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魯蘇浙閩粵桂行(30)——黔陽古城

富明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1日 6:50吃早飯 7:30退房裝車 從洪江出發(fā)。</p><p class="ql-block"> 8:15抵達黔陽古城。</p> <p class="ql-block">《黔陽古城》</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懷化市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黔陽古城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核心景區(qū)占地面積約為0.85平方公里。擁有芙蓉樓 萬壽宮 鐘鼓樓 寶山書院等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黔陽古城先后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獲得“中國最美的小城”、“中國十大最美潛力古城之一”、“湖南之大眾最愛旅游目的地”、“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鎮(zhèn)”等美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1年成功創(chuàng)建省級旅游休閑街區(qū),古城南正街、北正街雙雙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qū),被稱作“江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蜅?、民宿、精品休閑酒吧、咖啡吧、旅游商品專營店及特色旅游小吃店等旅游業(yè)態(tài)較為豐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正街”</p> <p class="ql-block">《東門古城墻》</p><p class="ql-block"> 黔陽古城墻始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的敘州土城,明正統(tǒng)十五年(1450年)改建為紅砂石城墻,周長五華里,高一丈七尺,頂寬九尺,設五個城門樓,其中四個城門面向江邊,唯一面向陸地的東門,向南開挖有東門塘至?坑護城河水系,向北沿龍標山建有四個哨堡,構成冷兵器時代堅不可摧的軍事防御體系?,F(xiàn)東門古城墻保護完整。</p> <p class="ql-block">  中國洪江(原黔陽縣)。境內擁有安江高廟文化、托口古商城、戶外基地雪峰山等旅游名勝,以及一座有2200年歷史且保存完好的龍標古城-黔城,中原文化 苗蠻文化 荊楚文化 百越文化等各種文化在這里交融,“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經典詩句就是王昌齡寫就于該市芙蓉樓前。洪江市也即將被批準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洪江市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新街”</p> <p class="ql-block">《鐘鼓樓》</p><p class="ql-block"> 宋熙寧中(1071年)龍標山頂建普明禪寺,修鐘鼓樓,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毀于兵火,成化八年(1472年)重建此樓。鐘鼓樓原與寺中梅花塢、松竹廊等共為勝境,后寺毀而樓存。樓為三重檐歇山頂木結構,高10m,有樓梯可上,可憑欄俯看黔陽古城。</p> <p class="ql-block">  《黔陽第》</p> <p class="ql-block">  洪江市古城,原名黔陽古城,龍標古城。2007年11月11日華天集團牽手洪江,洪江市迎來了旅游開發(fā)的春天,即將推出水戀洪江、大隱之都系列旅游主題。洪江市正振臂展翅,讓大家來共同見證他騰飛于湘西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正街”</p> <p class="ql-block">  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鎮(zhèn),自漢以來,各朝均在此設立縣治,漢立鐔城,唐天寶初更為黔江、龍標。宋熙寧七年復置黔江。宋元豐三年始置黔陽。自漢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1997年洪黔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以來,洪江市政府大力開發(fā)保洪江古城,境內擁有安江高廟文化、托口古商城、戶外基地雪峰山等數百處旅游名勝。