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為什么同樣的起點,有人一飛沖天,有人卻停滯不前?</p><p class="ql-block">這個答案,其實就藏在管理學(xué)家西蒙·斯涅克提出的“黃金圈法則”里。</p><p class="ql-block">一般人遇到問題時,運用黃金圈的順序是從外向內(nèi):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做。</p><p class="ql-block">而高手卻是由內(nèi)向外破局: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p><p class="ql-block">這種思維的差異就在于,后者在遇到問題時,往往能直擊本質(zhì),快速輕松解決問題。</p><p class="ql-block">而前者卻只能在問題中徘徊,很難實現(xiàn)真正的成長。</p><p class="ql-block">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做任何事情,動機(jī)比手段重要,方向比努力重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1 思想家卡尼曼:沒有深入的思考,勤奮就沒有意義</b></p><p class="ql-block">著名心理學(xué)專家Jordan Peterson教授,就曾提過一個“偽勤奮”的概念:</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有些人,做事永遠(yuǎn)只顧悶頭拉車,不懂如何使用正確的方法,也不去追問自己為什么做。</p><p class="ql-block">這樣的人,很容易陷入“無效勤奮”的循環(huán)。</p><p class="ql-block">雖然每天看似做了很多事,但實則一點進(jìn)步也沒有。</p><p class="ql-block">正如卡尼曼所說:重復(fù)且長時間的無盡忙碌,只要條件具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難的是思考。沒有深入的思考,勤奮就沒有意義。</p><p class="ql-block">細(xì)想一下:如果你只是熬夜加班,卻不思考這份工作的長期價值;</p><p class="ql-block">只是跟風(fēng)考證,卻說不清這張紙能帶來什么改變;</p><p class="ql-block">只是機(jī)械閱讀,合上書卻連核心觀點都復(fù)述不出。</p><p class="ql-block">那么你最終就會陷入了一種無效的忙碌中,淪為低級勞動力,而非人生的掌控者。</p><p class="ql-block">因為你一直在用戰(zhàn)術(shù)上的勤奮,來掩蓋戰(zhàn)略上的懶惰,再怎么努力拼命,也換不來實際的收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2 股神巴菲特:我看到的東西,也許比別人多一點</b></p><p class="ql-block">俗話說:“笨人瞎折騰,智者找方法?!?lt;/p><p class="ql-block">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在大腦中想得越遠(yuǎn)的人,在現(xiàn)實中才能走得越穩(wěn)。</p><p class="ql-block">有人曾問巴菲特,為何別人投資都有虧有損,而他卻從不失手。</p><p class="ql-block">巴菲特是這樣回答的:“可能是我看到的東西,比別人多一點?!?lt;/p><p class="ql-block">比如普通人選股票,看了公司報表上的盈利能力,就會判斷這家公司可以買或者不能買。</p><p class="ql-block">但巴菲特會先反問自己,為什么要買或者不買這家公司的股票。</p><p class="ql-block">之后,他就會分析這家公司的行業(yè)前景,企業(yè)制度和文化,以此判定這家公司是否具有發(fā)展?jié)摿Α?lt;/p><p class="ql-block">在他看來,一家有潛力的公司,股票升值是大概率事件。</p><p class="ql-block">買了這種公司的股票,即便遭遇多次下跌,他也絕不賣出。</p><p class="ql-block">靠這種洞察力,巴菲特在股市無往不利,連續(xù)十多年位居全球富豪榜前五。</p><p class="ql-block">無獨有偶,喬布斯在做蘋果手機(jī)時,也是先問自己,為什么要發(fā)明蘋果手機(jī)。</p><p class="ql-block">而后他得出結(jié)論:為了挑戰(zhàn)現(xiàn)狀,用創(chuàng)新賦予人們改變世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誠如《教父》中所言:</p><p class="ql-block">“用一秒鐘內(nèi)看到本質(zhì)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zhì)的人,注定是不一樣的命運?!?lt;/p><p class="ql-block">一個人思考的深度,往往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p><p class="ql-block">一個不思考,不問為什么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擺脫不了平庸。</p><p class="ql-block">但那些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卻能一眼看穿全局,占盡先機(jī),實現(xiàn)人生的躍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3 作家赫拉利:歷史不是關(guān)于過去的答案,而是關(guān)于未來的問題</b></p><p class="ql-block">1990年末,年輕的赫拉利在牛津大學(xué)攻讀博士學(xué)位,研究領(lǐng)域是中世紀(jì)歐洲軍事史。</p><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他研究的具體課題是“14世紀(jì)騎士的戰(zhàn)爭記憶”。</p><p class="ql-block">為了搞明白那些繁雜晦澀的歷史,他整日埋首于舊紙堆。</p><p class="ql-block">分析騎士日記、戰(zhàn)役記錄,試圖還原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邏輯。</p><p class="ql-block">但分析了很長時間,他還是一無所獲,并且逐漸感到困惑:</p><p class="ql-block">“我為什么要研究600年前一群騎士怎么打仗?這對今天的人類有什么意義?”</p><p class="ql-block">帶著這個疑問,赫拉利開始重構(gòu)自己的研究。</p><p class="ql-block">他轉(zhuǎn)向宏觀歷史領(lǐng)域,分析比較不同文明的敘事體系。</p><p class="ql-block">最終發(fā)現(xiàn):軍事史只是表象,背后驅(qū)動人類行為的,始終是人們集體相信的虛構(gòu)故事。</p><p class="ql-block">他把這一驚奇的發(fā)現(xiàn),融合歷史寫入書中,最終寫就了《人類簡史》一書。</p><p class="ql-block">而他也因此,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p><p class="ql-block">赫拉利后來也在采訪中說:歷史不是關(guān)于過去的答案,而是關(guān)于未來的問題。</p><p class="ql-block">你必須先問“為什么值得研究”,才能找到值得寫的答案。人生的轉(zhuǎn)折點,不是“做什么”的改變,而是“為什么而做”的覺醒。</p><p class="ql-block">當(dāng)你找到人生的事“為什么”而做時,“怎么做”會自然浮現(xiàn),“做什么”也將不再糾結(jié)。</p><p class="ql-block">最后再告訴大家一句思維導(dǎo)師葉修說的話:</p><p class="ql-block">“像野草一樣的普通人,想出人頭地簡直難于登天。</p><p class="ql-block">對我們而言,人生角逐的入場券僅剩一張,那就是思考力?!?lt;/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柏拉圖也曾說過:“未經(jīng)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lt;/span></p><p class="ql-block">凡事多想一想為什么,我們才能看清人生的走向,洞察人生的全局。</p> <p class="ql-block"><b>來源:每晚一卷書</b></p><p class="ql-block"><b>作者:每晚CC</b></p><p class="ql-block"><b>編輯:視點</b></p><p class="ql-block"><b>圖片:網(wǎng)絡(lu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欄所有文章除注明“原創(chuàng)”系本人所作外,有的是根據(jù)網(wǎng)絡(luò)素材編輯整理,有的是分享或推送作品,圖片均來源網(wǎng)絡(luò),特此說明。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分感謝美友的關(guān)注、閱讀、點贊、分享及評論,因精力有限,不能對所有的評論逐一回復(fù),深表遺憾,望能諒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