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作者:王以戩 <p class="ql-block"> 鷂麓橋矗立在鷂子尖古道緣奇橋至甘露茶亭中間段處。</p> <p class="ql-block"> 鷂麓橋之名是因該處稱鷂麓山而得名,橋橫跨在黃花溪溪水之上,顯得高大雄偉,因此村民就習(xí)慣稱呼它為高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浙江金華古月橋:其中橫著的石條為"橫鎖尖石"</p> <p class="ql-block"> 解讀鷂麓橋還得從2019年9月15日說起。那天,我請人挖出在黃花溪村一處七十年代初用路碑、橋碑、寺廟碑、墳碑等當(dāng)作普通石材砌在水碾機坑道內(nèi)的古碑,共計二十多通,其中三通為復(fù)修鷂麓橋碑。</p> <p class="ql-block"> 復(fù)修鷂麓橋中的第一通碑為嘉慶乙丑年(1805年)復(fù)修碑,主修人為羅在渭、羅光慶等人?!靶劣现?1801年),洪波滔滔,泛濫推失,奈口平時瘁隙間三年,行旅往來相呼,隔岸氣云:'溪間實屬通衢之路'于是目擊口咸募化遠(yuǎn)近仁人,聚水成淵,請匠更立橋亭一座"。從這段碑文中可看出,當(dāng)時修復(fù)鷂麓橋用了二年時間;另“橋亭一座”就是說橋上建有亭子,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稱呼的風(fēng)雨廊橋。</p> <p class="ql-block"> 1805年的碑文上又載:"乾隆壬寅年(1747年),我伯祖名翠(安)、名(廷)瑾者,口口裋創(chuàng)之舉,鳩工鹙石,造立拱至仐。"這與我在2014年發(fā)現(xiàn)的另一塊殘碑上的記載"……我地鷂子嶺下……年業(yè)吾叔廷瑾、兄翠安、作安……往來之便,庶幾新來安往共卄三人……”的主修人記載一致,這應(yīng)該是1747年修鷂麓橋的敘事殘碑。</p> <p class="ql-block"> 1747年的鷂麓石拱橋成“傘”型是個什么樣?無巧不成書!2023年5月2日,方老(方后勝,73歲,黃花溪高橋處人)神秘兮兮地帶我到他家中指著一塊階基石(殘缺方形條石塊)對我說:“這塊石碑對你研究有用,這是我父親(方聯(lián)興)60年代從高橋下面溪中撿回來的,后70年代建新屋就搬到了這里”。</p> <p class="ql-block"> 我倆將殘缺石塊豎立起來,用水沖去泥土,上面中央顯現(xiàn)四個大字“橫鎖尖石”,一旁還有二行小字,是羅占口、龔鳳林二位捐款人名字。石塊中央“鎖”字因常年被溪水沖洗看上去更像“頭”字。后來我查了一下古代建石橋的幾種樣式,得知橫鎖石是古橋建造中用于連接橋體結(jié)構(gòu)的橫向承重石構(gòu)件,主要用于固定橋墩或拱架,增強橋梁穩(wěn)定性。通俗一點講就是用石條搭成骨架,再在上面鋪石板。這截殘石塊是橫向石條,用來固定骨架。因這橋的橫鎖石是由龔鳳林、羅占口等人士捐贈的,故將名字刻在其上,以彰顯他們的義舉。</p> <p class="ql-block"> 鷂麓橋第二通復(fù)修碑為羅開來、賀光華、王習(xí)儒等人為主修建。碑上記載道光年間又遭洪水沖毀,后由本地茶商羅開來及我的太高祖王習(xí)儒等地方義士為主重建,并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告竣。碑文中有本地太(泰)興店等商家參與重建。太興店是江南洞市一帶所設(shè)茶莊,其店主姓羅并與湖北接壤的臨湘市一茶店有業(yè)務(wù)往來。咸豐癸丑年(1853年)所存禮帖清單(臨湘市博物館館長曹海燕提供收藏照片)有載太興店曾去臨湘赴喜宴。</p> <p class="ql-block">△1747年修鷂麓橋的"橫鎖尖石“</p> <p class="ql-block"> 鷂麓橋第三通復(fù)修碑為1937年黃花溪橋會為主修建。 據(jù)民間傳說,民國元年(1912年)遭洪水沖毀之后再沒恢復(fù)原橋。每次洪水過后在原橋下方幾十、百米處搭成簡易木橋渡人,直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才在原址處改建成木橋。碑上記載有八家店鋪捐款,其中本地楓樹山路會捐洋二元;江南坪大升昌(晉商開辦)錢莊捐洋三角等。</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復(fù)修的木橋經(jīng)歷60年后,又于1998年被特大洪水沖毀,其后改成水泥橋一直到現(xiàn)在。目前,該處遺存遺跡有建于1747年的鷂麓橋原橋基遺址、采石場、橫鎖石一塊、各時期的橋身石料三十多塊以及4次修橋的捐款碑4通,修路碑一通。</p><p class="ql-block"> 2021年,我已要求村上將嘉慶、道光、民國年的復(fù)修橋碑全部復(fù)原立在原處,并將歷年修橋的原石塊收集并存放在村部處保管,等有機會再將這些殘缺文物展示在鷂麓橋處。</p><p class="ql-block"> 在安化古碑中太興店共出現(xiàn)三處地方,全都在鷂子尖古道上。它們分別是:道光十九年緣奇橋復(fù)修碑;道光十八年鷂麓橋復(fù)修碑;道光二十七年洞市復(fù)修路碑(立于座子坳)。