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痛為輸”,這是《黃帝內經》提出來的方法,什么地方痛,或什么地方有陽性反應,也就是敏感點,你就刺激什么地方;“輸”是運輸?shù)囊馑?,刺激這個地方,有輸運氣血的作用。那個地方為什么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那個地方痛,就是氣血不通了,你去揉按、刺激這個地方,氣血通了,就不疼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藥王孫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里,把這樣的地方叫“阿是穴”;為什么叫“阿是穴”?比如一個人找大夫看病,告訴大夫說,后背痛。大夫就會觸摸后背,找痛點,一邊摸一邊問,是這里疼嗎?他說不是,是這里嗎?不是;當醫(yī)生觸摸到痛點的時候,醫(yī)生還沒來得及問、病人就喊“啊-是”,所以就取名為“阿是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類穴位,沒有固定名稱,沒有固定位置,后來也叫“不定六”,或者“天應穴”;我們找到了這個阿是穴后,范圍小的,用指尖揉,范圍大的,用掌根揉,深層的還可以用肘關節(jié)甚至膝關節(jié)按揉;家里沒人給你按揉,可以自己給自己揉;如壓痛點在背后,你自己按揉不到,可以用背頂桌子角,或者找一個木制的球放在床上,你把你疼的地方壓在這個球,躺在床上,輕輕地做肢的運動,這就等于給自己后背的痛點按摩了。要特別注意,這個按摩,不是搓皮,而是貼緊皮膚,按揉肌肉,一般要求墊一塊按摩布,不要用手直接接觸被按摩者的皮膚;當然養(yǎng)生美容院的按摩推油,是直接接觸皮膚的,不在此例;開始按揉的時候,被按摩的人會感到很疼,很敏感,所以手法要輕柔一些,隨著被按摩者耐受力的增加,按摩的力度也逐漸加強。當然對痛處進行刮痧、拔罐的刺激,作用都是一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肩周炎、網球肘、背部筋膜炎、梨狀肌損傷,等等,都可以找到明顯的壓痛點,或者叫敏感點、阿是穴。甚至膽囊炎、胃痛這樣的病人,也可以在后背找到明顯的壓痛點或者敏感點,都可以進行按摩。這就叫“以痛為輸”法,不需要記經絡和穴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尋找按摩刺激部位,還有一個思路就是部位對應法。部位對應包括了順序對應、兩極對應、上下對應、左右對應、前后對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談談順序對應,就是軀干和每一節(jié)肢體對應內臟的區(qū)域,大體是依照人體從頭至尾各器官的次序排布的;比如我們手部的第二掌骨,遠端對應的是頭,近端對應的是下腹部和下肢;從遠端到近端,分別對應的是頭頸、肺心、胃胰十二指腸、肝脾、大腸小腸、膀胱子宮和下肢。如果你頭痛,頸部拘緊,你就揉揉第二掌骨的遠端。如果你的胃不舒服,你就揉揉第二掌骨的中間部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種月季花時候,不是種種子,而是從月季花上剪取一節(jié)枝條,插在土里,條件適宜的時候,就生根長葉開花了,這就復制了一株新的月季花。說明這節(jié)月季花的枝條包含了整棵原植物的全部信息。我把人也比作月季花,我們人體任何一段肢體,也都包含了五臟六腑的發(fā)育基礎。假設,我們像種月季花一樣,把人體的某段“支節(jié)”拿下來,讓它繼續(xù)發(fā)育,在理論上,也可以發(fā)育成一個完整的人。當然現(xiàn)在并沒有找到,也沒有必要去找這種克隆人的方法,但是在理論上是可以假設和推導的。所以第二掌骨就是一個還沒有發(fā)育成人的枝條,如果讓它繼續(xù)發(fā)育,對應頭頸的部位,將來要發(fā)育成頭,對應胃的部位就要發(fā)育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胃,我就是通過這樣的假設,來看待順序對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第二掌骨面積和體積太小,反映整體的信息量太少,或者對整體的影響太小,所以最好選擇一個面積、體積大的“支節(jié)”;我們可以選整個后背,所以后背從上到下的俞穴,分別對應相關的臟腑;我們也可以選小腿,在小腿脛骨內側緣的后方,遠端對應的是頭頸部、心肺,往近端依次對應的是胃胰十二指腸、肝膽脾、大腸小腸、子宮膀胱和下肢;要注意,在這個問題上,我講的臟器名稱,是解剖學中的實體器官,而不是中醫(yī)學中的臟腑名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辦公室一位年輕老師胃疼,我在他小腿脛骨內側緣的中段區(qū)域,摸到了一個非常敏感的壓痛區(qū),觸摸上去有一個明顯的硬結節(jié)。因為他的胃在痙攣,所以小腿對應胃的區(qū)域,肌肉也在痙攣。