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上海旅游期間,與浦東美術館的“締造現(xiàn)代——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瑰寶”大展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超過五十位藝術巨匠匯聚一堂,百余件奧賽博物館館藏珍品悉數(shù)亮相,真是驚喜連連!</p><p class="ql-block">展覽全面呈現(xiàn)了1848年至1914年法國藝術的宏大畫卷,表達了向庫爾貝、馬奈、莫奈、高更、梵高、博納爾等杰出藝術家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1、美的無限形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諸多學院,諸多學院派</b></p><p class="ql-block">描繪萬物最卓越的樣貌、刻畫思想的最高境界,這兩條原則曾長期被視為美術的終極追求,也是美術教學的根基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意欲重振古希臘的理想范式,將歷史畫推舉為所有繪畫載體之首。在文藝復興的數(shù)個世紀里,一度被奉為知識殿堂且頂尖藝術家云集的“學院”,逐漸淪為研究人體比例的“畫院”。</p><p class="ql-block">在法國,浪漫主義率先與古典理念決裂,拒絕呈現(xiàn)過于完美的人體比例。之后,庫爾貝和馬奈采取了更為激進的做法。作為學院派代表人物,熱羅姆和卡巴內爾也無法避免受到正在興起的現(xiàn)實主義的影響。他們看似延續(xù)古典,但實際上,其作品的理想范式只?;糜?,對古典的詮釋也是顯得相當現(xiàn)代。</p> <p class="ql-block">進入展廳,首先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兩幅學院派代表人物熱羅姆和卡巴內爾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亞歷山大.卡巴內爾《維納斯的誕生》(1863年)</p><p class="ql-block">卡巴內爾以古典主義的美學理念為基礎,將維納斯描繪得既優(yōu)雅又充滿理想化的美感。畫面中,維納斯斜倚在海浪之上,周圍環(huán)繞著嬉戲的天使,背景則是寧靜的海面和天空,營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讓-菜昂.熱羅姆《玩斗雞的希臘年輕人》(1846年)</p> <p class="ql-block">卡爾波《瑪?shù)贍柕鹿鳌罚ǖ裣瘢?862年)</p><p class="ql-block">瑪?shù)贍柕鹿魇悄闷苼鲆皇赖闹杜?,她一生經歷了拿破侖家族的興衰,是19世紀歐洲歷史上重要的女性人物之一。這尊雕像展現(xiàn)了瑪?shù)贍柕鹿鞯膬?yōu)雅與高貴,同時通過細膩的面部表情和流暢的線條,傳達出一種生動而富有情感的氣質。</p> <p class="ql-block">埃內斯特.梅索尼?!独L畫愛好者》(1860年)</p> <p class="ql-block">埃內斯特.梅索尼?!?814年法國戰(zhàn)役》(1864年)</p><p class="ql-block">畫家用細致入微的畫法還原歷史場景,這幅畫描繪了拿破侖帶領軍隊行進的時刻。</p> <p class="ql-block">讓—保羅.勞倫斯《羅貝爾二世被逐出教會》(1875年)</p><p class="ql-block">畫面中描繪了幾位主教未能成功勸說“虔誠者”羅貝爾二世放棄與堂妹貝爾特(與國王擁有共同的曾祖父)的婚姻,憤然離去的情景,也展露出這對被逐出教會的夫婦的沮喪與痛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肖像,從對外形象到私人剪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肖像在19世紀的展覽與照片中占據(jù)主導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保羅.埃德里《馬德萊娜.布洛昂》(1860年)</p> <p class="ql-block">萊昂.博納《帕斯卡夫人》(1874年}</p> <p class="ql-block">庫爾貝《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1865年)</p> <p class="ql-block">埃內斯特·迪?!队诶埂け忍埂罚?880年)</p><p class="ql-block">該作品描繪了畫家于利斯·比坦在海邊寫生的場景。迪埃捕捉到了比坦調皮活潑的氣質,展現(xiàn)了他們對明亮色彩的共同喜好。這畫作體現(xiàn)了自然主義畫派與印象派之間的過渡,也反映了當時藝術界對“戶外寫生”這一實踐的逐漸接納。</p> <p class="ql-block">亨利.