</p> <p class="ql-block">  黔城古城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筑文化、古書院文化、古遺址文化、古廟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p> <p class="ql-block">  主要指保存下來的明清建筑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勝跡"芙蓉樓;明清古街南正街;古龍標山鐘樓鐘鼓樓;城西紅砂石拱門中正門;高橋古塔赤寶塔等。這些古建筑群,歷時數載,得以保存下來,或雄偉壯麗 氣勢不凡,或飛檐卷垛,朱欄白墻;或精致淡雅 清秀宜人,或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堪稱中國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  黔城古碑刻眾多,歷代遺留下來的古碑刻數以千計,惜廢棄不少。今芙蓉樓內建有碑廊廳,刊有顏真卿、黃庭堅、米芾、岳飛、趙孟北頁、陳梅仙等歷代碑刻一百多塊,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蔚為壯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火神巷”</p> <p class="ql-block">  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由江寧丞謫貶為龍標尉(今洪江市黔城鎮(zhèn)),王昌齡在這里為七年"以政以寬"、"愛民如子",被龍標百姓稱為"仙尉",當地流傳下來關于他的大量傳說故事。同時,他在黔城留下一批珍貴的詩篇和詩論。芙蓉樓碑坊刻留有他當年的酬唱詩。后人為紀念他,建有芙蓉樓,芙蓉樓成為國內較完整的紀念王昌齡勝地。一代名宦高力士也流放巫州,州治即之黔城。</p> <p class="ql-block">  黔城古廟宇眾多,尤為明清為盛。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縣治建有的著名廟宇有曾明寺、先龍壇、玉皇閣、城隍廟、東岳廟、將軍廟、馬王廟、龍王廟、文廟、山川壇等數十座,今尚存的有萬壽宮、先龍壇、文廟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伯井》</p> <p class="ql-block">《少伯井》</p><p class="ql-block"> 相傳為王昌齡謫貶任龍標縣尉時所建。清順治年間,黔陽古城被圍困,百姓靠此井水生活,終得無恙,為感謝王昌齡掘井之恩,將此井命名為“少伯井”。這口井不僅面積寬、流量大,且水質好,可飲用,煮飯?zhí)貏e香,還有保鮮作用。而且,少伯井井中有井,井下有井。神奇神秘。另此井也是《恰同學少年》在黔陽古城拍攝的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渤海世第》</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年間黔陽縣今龍光甸之子龍啟瑞被“少伯井”故事所感動,于少伯井附近挖了一口井,后龍啟瑞人高中狀元 人們就將此井命名為“狀元井”不久,據說是渤海王的孫子 舉人高思慧修建窨子屋,取名“渤海世第”將狀元井 圈于院內。</p> <p class="ql-block">《晉陽世第》</p><p class="ql-block"> 黔陽縣唐氏后裔世居地。唐氏祖先,始祖唐堯,即堯帝,曾受封于唐(今山西臨汾西南),后其后裔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以國為姓,稱唐氏,經歷四千三百余年。此人家乃晉陽唐氏后裔,故府名“晉陽世第”。</p> <p class="ql-block">《誠藝坊》</p><p class="ql-block"> 誠藝坊是木雕大師王植槐創(chuàng)建,以沅江石收藏及加工展示為特色,傳承民族手工業(yè)。</p> <p class="ql-block">  “北正街”</p> <p class="ql-block">《文廟》</p><p class="ql-block"> 文廟原系學宮,始建于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親筆書寫“萬世師表”匾額懸于大殿前,原有大殿、左右?guī)?、盤龍石階、欞星門、泮池、照壁、教澤堂、御碑亭、名宦、鄉(xiāng)賢、孝義三祠等,現(xiàn)僅存四周圍墻、下馬碑、泮池及狀元橋。狀元橋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縣龍光甸為龍啟瑞及第狀元主持在文廟泮池而建。</p> <p class="ql-block">  寶山書院和龍標書院構成了書院文化的主流。舊縣志載:北宋元豐三年(1709年)初建學官于縣治。南宋淳熙(1770年)遷學宮于城東普明寺。寧宗嘉泰(1201年)又遷學宮于城西。南宋寶慶元年乙酉(1225年)縣令饒敏學建寶山收字于赤寶山麓,后遷于城東,明成化縣令陳鋼復修。