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個孩子被養(yǎng)廢了,首先遭殃受害的就是家庭、父母。但是,家庭、父母是始作俑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看一個案例,自稱是“一位陷入絕境的中年母親”給連岳寫信求助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已年過50,有過兩段婚姻,每段婚姻育有一個女兒,離婚后撫養(yǎng)權(quán)都歸我。大女兒今年大學(xué)畢業(yè)準(zhǔn)備讀研,比較乖巧。讓我頭疼的是我的小女兒,今年夏季小升初,成績一般,性格十分古怪。經(jīng)常一言不合或者沒有原因就不去上學(xué),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睡覺。最開始的時候只是偶爾這樣,慢慢地發(fā)展成常態(tài),無論是老師同學(xué)做工作,還是家里人溝通,她都十分抗拒,問不出什么。(沒有校園霸凌沒有網(wǎng)戀沒有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半年馬上升初中,我有以下幾個想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是送去省會城市的國際學(xué)校,氛圍好,壓力小,一年花費20W,初高中以及出國的話,經(jīng)濟這方面沒有壓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是送到下轄縣升學(xué)率高的初中去,那么就需要寄宿,我很害怕到時候她脾氣發(fā)作,不按時上學(xué),躲在宿舍或者跑出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是繼續(xù)在我們市區(qū)所屬的初中讀書,每天由我自己早中晚接送,我就是覺得太累才有前兩種想法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是休學(xué)一年,帶她出去走走,但這條路我內(nèi)心是最抗拒的,工作拋不下,時間不等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無論是以上哪種方案,我都和她溝通過很多次,她都不開口表態(tài),開口只有四個字”我不知道“。去看學(xué)校,她也不下車;去參加活動,她不進去。她的沉默是一種對抗,她的不溝通是一種冷暴力。我不敢打她罵她甚至說她,我內(nèi)心擔(dān)心是不是因為我和她爸爸在兒時爭吵離婚導(dǎo)致有一些心理問題,我對她有愧疚和過度補償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連岳的回答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年為小女兒的教育花20萬都無壓力的人,從初中開始到大學(xué)畢業(yè),保守的預(yù)算就在200萬,最后可能500萬都打不住。這樣的人,自稱“陷入絕境”,我覺得,一是人民群眾不答應(yīng),不同情;二是錢對你來說,再多都是廢紙,你并沒有能力用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你愛你的小女兒,你也很有錢。你都解決不了小女兒的問題,為什么認(rèn)為送到昂貴的國際學(xué)校或者去寄宿學(xué)校就能解決問題?她照樣可以一言不合就莫名其妙地出走。按她現(xiàn)在的性格,在群體中自我孤立是大概率,然后引發(fā)更大的問題。媽媽不管自己孩子的問題,想讓人代為解決,這才是最大的問題。你管自己的一個孩子都覺得累,那么,別人至少要管幾十個孩子,不累嗎?會更有耐心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啊,一個孩子像你小女兒這樣,不讀書,性格怪,不服管教,將來可能要餓死??墒?,你小女兒命好啊,會投胎,她媽媽有能力拿出幾百萬。你就做最壞的打算,她一直這樣又如何?把這幾百萬存著,成年后,一年給她10萬,也能養(yǎng)她一輩子。錢的用處,不就是“最壞的情況”出現(xiàn)時不容易“陷入絕境”嗎?你放松了,無所謂了,該干嘛干嘛,小女兒愛上學(xué)就去,不愛上學(xué)就在家呆著。呆在家里,總是最安全的。這樣過幾年,她說不定正常了。很多成長問題,就是得等,得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稍微有點錢的父母,如果允許“孩子不如自己”,那么,自己和孩子日子都會好過得多。自己不那么焦慮,孩子有更好物質(zhì)基礎(chǔ),也會活得更輕松。但他們的絕大多數(shù)恰恰相反,絕不許孩子“不如自己”,自己和孩子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因為有點錢,可以想出無數(shù)多折騰孩子的方法,也有無數(shù)多人用制造教育焦慮來掏他們的錢(你這么焦慮,如果我心壞,賣你點“咨詢”和“課程”,騙你幾萬幾十萬不難),搞個十幾二十年,錢花完了,孩子也廢了,完美返貧。別當(dāng)這種傻子。好不容易掙到一點錢,不就是為了更從容一點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縱觀對話,如果說這個孩子“廢了”,那是母親“養(yǎng)廢”了,孩子自身也是受害者——這么多年來,我一直持這個觀點。沒有哪個孩子一生下來就是“廢材”,但為什么有的孩子后來“廢”了呢?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而家庭父母是孩子最初的環(huán)境,也是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的環(huán)境。孩子的思想觀念、性格脾氣、行為方式、素質(zhì)素養(yǎng)等等,是與生俱來的嗎?最初是社會大環(huán)境造成的嗎?不,都是家長家庭這個小環(huán)境塑造的。孩子最初的一切都來自父母自身和家庭環(huán)境。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廢了”,他自身就是受害者,是最大的受害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像上面的例子很多,比如今年高考一結(jié)束,有個考得不滿意的男孩對母親說,你不是個合格的家長,沒有把我教育好,你要賠償我精神損失費;然后,你要負(fù)責(zé)我上大專的所有費用,我畢業(yè)后咱們就斷絕關(guān)系。還有一個女生,也是高考一結(jié)束就給父親要個一萬多的頂配蘋果手機。父母離異,她隨母親,父親欠債100多萬。她的理由很簡單,高中是我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的,免學(xué)費,給你省了一大筆錢;其次,你們離婚你對不起我。并且對父親進行威脅和羞辱,父親最終還是給買了。