方丹—拉圖爾《迪堡一家》(1878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2、從現(xiàn)實主義到自然主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現(xiàn)實主義繼承了“真實生活”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從下面這幅作品中生動展現(xiàn)出來。以戲虐的姿勢描繪了兩位演員的舞臺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奧諾雷.杜米?!犊死锼古撕退箍ㄅ恕罚?864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3、新繪畫與印象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8px;">印象派以獨特而主觀的視覺感知著稱,嘗試讓觀眾透過藝術家的眼睛觀看世界。然而,早在印象派之前,19世紀的藝術不在以普通或泛化的方式呈現(xiàn)現(xiàn)實。藝術家努力為圖像賦予個性特征,打上個人烙印。與此同時,意大利藝術長期以來的主導地位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自浪漫主義興起以來,畫家和雕塑家紛紛借鑒其他藝術傳統(tǒng),如古典西班牙畫派或佛蘭德斯畫派,在他們看來,藝術家亟需復興這些流派所承載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并加以革新,以回應現(xiàn)代社會的審美期望。在所有藝術領域里,無論是對古典題材的詮釋、國際歷史的展現(xiàn),還是對當時主流的肖像畫中,對獨特性與差異性的關注的日益增強;而風格的界限也愈加放開,不再受固定規(guī)范的約束。</span></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庫爾貝《受傷的男人(自畫像)》(1844-1854)</p> <p class="ql-block">太奧多爾.盧梭《利勒亞當森林中的大道》(1849年)盧梭運用自然主義的手法,描繪了利勒亞當森林中的一條林蔭大道,展現(xiàn)了光影的變化和自然的寧靜氛圍。</p> <p class="ql-block">保羅·吉古《洗衣婦》(1860年)</p><p class="ql-block">該幅作品描繪了一位洗衣婦在河邊勞作的場景,人物形象質樸而生動,背景中的自然景觀與人物活動相得益彰,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真實的生活氛圍。</p> <p class="ql-block">多比尼《春天》(1857年)</p><p class="ql-block">多比尼以柔和的色調和輕快的筆觸展現(xiàn)了春天的生機與寧靜,畫面中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季節(jié)變化的詩意表達。</p> <p class="ql-block">朱爾.巴斯蒂安-勒帕熱《干草》(1877年)</p> <p class="ql-block">讓-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1857年)</p> <p class="ql-block">瑪麗·巴什基爾采夫《一次碰面》(1884年)</p><p class="ql-block">畫面描繪了巴黎貧民窟的兒童與一位年輕女子的相遇,人物表情自然,充滿生活氣息。</p> <p class="ql-block"><b>馬奈與德加</b></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佩列蒂埃街歌劇院的舞蹈教室》(1872年)</p> <p class="ql-block">法爾吉?!端邮帧罚?875年)</p> <p class="ql-block">愛德華-馬奈《埃米爾.左拉》(1868年)</p> <p class="ql-block">愛德華-德加《看臺前的賽馬》(1866-1868)</p> <p class="ql-block">愛德華-馬奈《海灘上》(1873年)</p> <p class="ql-block">愛德華.馬奈《上啤酒的女招待》(1878-1879年)</p> <p class="ql-block">愛德華-馬奈《女人和扇子》(1873-1874)</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在咖啡館》(1875-1876)</p><p class="ql-block">畫面采用了不對稱構圖,人物分布在畫面一側,留出較多空白空間,突出了人物的孤獨狀態(tài)。德加對巴黎的咖啡館、酒吧和歌劇院等現(xiàn)代生活場景有濃厚的興趣,善于捕捉這些場所中的人物和瞬間,也反映了他對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孤獨狀態(tài)的關注。