</p> <p class="ql-block">《節(jié)孝祠》</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曾為供奉黔陽古城歷朝歷代節(jié)女孝子,是神廟,現(xiàn)還保存有“為婦女勸“牌匾一塊,民國時為戴笠臨時公館及黔陽縣“人民抗敵后援會“,后逐漸廢棄 黔陽民間藝人陳志明修繕建館,陳列有根藝、賞石、古玩、字畫、盆景、花卉1200余件以天然為勝的藝術之作,以及諸多本土匾牌和人文史料 現(xiàn)為戴笠與軍統(tǒng)黔陽特訓班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國共合作共赴國難》</p><p class="ql-block">“黔城節(jié)孝祠沿革變遷暨紅色基因介紹”</p><p class="ql-block"> 黔城節(jié)孝祠位于古城育嬰巷,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300年來,節(jié)孝祠成為中華民族“萬事孝為先,忠義傳千秋”美德的傳承地。不僅如此,她還是一座具有特殊意義的窨子屋,可謂賢身貴體,器宇不凡:民國時曾為國民黨縣黨部、抗敵后援會辦公設地、戴笠臨時公寓、 《黔陽民報》社;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1926年,中共常德地委宣傳部長、國民黨省黨部第二屆執(zhí)監(jiān)委員、湘西黨務辦公廳專員王基永派遣黔陽籍共產黨員蔣希清(原黔陽縣鐵山鄉(xiāng)高橋燕山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暨黔陽縣第一個共產黨員),以國民黨省黨部特派員的身份回黔陽籌建國民黨縣黨部,組織發(fā)動工農革命運動。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蔣希清與“安江女界聯(lián)合會”主任委員易貞玉,在黔城節(jié)孝祠成立“黔陽縣婦女協(xié)會”,由胡興家任主任委員,向群英、胡興盛、黃炳蓮等6人為委員,以節(jié)孝祠為中心,深入開展全縣婦女運動;如今,這座烙印著中國近代史實的黔城節(jié)孝祠,已是一個集清代民國之歷史文化,納五溪流域之天然藝術為一體的旅游圣地。</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戴笠無疑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一個突出而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開放其寓所 陳列其史料,旨在展示其一生之蹤跡行實供游人認識 了解與研究。于此,謹擷章士釗1946年6月吊戴笠挽聯(lián)為緒 </p><p class="ql-block"> 功在國家 利在國家 平生讀圣賢書 此外不求成就 </p><p class="ql-block"> 謗滿天下 譽滿天下 亂世行春秋事 將來自有是非 </p><p class="ql-block"> 戴笠與軍統(tǒng)黔陽特訓班陳列館設在黔城節(jié)孝祠,也是當時的戴笠寓所。黔城節(jié)孝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民國時,1938年以前,曾為中國國民黨黔陽縣黨部,中華民國黔陽縣參議院、中華民國黔陽民報報社設地,1938年12月至1939年12月,國民黨軍統(tǒng)局黔陽特訓班運作期間為戴笠寓所。1940年元月至1945年8月,為黔陽人民抗敵后援會。</p> <p class="ql-block">《門第家世》</p><p class="ql-block"> 江山,據錢塘江上游,當浙閩贛之阨,其縣南仙霞嶺,層巒磅礴,地勢險要,素稱東南鎖鑰,八閩咽喉,故歷代兵家視為天險,建關設卡,重兵把守,嶺北之保安,一馬平川,阡陌縱橫,山環(huán)水抱,風光旖旎。 </p><p class="ql-block"> 村中望族仙霞戴氏,出元秘書修撰戴安德,系西漢戴圣裔胄,其《譜》載,元末,有戴天熊者自安徽休寧隆武村徙浙省龍游卅二都金溪,傳九世,戴景鴻于明萬歷年間遷江山仙霞關龍井,再傳五世,清代乾嘉時,戴笠曾祖戴啟明因愛保安形勝獨特,風俗敦龐,乃從龍井移保安。</p> <p class="ql-block">《生平事跡》</p> <p class="ql-block">《紅顏知己——胡蝶》</p><p class="ql-block"> 胡蝶,著名影星,1907年生于上海??箲?zhàn)時,在重慶偶遇戴笠,一見鐘情,兩情相悅,且交往日深,有白首之盟。1946年3月17日,戴笠因飛機失事殉難。后,胡蝶僑居加拿大溫哥華。1989年4月辭世,年82。</p> <p class="ql-block">  民國卅五年(1946)50歲,1946年3月17日乘專機由青島飛往南京時,南京上空烏云密布、雷電交加,不得已轉飛上海,這時上海也下著大雨,無法降落,又再改飛徐州降落,途中撞上南京西郊的岱山,機毀遇難。 </p><p class="ql-block"> 6月11日國民政府發(fā)布命令,追贈為陸軍中將。</p><p class="ql-block"> 6月12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公祭,蔣介石親臨主祭,宋子文、白崇禧、劉健群等陪祭,與祭者1萬2千人。蔣介石題“碧血千秋”額及“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績;奇禍從天降,風云變幻痛予心。”