有個網(wǎng)友評論說:“如果我是債主,我要起訴這個父親有錢不還?!?l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是社會出了問題嗎?社會是“誰”?“誰”是社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起了張桂梅,她渾身是病,硬是靠精神和信仰辦起了華坪女高,今年159個女孩子參加高考,151個上了一本線。這些女孩基本都來自沒有錢上學(xué)的貧困家庭,她們起早貪黑點燈熬油,但她們沒有抱怨父母,沒有抱怨家庭,沒有喊苦,沒有喊累,沒有抑郁,沒有自殺,只是玩命的學(xué)習(xí)。畢業(yè)后,她們大多數(shù)當(dāng)了老師、醫(yī)生、警察、軍人,她們心甘情愿發(fā)自內(nèi)心地要為人民服務(w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兩相對比,那個自稱“陷入絕境”的母親,連岳說的對,“人民群眾不答應(yīng),不同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個孩子被“養(yǎng)廢”,主要是由于家長有“四怕”:怕孩子出苦,怕孩子吃虧,怕孩子不如別人,怕孩子將來過不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四怕”堪稱教育“毒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怕孩子吃苦,家長就會大包大攬、越俎代庖,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啥活都不干,自然也就啥都不會干,更沒有勞動的意識。是勞動讓人成為了人,一個怕苦怕累連勞動意識都沒有的人怎么成人?世人皆苦啊,誰不苦?但,樂自苦出,受不了苦自然就享不了樂。學(xué)習(xí)不苦嗎?但學(xué)習(xí)的樂趣就在期中啊。人生本來就是有苦有樂、苦樂相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怕孩子吃虧,家長就會把孩子翼護在自己的翅膀下面,風(fēng)吹不得,雨淋不得,老師說不得,別人動不得。人作為社會的人,這樣的孩子怎么進入社會、融入社會、生存于社會?家長一輩子把他捧在手上、含在嘴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怕孩子不如別人,這本質(zhì)是嫉妒心作祟。人各有天分,各有所長,只能成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別人比自己強就難受,自己超不過別人就痛苦,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這就是嫉妒。嫉妒在天主教的七宗罪最位列第二,可見此心之罪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怕孩子將來過不好,是怕孩子怕吃苦受累吃不上輕松飯、做不了“人上人”,是怕孩子活得不如別人不如自己。好些家長的邏輯很簡單,就是好好學(xué)習(xí),上個好大學(xué),找個好工作,過上好日子,甚至直接簡化為“學(xué)習(xí)好=榮華富貴”。所以,他們眼里只有“學(xué)習(xí)”,只有“成績”,似乎只要成才人生就成功了,就有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榮華富貴</span>;往往忽略了孩子是個“人”,人有人之為人的核心要素“人品”,忽略了成人遠比成才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不管家庭貧富,家長一旦有“四怕”心理,就想讓孩子處于“安樂”中,總想著讓孩子不吃苦不吃虧,將來“過好日子”“吃輕松飯”“做人上人”。這種錯誤思想大概率會把孩子養(yǎng)廢。這也是教育內(nèi)卷、學(xué)生課業(yè)負(fù)擔(dān)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家長自己緊張、焦慮的核心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實,說一千道一萬,沒有哪個家長不愛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是為了孩子好,但不能打著愛的旗號把孩子變成自己的附屬品,不能把“愛”變成“害”, 更不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無原則地溺愛。</span>溺愛出來的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好逸惡勞虛榮膚淺;吃不了虧受不了苦,沒韌性沒彈性,一遇困難挫折就躺平擺爛怨天尤人尋死覓活;沒是非觀念沒感恩之心,自我為中心刁蠻任性;沒責(zé)任沒擔(dān)當(dāng),大小有點事就千般推卸萬般甩鍋,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永遠是受害者,全世界都對不起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孩子終究要長大,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父母翼護不了他們一輩子。家庭教育的初心應(yīng)該是讓孩子長大成人。也即,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逐步成人了,而決不能只是長大了,人卻廢了,這時再矯正談何容易。長大容易成人難,家庭家長給孩子打的底色至關(guān)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總之,孩子一生下來是個“裸機”,基本的操作系統(tǒng)和應(yīng)用軟件是家庭和父母一天天、一年年給安裝進去的,三五歲十幾歲的時候就出廠了。顯然,這出廠設(shè)置或許會影響一生,或許會決定命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往往是在家長的“四怕”中被廢掉的,而家長卻處于自我感動中,覺得自己比竇娥還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墨菲定律告訴我們,擔(dān)心的事情一定會發(fā)生,怕啥來啥,越怕孩子吃苦吃虧,孩子就一定會吃苦吃虧,這是鐵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問題看是在孩子身上,原因卻在家長身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要改變孩子,先改變家長——改變家長的認(rèn)知和思想,即腦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07.0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