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敦煌,是我夢寐以求要去的地方,只是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時間去。我是從網(wǎng)上看到北京展覽館有“如是莫高”敦煌莫高窟藝術(shù)大展的,這下好了,先不用去莫高窟了,先去這個地方,看看我心中夢想的敦煌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網(wǎng)上介紹說這次的大展,設(shè)有敦煌印象、千年莫高、燦爛佛宮、莊嚴(yán)凈土、萬象人間和石窟寶藏六大展區(qū)。最重磅的是九大經(jīng)典石窟的復(fù)刻,全部是1:1的復(fù)刻。整個石窟的壁畫、雕塑、建筑結(jié)構(gòu)都是高度的復(fù)原。看到這些描述,更加堅定了我去看展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我早晨送孫子去了幼兒園后就公交車加地鐵的前往北京展覽館,一個半多小時的路程,9:25分我站到了展覽館的大門處。工作人員說要9:30放行,進(jìn)入掃碼購票(票價128元,優(yōu)惠票88元)后排隊等待入場,10:00正式過安檢、檢票入場。</p><p class="ql-block"> 入場后,我先是大約瀏覽了一下,趁著游人不多先拍照,10:30分開始聽正式的講解員講解敦煌的故事以及各個石窟的詳細(xì)介紹,講解每一幅壁畫的內(nèi)容、出處、精妙的細(xì)節(jié)部分,聽的我如癡如醉,漸漸的忘記了時間,直到腳疼的要站不住了才驚覺的看看時間,已經(jīng)快下午二點半了,近四個半小時的時間,我忘記了渴忘記了餓,一直沉浸在“如是莫高”中!</p> <p class="ql-block"> 敦煌,位于甘肅河西走廊的西端。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是古代中國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絲綢之路的繁榮興盛,促進(jìn)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豐富了中華文明的表現(xiàn)形式與文化內(nèi)涵,也催生了敦煌莫高窟這樣反映絲綢之路多元文明交融薈萃的文化寶庫。敦煌莫高窟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內(nèi)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shù)遺址,集建筑、雕塑、壁畫三者于一體、生動展現(xiàn)了公元四至十四世紀(jì)千余年間社會生活的畫卷,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學(xué)價值。</p><p class="ql-block"> (國當(dāng)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懸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川無蛇虺,澤無兕虎,華、戎所交,一都會也。</p><p class="ql-block"> 譯文: 敦煌位于西北乾位(今甘肅敦煌市西北),地形以山地(艮墟)為主,境內(nèi)有泉水涌動的奇觀(懸泉)和鳴沙山等自然奇景。這里河流湖泊中少見毒蛇猛獸,平原沼澤中也沒有兇猛動物,是中原(華)與西域(戎)交匯的重要都會。 ?)</p> <p class="ql-block"> 國當(dāng)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懸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川無蛇虺,澤無兕虎,華、戎所交,一都會也。</p><p class="ql-block"> 1 方位與地形?</p><p class="ql-block"> “國當(dāng)乾位”指敦煌位于古代河西走廊西北端,屬八卦中的乾位(西北方)。</p><p class="ql-block"> “地列艮墟”描述當(dāng)?shù)氐孛惨陨角馂橹鳎逓樯皆乐蟆?lt;/p><p class="ql-block">? 2 自然特征?</p><p class="ql-block"> “水有懸泉之神”指敦煌著名的月牙泉等泉水景觀。</p><p class="ql-block"> “山有鳴沙之異”形容鳴沙山的獨特地質(zhì)現(xiàn)象。</p><p class="ql-block">? 3 生態(tài)與地位?</p><p class="ql-block"> “川無蛇虺,澤無兕虎”說明當(dāng)?shù)刈匀画h(huán)境相對安全,動物以溫和為主。</p><p class="ql-block"> “華、戎所交一都會也”強(qiáng)調(diào)敦煌作為中原與西域貿(mào)易、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敦煌漢長城廣武遂烽燧</p><p class="ql-block"> 敦煌境內(nèi)現(xiàn)存烽燧八十多座、多里底寬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長城內(nèi)側(cè)。筑造結(jié)構(gòu)主要有三種:一是用黃膠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塊夾紅柳、胡楊枝壘筑而成;三是用土坯夾蘆葦砌筑而成。烽燧大都建在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達(dá)7米以上。