聯(lián)哀挽。中央通訊社發(fā)表《戴將軍功績概述》。治喪處印行《戴雨農將軍紀念冊》,收祭文32篇 挽聯(lián)2288幅 挽詞674幅 挽詩19篇,紀念文字11篇,美國梅樂斯將軍唁電1通。北平 太原 天津 濟南 武漢 貴陽 重慶 成都 上海 合肥 無錫 蘭州 柳州 廣州 福州 徐州 昆明 西安等地皆舉行公祭追悼,與祭10余萬人。</p><p class="ql-block"> 6月13日,軍統(tǒng)局同仁公祭。</p><p class="ql-block"> 6月14日遺骸移厝鐘山靈谷寺墓園 </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26日,國民政府公葬于靈谷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年,縣令張扶翼建于城北。四十九年庚寅(1613年)遷學宮于城西。乾隆十二年丁卯(1724年)范德灝建排樓額曰:"龍標書院"(今洪江市第三中學),四十九年建制一新,同治八年(1869年)復修。學院一時名流師生和韻成帙。寶山書院石碑一塊現(xiàn)立在黔城小學內。龍標書院石碑一塊原立在三中教師宿舍門口(已殘缺)。</p> <p class="ql-block">  古鐔城遺址所在地,即今黔城鎮(zhèn)。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立鐔成縣。明朝以前為土城墻。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毀于苗。次年靖遠伯王驥軍重筑城墻270丈,高1丈7尺。成化八年(14終獎2年)遇大水,城東南傾塌。隆慶五年(1561年)頹于水,僅存西、北兩偶,再復修。民國35年(1949年),遭土匪洗劫,城中受極大破壞,城址破敗不堪。文化大革命前后,城墻及五門樓被毀,現(xiàn)僅存西城門洞及部分城垣。</p> <p class="ql-block">  在黔、湘邊陲民族矛盾激化時,黔城是少數民族反壓迫的首義地:唐建中二年(781),湖南觀察使竇群建敘州城,逼使辰、敘苗、瑤族首領張伯靖聚眾反抗;后梁開平三年(909),瑤族首領潘全盛據黔城反梁;后周顯德元年(954),敘州瑤族首領彥通稱王于溪峒間,也以黔城為據點。</p> <p class="ql-block">  黔城是湘、黔邊陲的軍事要地: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吳天保率部隊起義,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貴州苗民起義,順治五年(1646)"臨濟會"人陳友龍抗清,均先攻占黔城。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師入川,在黔城擊敗清兵。同治二年(1863),翼王部李復猷回師,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會同返廣西。</p> <p class="ql-block"> 從“節(jié)孝祠”返回時發(fā)現(xiàn)“文廟”開門了。于是進去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廟》</p> <p class="ql-block">《黔陽縣學宮》</p><p class="ql-block"> 黔陽縣學宮,俗稱文廟、孔廟。 </p><p class="ql-block"> 宋元豐三年(1080),置黔陽縣,因縣治在黔水之北得名,隸沅州。黔陽縣令唐介壽初建學宮于縣治側。 </p><p class="ql-block"> 宋紹定元年(1228),置黔陽縣學教授,由本地人單銓擔任。 </p><p class="ql-block">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在黔陽縣衙設教諭,學管縣學生員。仿宋代學制,設教授、學正、學錄,學生額十五人,后多至五十人,皆憑于學。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初,沅州府設教授一員,總其教事,訓導四員,分其課程;州學正一員,訓導三員;黔陽縣教諭一員,訓導二員。府學生四十人,州學生三十人,縣學生二十人,給以廩、膳,仍免差徭、二丁。 </p><p class="ql-block"> 明宣德(1426—1435),增廣其數,正額不給廩,謂之增廣生。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正統(tǒng)元年(1436),令有司僉與膳夫二名,廩增之外復選俊秀附學肄業(yè),謂之附學生。 </p><p class="ql-block"> 明成化十三年(1477),定提學官躬歷各學,督率教官化導諸生。 </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原黔陽令陳大經與現(xiàn)任黔陽令王瑢遷義學官于龍標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順治六年(1649),設教諭、訓導各一員。 </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遷黔陽義學官于城西。 </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七年(1742),黔陽縣隸沅州府,為中學,廩、膳生員二十名,增廣生員二十名,歲試額取附學生員十二名,武生十二人,科試附學生員十二名。 </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二年(1747), “黔陽義學官”自黔陽縣城外遷移龍標山,即以“正齋官齋”,改為“黔陽義學宮”。 </p><p class="ql-block">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詔令“停科舉,以廣學?!?,撤銷儒學署。</p> <p class="ql-block">《明代木屋》</p><p class="ql-block"> 明代木屋是明永樂三年(1405年)舉人向以箴故居 為明代早期木質結構建筑,建筑面積為280㎡,為抬梁式斗拱結構。梁架構件雕刻精美,上刻“福壽康寧”四個篆體大字。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稱疊梁式。使用范圍廣,在宮殿、廟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為皇家建筑群所選,是我國木構架建筑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王有為故居》</p> <p class="ql-block">《黃忠浩故居》</p><p class="ql-block"> 黃忠浩(1859—1911年),字澤生,號舞漁。黔陽江市人,以優(yōu)貢生捐資為內閣中書,主講于沅州府學堂。早年隨張之洞鎮(zhèn)守武漢,興辦實業(yè),后為鎮(zhèn)總兵,統(tǒng)領湖北防軍,因鎮(zhèn)壓保路運動被革命新軍處決于長沙小昊門外,是湖南著名的晚清名臣。其故居建筑面積有500多平方米,典型的窨子屋格局,中為甬道,兩邊為廂房,有天井、后院,門楣窗花十分精致。</p> <p class="ql-block">  “西正街”</p> <p class="ql-block">  黔城古稱五溪蠻地,唐時,黔城為民族居住地,唐代大詩人王昌齡任龍標尉時,積極推行民族團結政策,他所作的《箜篌引》詩就表達了他的這一愿望。當地仍有“苗女聽歌""苗女乞詩”之傳說,王昌齡也為少數民族人民所敬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鄧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然翔園》</p><p class="ql-block"> 然翔園民俗博物館是侗族民間非遺傳承人楊漢明先生創(chuàng)建,以還原搶救歷史文明符號為主體,展示了還原上古古巫儺面具,從而解讀出了遠古文化的內涵,是人類公認的活化石 展品有儺面、儺具、儺器、儺仗、圖騰等,是文化交流,文化傳播的民俗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瑞錦第》</p> <p class="ql-block">  《黔陽竹藝館》文旅驛站</p> <p class="ql-block">《古城墻》</p><p class="ql-block"> 據《黔陽縣志》載,黔陽古城城墻始建于唐建中二年 (781年),其城池圍龍標山而建,明朝以前為土墻,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毀于苗,正統(tǒng)十五年(1450年)靖遠伯王驥令指揮楊茂以石重筑,后屢遭水患,屢有修復,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縣龍光旬用紅砂石修復。由于戰(zhàn)亂和自然災害,現(xiàn)僅存不足1000米的城墻根,角樓不復存在,城門也僅剩下西城門(中正門)。</p> <p class="ql-block">《昌齡門》(中正門) </p><p class="ql-block"> 此城門是黔陽古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古城門———昌齡門,又稱安遠門、西門,后因紀念大詩人王昌齡而取名昌齡門,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為紅砂石壘砌的拱門門樓。是年,又將城墻拓之東北,周長五里,皆備哨所。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間多次復修,至解放初期尚保存完好,后來又在幾十年間陸續(xù)拆毀,現(xiàn)僅存西門和部分城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西門(中正門)。</p> <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八年(1938年),中央警官學校第二期特種警察培訓班在黔城舉辦(軍統(tǒng)特訓班),第二年特訓班第二期結業(yè)之際,蔣介石由重慶飛往芷江,再乘船沿?水河而下抵達黔城,于西門碼頭上岸,經西門進城,親臨特訓班視察。蔣介石應戴笠請求,在西門城樓上題寫了“高瞻遠矚”匾額,并將西門更名為“中正門”以示紀念。