即使在熱鬧的咖啡館中,人物之間也缺乏交流,展現(xiàn)出一種現(xiàn)代都市人的疏離感。</p> <p class="ql-block"><b>印象派:莫奈、西斯萊、比沙羅</b></p> <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阿讓特伊的塞納河》(1873年)</p> <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夏末的干草堆》(1891年)</p> <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貝勒島荒野海岸的巖石》(1886年)</p> <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維特伊的教堂》(1879年)</p><p class="ql-block">比起過去的日出印象,莫奈選用了褐色與綠色,配合白色,表達了這幅畫的積雪,暗淡的冷色調映射了莫奈內心的孤獨與無助。</p> <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路易-若阿吉姆.戈迪貝爾先生的夫人》(1868年)</p><p class="ql-block">莫奈在這幅畫中運用了印象派典型的松散筆觸和明亮色彩,通過色彩的并置和視覺混合,營造出一種光影交錯、色彩斑斕的效果。畫面中,戈迪貝爾夫人身著藍綠色的長裙,紅黑相間的長披巾婉轉橫在腰和小臂上,亭亭玉立,儀態(tài)萬方。莫奈通過對光線的把握,將裙子的質感和動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p> <p class="ql-block">亨利·熱爾韋《瓦爾泰斯·德·拉·比涅夫人》(1879年)</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屬于學院派風格,但同時也借鑒了印象派的風格特點。畫面中,比涅夫人站在花園中,面孔稚氣未脫,姿態(tài)優(yōu)雅,背景中的花園和遮陽傘增添了畫面的寧靜感。熱爾韋運用了柔和的色調和細膩的筆觸,使畫面充滿了古典主義的美感,同時又不失印象派對光影變化的捕捉。</p> <p class="ql-block">貝納爾《羅歇.茹爾丹先生的夫人》 (1886年)</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開花的樹》</p> <p class="ql-block">卡米耶-比沙羅《冬日里村莊一角的紅色屋頂》(1877年)</p> <p class="ql-block">阿爾弗萊德.西斯萊《馬爾利港洪水中的小舟》(1876年)</p> <p class="ql-block">卡米耶.比沙羅《圖爾-杜-榮格爾小道和穆西先生的家》(約1869年)</p> <p class="ql-block">阿爾弗雷德.史蒂文斯《沐浴》(約1873年)</p> <p class="ql-block">蒂索《LL小姐肖像》(1864年)</p> <p class="ql-block"><b>雷諾阿與塞尚,印象派的危機時刻</b></p> <p class="ql-block">塞尚《有洋蔥的靜物》1896-1898</p><p class="ql-block">塞尚在這幅畫中運用了幾何化的處理方式,將洋蔥、瓶子、刀具等靜物簡化為基本的幾何形狀,如球體、圓柱體和立方體,從而賦予了畫面強烈的立體感和結構感。他放棄了傳統(tǒng)的透視法,從多個角度來描繪物體,這種多視角的構圖方式為后來的立體主義奠定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保羅.塞尚《塞尚夫人肖像》(1885-1890年)</p> <p class="ql-block">塞尚《黑城堡上方洞穴附近的巖石》(1904年)</p><p class="ql-block">塞尚在這幅畫中摒棄了傳統(tǒng)繪畫中對光影和透視的常規(guī)處理,轉而通過色彩和幾何形狀來構建畫面。他用厚重的筆觸和濃烈的色彩,將巖石、樹木和天空等元素以一種近乎抽象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強調了自然的結構和節(jié)奏。這種風格為后印象派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雷諾阿《加布麗埃勒與玫瑰》(1911年)</p><p class="ql-block">畫面中,加布麗埃勒手持一朵玫瑰,神情自然,背景中的裝飾和花卉營造出溫馨雅致的氛圍。雷諾阿運用了印象派典型的松散筆觸和明亮色彩,通過油彩的反復疊加涂抹,描繪出人物的實體感和真實性,傳遞出印象主義的朦朧質感與光色效果。這種風格融合了印象派的靈動與古典構圖的平衡,展現(xiàn)了雷諾阿對女性柔美氣質的獨特詮釋。</p> <p class="ql-block">奧古斯特.雷諾阿《鋼琴前的女孩》(1892年)</p> <p class="ql-block">奧古斯特.雷諾阿《喬治.夏龐蒂埃先生的夫人》(1876-1877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