畫像1887年</p> <p class="ql-block">梵高自畫像(局部)</p> <p class="ql-block">梵高到法國后,1887年認識了比他大五歲的法國畫家高更。交往中,梵高感到高更與他志同道合,視高更為藝術偶像。</p><p class="ql-block">1888年10月,梵高盛情邀請高更到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qū)小鎮(zhèn)阿爾勒的黃房子居住,與他共同生活和創(chuàng)作,共建“南方藝術畫屋”。這<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引出了兩位藝術大師的愛恨悲情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僅僅過了62天,由于性格和創(chuàng)作思路不同,他們的親密關系逐漸破裂了。據(jù)高更回憶:在一次激烈爭吵中,高更公開批評了梵高的繪畫風格。這導致梵高精神失控,梵高憤而用刀割下自己左耳朵,將它送給了當?shù)匾粋€女人。那個女人見到血淋淋耳朵當場昏了過去。之后高更就離開了阿爾勒。</p><p class="ql-block">高更離開后,梵高精神分裂癥時常發(fā)作,身體狀況時好時壞。他在精神正常時堅持創(chuàng)作,1889年1月畫有2幅《割耳朵后的自畫像》(未展出)等作品。1889年梵高還完成了1888年已完成構思的畫作《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懷念與高更在一起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梵高作品1889年</p> <p class="ql-block">高更離開梵高后,兩人沒有再見面。但保持朋友間的書信來往,互贈畫作。兩人的相愛相殺,也碰撞出各自的不同藝術創(chuàng)作火花。</p><p class="ql-block">高更離開阿爾勒一年半后的1890年7月29日,37歲的畫壇大師梵高就在貧困和疾病中去世了。</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在去世以后名聲大振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三巨匠”之三:塞尚</p><p class="ql-block">保羅.塞尚 Paul Cezanne 1839~1906年,他也是馬奈的好友。</p><p class="ql-block">展出的塞尚一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批十九世紀的法國年青畫家,在歐洲繪畫界刮起了一股崇尚自然追求想象熱愛光線的改革之風,為現(xiàn)代繪畫奠定了多元素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看多了西方國家頂級博物館的古典宮廷宗教歷史油畫,那么,奧賽博物館法國印象派的珍藏畫作,會使你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7 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