中正門廣場原有中山花園、中山公園、忠烈祠、七七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等古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正門》</p> <p class="ql-block">  《中正門游船碼頭》</p> <p class="ql-block">《芙蓉樓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芙蓉樓坐落在沅 潕水二水匯流之處,是國家AAAA級景點,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芙蓉樓占地4 2 5 0 平方米,為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北廓臨江、依林踞阜,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歷代文人墨客多在此吟詩作畫,“詩家天子”王昌齡貶謫龍標(今洪江市)后,曾以一首《芙蓉樓送辛漸》使芙蓉樓名揚天下。園內現(xiàn)藏有歷代書法 記事碑刻200余方,江南第一古鐵鐘及三絕樹根雕。</p> <p class="ql-block">  《黔南第一樓》</p> <p class="ql-block">《龍標勝跡門》</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中晚期,磚石結構,門楣正中為“王昌齡送客圖”,乃清代狀元龍啟瑞的祖母、著名女畫家黎采蘋,根據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詩意勾勒,著名泥塑家肖登瀛先生所塑,故人稱“三絕圖”;兩側為春、夏、秋、冬四季圖。勝跡門向河岸傾斜兩尺多而不倒,其傾斜度已超過意大利比薩斜塔,是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上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芙蓉樓》</p><p class="ql-block"> 據傳,唐天寶七年 (748年),王昌齡被貶龍標縣尉后,建芙蓉樓,為飲酒賦詩 宴賓送客之地。因年久失修 舊址荒蕪。為紀念這位著名詩人,于今址依名建芙蓉樓。主樓建于清嘉慶二十年 (1815年),純木結構,重檐歇山頂,二層有明軒可供遠眺。一樓中堂內掛有王昌齡畫像 神奇的是 畫像的眼睛會隨著你的行動左右移轉;二樓室內兩側有12種動物木雕?,F(xiàn)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半月亭》</p><p class="ql-block"> 相傳為王昌齡撫琴吟詩之所,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黔陽知縣龍光甸主持修建,時呈新月形,故名“半月亭”。亭聯(lián)“魚游水底尋明月,樹插石縫遮青天”,為近代政治家熊希齡先生1927年游芙蓉樓時撰,王述邦先生書。</p> <p class="ql-block">《豹皮黃藥楠》</p><p class="ql-block"> 樟科,楠木屬,是本地罕見樹種,為芙蓉樓重點保護古樹。樹高19m,樹圍2.3m,樹齡500余年。相傳清道光年間黔陽知縣龍光甸之子龍啟瑞曾在樹下 發(fā)奮讀書,道光 辛 丑年(1841)金榜題名,后其根部陸續(xù)萌發(fā)五棵小樹,故亦稱“五子登科樹”,又叫連理樹。</p> <p class="ql-block">《聳翠樓》</p><p class="ql-block"> 聳翠樓為王昌齡宴客吟詩之所,他曾于此餞別辛漸。樓柱上對聯(lián)“徑曲尚余寒雨潤,樓高直與白云親”為清道光年間桂林龍啟稷(道光辛丑狀元龍啟瑞兄弟)為重修芙蓉樓所撰。</p> <p class="ql-block">《三角亭》</p><p class="ql-block"> 亭略呈三角狀。相傳為王昌齡吟詩步月,休憩觀景之所。停柱對聯(lián)“風疏三徑草,月浸一池花”為民國內閣總理?希齡先生所撰。亭內墻壁上嵌有《芙蓉槾記》碑刻,此記為1938年時任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兼趻陽縣縣長張其雄撰文。并由其秘書黎澤泰(當代著名書法家)書寫。</p> <p class="ql-block">《書法碑廊》</p><p class="ql-block"> 此碑廊建于清代晚期,2005年重修,碑廊北側書法碑刻,存有顏真卿、米芾、黃庭堅等歷代名家的書法碑刻70方,南側為記事碑刻,存有芙蓉樓重修碑記及祠堂廟宇碑等27方。</p> <p class="ql-block">《至圣遺像》</p><p class="ql-block"> 該石刻畫像為世界公認的孔子標準畫像,高2.2m,寬1.2m,刻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爸潦ミz像”碑、“孔子世系表”碑,以及陳列館前刻有八龍吉祥圖案的青石雕云龍、儲水防火用的太平缸皆自黔陽古城內文廟中移來。