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津巴布韋看完大瀑布之后,第二天來到了維多利亞大橋,大橋中間有著津巴布韋和贊比亞的交界線的標志。我們就是要通過這座橋,前去贊比亞。</p> <p class="ql-block">大家紛紛在兩國交界線的標志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和領隊合個影吧。她是我在國內外旅游遇到最棒和非常有經驗的領隊。我們旅游團隊人數雖然不多,但平均年齡已近75歲,是一個老年團。領隊對每一個人都非常的負責,無論大家遇到什么問題她都耐心予以幫助。每次安排住宿,都要一一詢問有什么問題,并妥善解決;而且?guī)椭恳粋€人都聯上互聯網,以便隨時聯系,行程中不時的噓寒問暖,使大家感到非常親切,都認為她是個金牌領隊。</p> <p class="ql-block">維多利亞瀑布橋是一座連接津巴布韋和贊比亞公路和鐵路的兩用橋,它始建于1903年,兩年后完工。據說建造這座大橋所耗費的1700噸鋼材都是從英國本土運來的。</p> <p class="ql-block">維多利亞瀑布橋橋長198米,高128米,最大跨度156.5米(也有書籍介紹是200米,那橋長會更長)。說是施工時第一根鋼纜是用小火箭綁上引繩射到對岸,再用人工拉過去。雖然施工時布設了保護網,但仍有兩名工人受不了瀑布的震撼,失足跌落峽谷激流之中,尸骨無存。兩年里施工中,只有這兩名工人死于事故,這在當時算是非常了不起的安全紀錄了。但在1905年4月1日大橋主梁最后合龍前夕,一位工程師突然覺得自己在設計中犯了個計算錯誤,大橋將無法合龍。他在極度恐慌和焦慮中自殺了,而實際上第二天一切進展順利,最后的那根主梁正點到位,沒有任何誤差。</p> <p class="ql-block">有文描述:與其說維多利亞大橋是因大瀑布而知名,不如說它的聞名是由于這里是蹦極者的天堂。在大橋中間設有一個蹦極站,從橋面到橋下峽谷蹦極為110米,為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蹦極愛好者前來嘗試在此蹦極的驚險和刺激。</p> <p class="ql-block">雖然在蹦極站有專業(yè)人員講解和操作,依然讓人感到從此一躍而下奔向峽谷的膽顫心驚。</p> <p class="ql-block">就在此時看到一對青年男女穿好裝具,好像要縱身躍下山谷了。大家準備好了相機、手機,準備拍下這驚心動魄的時刻,可是他們又脫掉了蹦極的裝具,原來他們也就是在這里裝裝樣子,搞一個“擺拍”??????</p> <p class="ql-block">過了大橋也只有百十來米的距離,就到了贊比亞海關(水塔旁的小房子就是邊境檢查站),通關非常簡單,就是由導游將護照拿去驗證一下就行了。借此短暫的時間去拍拍這條在非洲大陸上已經橫臥了120年的鐵道。</p> <p class="ql-block">過境后就到了贊比亞利文斯通小鎮(zhèn)。到這里的游客都會參觀小鎮(zhèn)上的“利文斯通博物館”。博物館門口一群黑人跳著民族舞蹈歡迎著八方的來客。</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前大衛(wèi)·利文斯通的半身雕像,顯得莊重嚴肅。利文斯通是蘇格蘭人,生于1813年3月。他畢業(yè)于格拉斯哥大學,專業(yè)是希臘語、醫(yī)學及神學。他畢業(yè)后在倫敦工作時參加了“倫敦傳教會”,這是一個基督教布道組織。他原本希望能派遣到中國傳教,結果因1840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他只好另謀發(fā)展。就這樣他被傳教會派遣赴南非(今博茨瓦納)傳教。后來他多次深入非洲腹地,于1851年帶領探險隊穿越環(huán)境惡劣的卡拉哈里沙漠,抵達贊比西河,并成為首個系統記錄這條非洲第四長河的歐洲人。1855年,他在今天的贊比亞與津巴布韋邊境發(fā)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指其整體跨度)。他以英國女王之名將其命名為“維多利亞瀑布”。1873年利文斯通因痢疾所造成的腹內出血和瘧疾病,病逝于贊比亞韋盧湖南岸。他的心臟被埋在了一棵樹下,兩位仆人背著他浸泡過香油的遺體,跋涉1600公里運到了海邊,由船將其遺體載運回英國,安葬在倫敦威斯敏斯教堂。</p> <p class="ql-block">利文斯通的名字已經成為一種傳奇,他既是傳教士、醫(yī)生、探險家,又是反對奴隸貿易的人道主義者,但也被后世視為殖民擴張的推手。