有的殘高10米左右。烽隧頂部,四邊筑有不高的女墻,形成一間小屋。</p> <p class="ql-block">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蹙S</p><p class="ql-block">陽關(guān)遺址﹣﹣墩墩山烽燧</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料記載,西漢設(shè)陽關(guān)都尉治所,魏晉設(shè)陽關(guān)縣,唐代設(shè)壽昌縣。宋元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guān)慢慢圮廢。都尉是佐助郡太守掌管軍事的官員,西漢敦煌郡設(shè)置有宜禾、中部、陽關(guān)、玉門四都尉,肩負(fù)防區(qū)內(nèi)候望、屯兵、屯田、交通等任務(wù)。今天,陽關(guān)治所已不存,唯有墩墩山烽燧屹立在陽關(guān)的制高點,成為陽關(guān)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p> <p class="ql-block"> 長風(fēng)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p><p class="ql-block"> ——李白</p><p class="ql-block">兩關(guān)遺址</p><p class="ql-block"> 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關(guān)防,位于漢長城線上,均為都尉治所。兩關(guān)相距70公里,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筑塞墻連接,設(shè)兵駐守。玉門關(guān)主要職能是軍事防務(wù),西漢軍隊和專使經(jīng)由玉門關(guān),而外國客使經(jīng)由陽關(guān)進(jìn)出內(nèi)地。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見證了西漢時期大一統(tǒng)中國的交流與開放,共榮與創(chuàng)新,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文化符號,也是中國文學(xué)上的經(jīng)典意象和精神坐標(biāo)。</p> <p class="ql-block"> 世界文化遺產(chǎn)玉門關(guān)遺址﹣﹣小方盤城</p><p class="ql-block"> 此遺址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山,南邊有鹽堿沼澤地,北邊不遠(yuǎn)處是哈拉湖,再往北就是長城。這個方形土堡有內(nèi)外女墻,可供人馬并行的走道,是一處漢代長城守御駐所的典型障塢遺址。從出土的近百枚簡牘,以及封泥匣、漆耳杯、絲麻織品殘片、五銖錢等可知,這里就是漢代的一處長城關(guān)隘。尤其是1944年,中國著名的考古學(xué)家夏鼐、閻文儒先生在此掘獲一枚寫有"酒泉玉門都尉"的木簡后,這里就成為玉門關(guān)的代名詞。</p> <p class="ql-block"> 世界文化遺產(chǎn)玉門關(guān)遺址﹣﹣大方盤城</p><p class="ql-block"> 大方盤城就是漢代的一處部隊糧倉,時稱"昌安倉",后叫河倉城。河倉城倉儲規(guī)模大,是儲藏糧秣材料軍服兵器等軍需物品的大倉庫,主要供應(yīng)守衛(wèi)玉門關(guān)的將士及往來官員使節(jié),以及過往客商之食宿??脊抛C明,此城從西漢至魏晉都在使用,長達(dá)500多年,成為當(dāng)年這一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漢長城遺址</p><p class="ql-block"> 敦煌境內(nèi)漢長城多為沙土壓筑而成,以當(dāng)?shù)囟嘁姷募t柳、蘆葦、羅布麻、胡楊樹等植物枝條為筋骨,上鋪沙土礫石層層壓筑壓實,分段修筑、相連為墻。長城沿線,每隔十華里筑有烽燧一座,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敵情,白天煙煙,夜晚舉火,點燃報警,傳遞消息。</p> <p class="ql-block">鑿空西域</p><p class="ql-block"> "鑿空西域"指漢朝名將張騫出使西域的偉大壯舉。他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張騫一路艱難跋涉,穿越戈壁、山區(qū)和沙漠,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抵達(dá)大月氏國(今咸海、阿姆河流域)。他與當(dāng)?shù)孛褡褰⒙?lián)系,不僅帶回了西域的豐富物產(chǎn),還促進(jìn)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張騫的探索成功開拓了絲綢之路,成為中西經(jīng)濟(jì)、文化交融的重要紐帶,奠定了后世東西方交流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福田經(jīng)變(局部)</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296窟 ,北周(557-581年)。</p><p class="ql-block"> 這幅壁畫根據(jù)《佛說諸德福田經(jīng)》繪制,畫面簡要生動地描繪出一千多年前絲綢之路上商貿(mào)交流的情景。