我開始輕輕地按揉這個敏感點,開始他說很疼,過了一會兒,結節(jié)軟了一些,小了一些,疼痛也就減輕了一些,我繼續(xù)加力,五分鐘后,結節(jié)消失了,再用力按揉也不痛了,他的胃痛也就緩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問·五常政大論》說:“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素問·繆刺論》說:“左取右,右取左,左刺右,右刺左?!?lt;/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說,善于運用針灸治療的,陰經的病扎陽經;陽經的病扎陰經;左邊的病治右邊;右邊的病治左邊。上邊的病治下邊,下邊的病治上邊,病在中間的時候,治旁邊;因為陰陽、左右、上下都是相對應的,你調節(jié)好了這邊,在自調機能的作用下,那邊自動會平衡。這都是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jié)機能來治病的;根據(jù)這三段原文,歸納出兩極對應、上下對應、左右對應、前后對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叫兩極對應?地球的南極和北極,都是冰雪覆蓋的地方,這就是兩極對應;頭頂正中的百會穴,和前后二陰中間的會陰穴,是兩極對應;脫肛、子宮脫垂一類下部的病,針刺上面的百會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升陽舉陷的效果;高熱昏迷、癲癇發(fā)作、精神分裂癥的狂躁發(fā)作,可以針刺下面的會陰穴;當然這是理論上的說法,實際上針刺會陰穴太不方便,于是就把另一極延長到足底的涌泉穴;針刺涌泉穴就可以治療高熱昏迷、癲癇發(fā)作、精神分裂癥的狂躁,這就是“兩極對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嬰兒上火,眼屎多,鼻塞,臉上有小火疙瘩,口腔有潰瘍,嘴里有味,哭鬧不休,這么小的孩子,吃藥太困難了,可以用一種熱性的中藥吳茱萸,磨成細粉,拿雞蛋清和成藥團,捏成硬幣大小,貼在孩子的涌泉穴上,包上保鮮膜,穿上小襪子,晚上貼上,白天拿下來,兩三天以后,上面的熱就降下來了;兒童虛寒性腹瀉,是腸道的病,大多屬于脾虛寒。用綠豆面和雞蛋清,調和成小面餅,貼在孩子的頭頂上,帶個小帽子,晚上貼上,白天拿下來,兩三天后,腹瀉或許就可以減輕。這都是在運用兩極對應的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的朋友到你家里來玩,你發(fā)現(xiàn)他坐不安穩(wěn),問他怎么了,他告訴你他的痔瘡發(fā)作了,疼。這時候你可以把他的上嘴唇提起來,會發(fā)現(xiàn)他上唇系帶那里,可能有個充血的小紅疙瘩,你用消過毒的針把那個紅疙瘩挑破,出點血,他的痔瘡疼痛會立刻減輕,這也叫兩極對應;因為口腔和肛門是消化道的兩極,當然會是兩極對應;但是治療痔瘡,你一定要讓朋友去醫(yī)院,不是簡單地治治嘴,就可以治愈痔瘡的;還要注意,你的朋友來到你的家,你不能隨隨便便就提起人家的上嘴唇說,看看你有沒有痔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兩極對應,還有上下對應,左右對應,前后對應;踝關節(jié)急性扭傷,疼痛難忍的時候,你不能按摩受傷的踝關節(jié),因為這個時候毛細血管還在斷裂出血,按摩之后,腫脹疼痛會更厲害。但可以按摩同側的腕關節(jié),這叫上下對應。還可以按摩沒有受傷的另一側踝關節(jié),這叫左右對應;再加對側的腕關節(jié),這叫上下左右對應;于是一個地方的病痛,我們就可以找到多個刺激按摩的區(qū)域,運用起來,就可以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后對應是什么意思呢?治療腰疼,醫(yī)生在他肚臍周圍扎針;治療胃疼,醫(yī)生在背后扎針,這就是前后對應;給乳腺增生的人在后背刮痧,如果出的痧是圓塊狀的,她的乳腺增生一般就是圓塊形;如果出的痧是長條狀的,她的乳腺增生一般就是長條形的,這也是前后對應的緣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凡是能刮出痧的地方,就是局部肌肉僵硬的地方;出痧是圓狀或條狀的,是因為有圓狀、條狀的肌肉僵硬;而圓狀、條狀的肌肉僵硬,又和前面乳腺增生的形狀有一定關聯(lián)。</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王君琪,男,漢族,本科,中醫(yī)內科副主任醫(yī)師;退休前在白銀市中心醫(yī)院從事中醫(yī)內科臨床工作,白銀市、甘肅省、全國基層名中醫(yī),中國中醫(yī)藥研究促進會創(chuàng)新筋膜學會會員,甘肅省中醫(yī)藥學會民間中醫(yī)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甘肅省全科醫(yī)師協(xié)會委員,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分別擔任白銀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白銀市平川區(qū)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業(yè)余喜好文字、旅行及在大自然中感悟人生、感慨生活,身體力行踐行健康、環(huán)保、低碳生活;現(xiàn)在故鄉(xiāng)威戎鎮(zhèn)開設“靜寧縣王君琪中醫(yī)診所”以懸壺濟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