這位矛盾的歷史人物以其探險創(chuàng)舉和復雜遺產,在非洲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就像現在所在的小鎮(zhèn)已經更名為“馬蘭巴”,但人們依然習慣叫它“利文斯通”一樣。這座博物館,展出了利文斯通傳奇的一生及種種經歷。</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分為幾個展區(qū),除利文斯通個人的專題展以外,其他展廳用實物、圖片、雕塑等形式,展示了贊比亞這片土地上人類的演化,社會的發(fā)展及民風、民俗等等狀況。</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館的庭院里,一些非洲的年輕姑娘在那里練習走“模特步”。我們團的老同志坐在這里休息,他帶著紅帽子和身邊身著紅色服飾的女模特,好像有著教練和學生的關系(這張由團友偷拍的照片有些意思)。??????</p> <p class="ql-block">在贊比亞國境內游覽大瀑布,雖然已不像在津巴布韋第一次面對大瀑布時那樣使我動容,可還是被他咆哮不停的身影而震撼。</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又看到了大衛(wèi)·利文斯通塑像,他的身形姿態(tài)和著裝打扮更加像一個探險者。</p> <p class="ql-block">在瀑布旁還看到了這些見了人類,已經“見怪不怪”的狒狒和猴子。</p> <p class="ql-block">桀驁不馴的大瀑布依然是那樣的狂放奔騰。</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瀑布的水霧之前“一片迷茫”。實際上維多利亞瀑布是舊有的名稱,它現在有著自己的非洲名字:“莫西奧圖尼亞瀑布”,按當地洛茲語的意思,就是“聲若雷鳴的雨霧”,這個名字更加形象的勾畫出大瀑布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走在瀑布旁窄窄的木橋上,如同走在狂風暴雨之中,沒有一個人是可以不“濕身”的????</p> <p class="ql-block">好漂亮的雙彩虹!在這樣水霧飛舞的空中,由于陽光折射的緣故,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在南部非洲冬季(旱季)即將來臨,大瀑布的植物依然是生機盎然。就要和維多利亞大瀑布告別了,讓我們再好好看它一眼吧!</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點多住進了贊比西河畔的“麗笙酒店(Radissn Blu)”。</p> <p class="ql-block">這家酒店的外觀還是挺有特色的。在國外旅游,住宿、飲食都是體驗另類文化的很好機會,特別是對建筑的觀賞,能體驗到建筑設計師對所在國度藝術美學不同的觀察視角。</p> <p class="ql-block">酒店有著長長的走廊和寬闊的寢室。</p> <p class="ql-block">我非常喜愛這種能夠反映出非洲特色的攝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酒店傍晚來臨了。</p> <p class="ql-block">之前我們去游覽了酒店外十分別致的設置與景觀。</p> <p class="ql-block">綠色植物、藍色的泳池和靜靜地流淌的贊比西河,給人以恬靜怡然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贊比西河的夕輝是這樣的絢麗。</p> <p class="ql-block">在這樣美麗的傍晚,閑適地坐在河畔,看著紅日西陲,不知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抓住這美麗的瞬間,讓自己融化于大自然中。</p> <p class="ql-block">贊比西河畔的徬晚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庭院前酒店的舞者,在激越的鼓點節(jié)奏下跳起非洲民族舞蹈。</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點點燈光把這里裝扮的更加賞心悅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