</p> <p class="ql-block">附碑文:</p><p class="ql-block">一、1747年建鷂麓橋捐碑</p><p class="ql-block">……我地鷂子嶺下……年業(yè)吾叔廷瑾、兄翠安、作安……往來之便,庶幾新來安往共卄三人……政,所云耳。后斈羅正三題……定、栗九亮各施艮壹千。</p><p class="ql-block">【注釋與說明】:</p><p class="ql-block">1、 該碑為殘碑。查當(dāng)?shù)亍读_氏族譜》人名得知,碑為乾隆年立。又從以下嘉慶乙丑年(1805年)鷂麓橋復(fù)修碑文中人名得知,該碑為橋碑,立于1747年。</p><p class="ql-block">2、鷂麓橋屹立在王家坪,又名高橋。高橋之名記錄在“兵部尚書兩江總督陶澍捐田一契”碑背面上,碑背面記載陶澍為甘露茶亭捐的四契田,其中一契地點就在高橋。</p><p class="ql-block">3、羅正三(1722—1802)名可華,又名譜華;作安(1718—1796)名譜震,原名可震;翠安(1720—1794),名譜拔,三人均為黃花溪人,是堂兄弟。</p><p class="ql-block">4、羅正三之父為 羅繼青 。翠安之父為羅繼英,作安之父為羅繼杰,他們之父為秀勅,原名天勅,在康熙三十五年緣奇橋捐碑上留有名字。</p> <p class="ql-block">二、1805年復(fù)修鷂麓橋捐碑</p><p class="ql-block">且夫道路不平必有崎峪,嘆河津無渡,每多阻水之虞,固因人而濟之。若則有杠并輿而濟之者則有梁也??诳诳谡哂谇∪梢?1747年),我伯祖名翠(安)、名(廷)瑾者,口口裋創(chuàng)之舉,鳩工鹙石,造立拱至仐。至辛酉之秋(1801年),洪波滔滔,泛濫推失,奈口平時瘁隙間三年,行旅往來相呼,隔岸氣云:“溪間實屬通衢之路”于是目擊口咸募化遠(yuǎn)近仁人,聚水成淵,請匠更立橋亭一座,續(xù)口間口口士女之經(jīng)游無憂,涉水于斯成杠,咸采之時也。尤有口阻水嘆崎嶇者口兼有也,聊書俚云:敢曰為序。 捐金姓名列刊于后。</p><p class="ql-block">糾首人:羅在渭 、 (羅)光慶艮三兩</p><p class="ql-block">陶端公會、朝周、德高兄弟、羅紹周、佑超艮一兩</p><p class="ql-block">皇上嘉慶乙丑年十二月(1805年)吉日立</p><p class="ql-block">【注釋與說明】:</p><p class="ql-block">1、陶端公即陶民端,為陶澍三世祖陶潮宗第三子,居洞市竹林溪村,明永樂年間由地方官學(xué)推薦為歲進士。僅明代,他的后代中陶鏈任西安府知事,陶廷弼任漢中府知府,還有四人任知縣等職。</p><p class="ql-block">2、羅紹周為新化縣城商人,乾隆五十年在黃花溪一塊殘碑上記載他與母為主修鷂子尖古道。</p> <p class="ql-block">三、1838年復(fù)修鷂麓橋捐碑</p><p class="ql-block">乘興濟人,世傳子產(chǎn)之惠民不病涉,群頌王者之恩,則架造橋梁亦王政中一事也。我地鷂麓橋,始自嘉慶口口年春,羅光慶、(羅)在渭為首以通往來之便,迄今三十余年,未免朽壞地方,君子目擊心傷,自之集腋成裘,復(fù)修是橋者而告竣,爰刊石以勒名,謹(jǐn)此為引。</p><p class="ql-block">糾首:陶文忠、賀光華、羅都傳(羅開來)、王習(xí)儒、羅星照、胡正文、羅自申</p><p class="ql-block">陶龍魁、肖美廷、肖士階、陶占華、楊德順、胡高照……大昌店、泰興店、福昌店、天和店、天興店、恒茂店、和太店、吉昌店、義隆店、生生店。</p><p class="ql-block">皇上道光十八年(1838年)冬月黃道吉旦立,羅開第書、陳其昌造</p><p class="ql-block">【注釋與說明】:</p><p class="ql-block">1、羅都傳即羅開來為黃花溪茶商,其店“賓主來”茶號開在江南坪。光緒八年為永錫橋捐款一百千文(計紋銀百兩)。</p><p class="ql-block">2、陶龍魁黃花溪人,道光年為洞市竹林溪一帶陶氏頭人。1836年9月21日帶全族人在鷂子尖甘露亭為兩江總督陶澍接風(fēng)洗塵。陶澍為“鄉(xiāng)賢公陶臾江老太封君”捐七升田種的契約交陶龍魁經(jīng)手保存。</p><p class="ql-block">3、肖美廷、肖士階為洞市大戶人家,一直到光緒年其子孫后代還在為永錫橋捐款一百千文。</p><p class="ql-block">4、羅開第黃花溪人,茶商。咸豐年間,羅姓海公支頭人,與云貴總督羅繞典交往甚深。羅氏族譜記載羅繞典自述二次到黃花溪臨近的楚良村走親訪友。</p> <p class="ql-block">四、1937年復(fù)修鷂麓橋碑</p><p class="ql-block">楓樹山路會上 捐洋貳元</p><p class="ql-block">相裕福、永“氵十齋”生、怡盛隆、新(興)茂隆、壽松堂、大升昌(江南大升昌錢莊)、大豐恆、湘永和</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歲次丁丒吉月吉日黃花溪硚會首士公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