根據(jù)出土器物和文獻(xiàn)記載,外商入華時所攜帶的商品主要有:金銀器皿、寶石、香料、毛紡織品、藥材、駝馬以及奴隸等,其中前四項是最受達(dá)官貴人歡迎,也是最有利潤的物品。這幅畫面下方生動記載了中外商人相遇時的情形,畫面中入華外商的形象尤為珍貴。</p> <p class="ql-block">商旅遇盜圖</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45窟,盛唐(705-786年)。</p><p class="ql-block"> 此圖依據(jù)《法華經(jīng)·觀音普門品》繪制。畫面中描繪有六位胡商(中亞商人)遇到搶匪,貨物散落地上,身后的兩頭毛驢目露驚恐,商人雙手合十稱念觀音名號,以求獲得拯救。真實再現(xiàn)了穿越絲綢之路的艱辛跋涉。</p> <p class="ql-block">胡人牽駝磚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甘肅省敦煌市佛爺廟唐墓出土敦煌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此件胡人牽駝磚,牽駝人頭戴中亞塞種人的尖頂帽,高鼻深目,身穿圓領(lǐng)窄袖服,右手緊握韁繩,左手杵短杖;駱駝背負(fù)重馱,四肢矯健,昂首闊步,甩尾前進(jìn)。表現(xiàn)了人與駱駝在絲綢之路長途跋涉的情形。面構(gòu)圖均勻、緊湊,造型比例適度,神態(tài)生動真切,制作技法高超。不僅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還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是中西方經(jīng)濟(jì)、文化交流及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唐天寶七載過所文牒</p><p class="ql-block"> 1965年莫高窟第125窟前出土</p><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 印度甘蔗制糖及甘蔗育苗法(848-907年)</p><p class="ql-block">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p><p class="ql-block"> 由于印度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那里自古盛產(chǎn)甘蔗,人們很早就會用甘蔗軋?zhí)?。印度古代制糖法最早是通過佛經(jīng)介紹到中國來的。從晉代以來所翻譯的一些佛經(jīng)中,如《摩訶僧衹律》《五分律》《四分律》等可知,兩晉南北朝時期,印度壓甘蔗汁制糖的信息已經(jīng)傳到了中國。此件文書在短短的幾百字中,詳細(xì)地記有印度甘蔗的種類、造沙糖法、造石蜜法、甘蔗栽培法等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 季羨林先生對這一卷子作了全面的詮釋之后,說:"我們眼前的這張只有幾百字的殘卷告訴我們的卻是另外一條道路,一條老百姓的道路。造糖看起來不能算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它也關(guān)系到國計民生,在中印文化關(guān)系史上在科技交流方面自有其重大意義。"后來,中國的糖越造越好,又開始向印度回傳,所以,在今天印度的一些語言里,還把白糖叫作"支尼",意思是"中國的"。</p> <p class="ql-block">伐木修造圖</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302窟 隋(581-618年)</p> <p class="ql-block">建造石窟的過程</p><p class="ql-block"> 選址—構(gòu)圖—從上往下挖—涂層—繪畫。</p> <p class="ql-block">木工建房流程圖</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454窟,北宋(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建屋圖</p><p class="ql-block"> 莫高第321窟,初唐(618-712年)。</p> <p class="ql-block">拆寶幢圖</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55窟,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石窟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者</p> <p class="ql-block">塑像的建造過程</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圖》</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61窟,五代(907-960年)。</p><p class="ql-block"> 五臺山位于今山西省五臺縣境內(nèi),相傳為文殊菩薩道場(佛陀或菩薩居停和說法的場所),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圣地。佛經(jīng)說:"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號五頂,文殊師利游行居住于此,為眾生說法",古代印度稱中國為大震那,而五頂之山,正吻合五臺山有五臺(頂)的地貌。五臺山在北魏時即被一些僧人和佛教徒認(rèn)為是文殊菩薩的居所。