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華縣皮影造型以人物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人物高約1尺,大頭突額,色彩艷麗,圖案精細。人物的頸、肩、腰、膝、肘等十處有輪盤牽線,活動自如。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夸張詼諧。華縣皮影戲的唱腔多為"碗碗腔"。伴奏的樂手司掌琴、弦、鈸、鼓以及銅制的打擊樂器等。皮影戲不僅是中國乃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品種之一,同時也是被國內外皮影界公認的世界皮影藝術種類之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 [華縣皮影頭茬] 華縣皮影制作技藝(省級) 渭南市華州區(qū) 陜西省文化館藏</p> <p class="ql-block"> 皮影戲發(fā)源于漢,唐以后流傳民間。13世記初,隨蒙古軍隊傳到中亞細亞,14世紀傳入波斯,明成化年間(1465~1488)傳入埃及,明萬歷年間(1573~1620)傳入土耳其。眾多史籍和資料證實:世界影戲源于中國,中國影戲源于陜西,陜西影戲源于華州。在世界上享有"電影的前驅"和電影"開山之祖"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 皮影戲"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lián)]舞鼓樂聲。奏的悲歡離合調,演的歷代奸與惡。三尺生絹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一張牛皮居然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是對華州皮影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 [華縣皮影儀仗與場] 華縣皮影制作技藝(省級) 渭南市華州區(qū) 陜西省文化館藏品。</p><p class="ql-block"> 華</p> <p class="ql-block"> [天降神將] 華縣皮影制作技藝(省級) 渭南市華州區(qū) 汪天穩(wěn) 汪海燕。</p><p class="ql-block"> 華縣皮影制作過程包括:選皮、制皮、雕工、花飾、染色、出廠檢驗等。選皮選用當地3~5歲秦川牛皮為原料,表面平滑光亮,無斑點,堅韌富有彈性。雕工基礎雕刻技法是″推皮走刀",即以手勁運轉牛皮,以皮觸刀,皮走刀不走,刀路光滑。斷口茬應平齊,齊口應平直,尖口應銳,圓口應潤。線條明暢生動,陽刻線條要齊整無毛茬,無斷茬,暗刻只刻線,不雕透。</p> <p class="ql-block"> "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戲素有"傀儡戲"之稱,作為深受民眾喜愛的民間藝術,兼具娛樂與教化功能。在古樸悠揚的音樂伴奏下,藝人靈巧的雙手賦予皮影靈動的生命,瞬間變幻出千軍萬馬的宏大場景,細膩逼真的表演盡顯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華州皮影唱腔分為"時腔"和"老腔″兩大類?!鍟r腔″即為"碗碗腔″,其劇目多以言情故事為主,唱腔特色委婉細膩、曲折動人。"老腔"劇目以楚漢故事為主,唱腔粗獷激昂,鏗鏘奮進,至高潮時全臺演員齊聲吼叫,因此又稱"滿臺吼"。</p> <p class="ql-block"> [穆桂英] 華縣皮影制作技藝(省級) 渭南市華州區(qū) 薛宏權</p> <p class="ql-block"> 皮影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經典和最有資格代表中外皮影的最高藝術水平,因此被譽為"中華戲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華縣皮影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p> <p class="ql-block"> 華縣皮影多為正側面,以輪廓勾畫,造型別致,色彩艷麗,雕工細膩,線條明暢為特色。皮影戲中人物與景物的造型與制作,采取了抽象與寫實的手法,對人物及場景進行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的處理,造形古樸典雅,民族氣息濃厚,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