</p> <p class="ql-block">  《題詩樓》</p> <p class="ql-block">《長壽木紋石》</p><p class="ql-block"> 該木紋石又名硅化木,采集于沅江河床,據地質專家考證,約形成于2.5億年前,是研究古地質、古植物、古生物的寶貴實物。此石1998年被發(fā)現(xiàn),其木紋及年輪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記事碑廊》</p><p class="ql-block"> 黔陽古城是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現(xiàn)在保存有各類記事碑刻約300余塊,堪稱中國最大的石書檔案博物館。其中芙蓉樓景區(qū)新園碑廊集中黔陽古城20多塊古代縣衙的文書通告,是研究五溪地區(qū)官道文化和行政演變的寶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王少伯醉酒石》</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字少伯)好飲酒賦詩,天寶年間貶龍標尉后, 常飲酒賦詩其間,以遣散謫宦愁腸,聽弦歌聲聲,觀青山明月,不覺醉倒在此石上。其《龍標野宴》詩云:</p><p class="ql-block"> “沅溪夏晚足涼風,</p><p class="ql-block"> 春酒相攜就竹叢,</p><p class="ql-block"> 莫道弦歌愁遠謫。 </p><p class="ql-block"> 青山明月不曾空?!?lt;/p> <p class="ql-block">《詩家天子王昌齡》</p><p class="ql-block"> 王昌齡(698—757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約生于武則天圣歷元年 (698),約卒于 玄 宗 天 寶十五年(756——757)。早年貧賤,困于農耕,近不惑之年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約天寶七年以所謂“不護細行”被貶為龍標尉。安史之亂起,約公元756年冬到公元757年十月之間離開龍標還鄉(xiāng)。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后張鎬杖殺曉)。其詩以七絕見長,以登第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其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積極向上精神。</p> <p class="ql-block">  “龍標縣尉 王昌齡”</p> <p class="ql-block">《龍王寶寺》</p><p class="ql-block"> 龍王寶寺原名龍王廟,始建于清代早期(1727年),因潕水易泛洪災,當地人為鎮(zhèn)水患,祈求風調雨順而修建。初建的龍王廟為桶形窨子屋,有許多木門,三面有封火墻,殿前有寶香爐和玉香爐,晚清、民國曾多次進行修繕。</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0月因緣具足禪宗九華山臨濟正宗第四十七代傳人果平法師接管龍王廟,接管初期,果平法師觀龍王廟的弘法緣起,將龍王廟更名為龍王寶寺,并發(fā)心投入620多萬元維修古剎、塑造49尊佛像及香爐、寶鼎。(包括妙覺軒轅齋)。歷經四年時間,于2017年所有殿堂、寮房、齋堂及全堂佛像塑造及貼金全部完工。同年九月初八,21位高僧大德應邀前來為龍王寶寺全堂佛像主法開光。。</p> <p class="ql-block">  龍王寶寺旁邊有《財神殿》《觀音殿》《藥師殿》《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  《財神殿》</p> <p class="ql-block">  《觀音殿》</p> <p class="ql-block">  《藥師殿》</p> <p class="ql-block">  2014年至2017年期間,國家宗教事務局及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領導曾多次前來龍王寶寺調研指導,2016年洪江市宗教事務局為龍王寶寺頒發(fā)由國家宗教事務局監(jiān)制的銅牌,2017年被懷化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評為懷化市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如今的龍王寶寺已完全適應當今社會信教群眾過宗教信仰生活的合法場所及游客觀賞的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  《萬壽宮》</p> <p class="ql-block">  “下河街”</p> <p class="ql-block">  “壕坑巷”</p><p class="ql-block"> 《易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10:30離開黔陽古城。繼續(xù)尋覓下一個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