</p><p class="ql-block"> 五臺山的文殊信仰萌發(fā)于南北朝,至唐代大盛,其后文殊信仰東傳至朝鮮和日本,西南傳播至中國西藏、尼泊爾、印度和斯里蘭卡,五臺山也成為中國及鄰近國家和地區(qū)文殊信仰的源頭。</p><p class="ql-block"> 五臺山被指為文殊菩薩道場之初,并無五臺山圖。唐代初年,高僧會頤奉皇命在五臺山巡禮,畫出五臺山小帳,才有五臺山圖出現(xiàn)。莫高窟現(xiàn)存最早的五臺山圖繪制于中唐,最初大多為屏風(fēng)五臺山圖。畫,其后不斷改變繪畫形式,并結(jié)合名目繁多的五臺山圣跡故事,發(fā)展出內(nèi)容豐富,類似經(jīng)變的</p><p class="ql-block"> 61窟的五臺山圖,面積45.9平方米,是莫高窟同題材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幅作品。采用鳥瞰式的透視法,以中臺為中心,向四周展開描繪,將五臺山及其周圍八百里以內(nèi)的山川景色、寺庵蘭若、城池房宇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氣勢恢宏的山水畫卷。</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圖局部</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線描</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的五個臺介紹</p> <p class="ql-block">九色鹿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p><p class="ql-block"> 唐代武周圣歷元年(698)</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第332窟出土,敦煌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武周圣歷元年(698)沙門寥廓立于莫高窟第332窟。1921年被沙俄白軍折斷;敦煌研究院現(xiàn)存該碑下半殘石。邊沿多毀,兩面鐫字,碑陰字全毀。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及敦煌研究院存碑陽拓片,敦煌市博物館存碑陰殘拓兩紙。此碑最早見于清代徐松著《西域水道記》卷3,其后,張維《隴右金石錄補(bǔ)》、羅振玉《西陲石刻錄》等亦錄其文。又見于 P .2551背面。王重民據(jù) P .2551,參照徐松、張維及羅振玉錄文,得全文之大部。李永寧據(jù)敦煌研究院及敦煌市博物館殘碑及拓片有所補(bǔ)正。宿白先生、鄭炳林先生亦有錄校。碑主李義,字克讓,武周時任左玉鈐衛(wèi)效谷府校尉,即《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及《唐宗子隴西李氏再修功德記》碑主之先祖。碑文記前秦建元二年(366)樂僔始建洞窟,繼者有法良、東陽王、建平公等,武周圣歷時已建龕千余。莫高窟第156窟《莫高窟記》敘樂僔、法良造窟事即據(jù)此碑。</p> <p class="ql-block">三兔藻井</p> <p class="ql-block">中心佛壇窟模型</p><p class="ql-block"> 殿堂窟之一種。隋至唐前期主室正壁鑿長方形或馬蹄形佛壇,唐后期大型洞窟主室中央鑿出方形佛壇,壇后部有一道連接覆斗頂?shù)谋称?。壇前有階陛,彩塑群像高踞于佛壇之上,信徒可圍繞佛壇右旋環(huán)通、禮佛觀像,其形式與寺廟佛殿,乃至世俗宮室殿堂格局相類似。</p> <p class="ql-block">涅槃窟模型</p><p class="ql-block"> 以涅槃像為主體的洞窟。正壁有橫貫全窟的佛床,上塑佛涅槃像,佛像側(cè)臥,前無遮擋,主室橫長方形,窟頂為蓋頂或券頂。</p> <p class="ql-block">大像窟模型</p><p class="ql-block"> 因窟中巨大的彌勒佛坐像而得名。大像窟洞窟高聳,主室平面方形,上小下大,貼正壁造石胎泥塑大像,佛座后鑿出供信徒巡禮用的馬蹄形信道。前壁上、中部各開一大型明窗,以供采光之用??唔敒楦捕沸位驁A穹形,窟外建多層木構(gòu)窟檐。</p> <p class="ql-block">殿堂窟模型</p><p class="ql-block"> 為修行者禮佛的場所。其形式受到中國傳統(tǒng)殿堂建筑的影響,主室平面方形,正壁開龕塑像,或僅塑像而無鑫,洞窟的其余三壁大都繪壁畫,也有個別洞窟在兩側(cè)壁上部開列龕塑像,窟頂為覆斗頂或人字披形頂。</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窟模型</p><p class="ql-block"> 來源于印度支提窟,即在石窟中供奉佛塔。主室平面長方形,中央偏后鑿出連接窟頂與地面的方形塔柱,柱的四面開龕塑像,以供修行者繞塔觀像與禮佛。中心塔柱之前的窟頂為仿漢式建筑的中間起脊兩面斜坡的人字披頂,塔柱周圍窟頂為平頂。</p> <p class="ql-block">禪窟模型</p><p class="ql-block"> 供僧人禪行的洞窟。此類洞窟由印度毗訶羅窟發(fā)展變化而成,禪窟主室為長方形或方形,正壁開龕塑像,供修行坐禪者觀像之用,左右兩側(cè)壁各開兩個或四個僅能容身的斗室,修行者在內(nèi)坐禪修行??唔斢衅巾敚蚋捕讽?。早期禪窟內(nèi)素壁無畫,后來窟內(nèi)壁面與窟頂均繪壁畫。</p> <p class="ql-block"> 衛(wèi)生間的男女指示牌都是別具一格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