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岳陽教堂學校舊址,坐落于湖南省岳陽市,是一處融合歐美風格與本土特色的建筑群?,F(xiàn)存13棟磚木結構建筑,包括券廊式教學樓、迥廊式宿舍樓、別墅式小洋樓等形態(tài),同時巧妙運用飛椽、脊飾等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展現(xiàn)出中西建筑工藝的完美融合。這片靜謐的建筑群,仿佛訴說著百年前那段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岳陽教會學校的歷史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改稱“湖濱大學堂”,1928年,其大學部參與合并組建武昌華中大學,即今日的華中師范大學。1934年,學校改制為“湖南私立湖濱高級農業(yè)職業(yè)學?!?,并在抗戰(zhàn)期間遷至湘西沅陵繼續(xù)辦學。1946年,學校遷回岳陽,1949年更名為“湖濱建設中學”。1951年,學校由湖南省農業(yè)廳接管,更名為“湖南省立湖濱農林技術學校”,隨后遷往長沙。原校區(qū)先后作為岳陽農校、市委黨校、特殊教育學校使用,至1990年代起逐漸閑置。</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3日上午,我們夫妻游覽完岳陽樓后,驅車前往岳陽教堂學校舊址,探訪這座已有120多年歷史的校園。青磚紅瓦紅窗在山坡上錯落有致,綠樹掩映其間,宛如一幅靜謐的畫卷。置身其中,我們不禁感嘆,這里真是一處理想的辦學之地。</p> <p class="ql-block">學校創(chuàng)辦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由美國牧師海維禮之妻海光中籌建,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建成,是外國人在湖南最早創(chuàng)辦的三所大學之一,曾用名“湖濱大學”??箲?zhàn)期間,學校遷至湘西沅陵辦學,新中國成立后改為岳陽農校。這座校園見證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fā)展,也承載著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貴記憶。</p> <p class="ql-block">校園依山而建,位于黃沙灣的丘陵地帶,巧妙利用地形設計出自然通風、排濕的地下室和架空層,與岳陽傳統(tǒng)建筑的基礎處理方式形成鮮明對比,展現(xiàn)出獨特的建筑智慧。</p> <p class="ql-block">建筑群西側臨洞庭湖,環(huán)境清幽,空氣清新,湖光山色與百年建筑交相輝映,營造出一種寧靜而莊嚴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校園內古樹參天,綠意盎然,其中一棵樟樹已有160年樹齡,枝繁葉茂,仿佛守護著這片土地的歲月變遷。步入其中,頓覺心曠神怡,仿佛穿越時光,與歷史對話。</p> <p class="ql-block">2002年,岳陽教堂學校舊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湖南近代教育與建筑藝術的重要見證。</p> <p class="ql-block">2019年,岳陽市南湖新區(qū)的湖濱大學舊址入選“致敬百年建筑經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聯(lián)合主辦評選,進一步肯定了其在建筑史與文化傳承中的獨特價值。</p> <p class="ql-block">2號校長樓是該?,F(xiàn)存建筑群中的代表性歐式建筑之一,整體采用中西合璧的設計風格,主體為歐式磚木結構,屋頂則融合了青瓦飛檐等中國傳統(tǒng)元素,呈現(xiàn)出獨特的復古韻味。作為學校的核心建筑之一,校長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巧妙利用地形優(yōu)勢,形成自然通風與排濕結構。其平面布局兼顧實用性與美觀性,充分體現(xiàn)了歐式建筑的形制特點。</p> <p class="ql-block">1號外籍教師樓,又稱“紅樓”,為磚木結構的歐式建筑,采用不對稱布局,柱廊偏于西南角,柱頭上的豎向渦卷設計具有愛奧尼柱式遺風,展現(xiàn)出典型的歐美近代建筑風格。外觀小巧別致,紅磚堆砌,屋檐裝飾以條形圖案層層展開,洋溢著濃郁的歐派韻味。</p> <p class="ql-block">3號教師樓是該校建筑群中的又一典型代表,為磚木結構的回廊式建筑。正面設有長回廊,通過繁復的灰塑高浮雕腳線、鋼骨混凝土預制件等工藝,展現(xiàn)出濃厚的巴洛克風格。建筑平面呈方形,采用不對稱布局,西南角柱頭上的豎向渦卷裝飾是典型的歐美近代建筑元素。內部空間布局靈活,廊部大量采用木護欄與繁復灰塑裝飾,藝術氣息濃厚。</p> <p class="ql-block">學生宿舍樓為兩層磚木結構的歐式建筑,每層設有12間宿舍,主體采用券廊式或回廊式設計,屋頂則融合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如飛椽、脊飾,形成中西合璧的獨特風貌。</p> <p class="ql-block">員工宿舍樓采用磚木結構,融合歐美風格與本土特色,平面布局自由靈活,外觀兼具中西建筑之美。部分宿舍樓采用迥廊式設計,既保留了券廊式教學樓的特征,又融入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飛檐、脊飾等元素,展現(xiàn)出多元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30年代,體育教育家袁浚在岳陽湖濱大學首開中國女大學生游泳課的先河,成為女性游泳教育的先驅。他主張“人人學會游泳”,結合岳陽水網密布的地理特點,強調游泳對青少年身體素質和避險能力的重要性。在他的帶領下,湖濱大學游水隊不僅培養(yǎng)了本土學生,也推動了中國近代體育教育的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1921年4月底,年僅28歲的毛澤東曾到訪湖濱大學,對學校倡導中西文化融合的教育理念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并與教職員工進行了親切交談,留下了一段珍貴的歷史記憶。</p> <p class="ql-block">魏曦(1903—1989),中國醫(yī)學微生物學和微生態(tài)學的奠基人,曾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他在醫(yī)學微生物學領域取得重要成就,1933年獲上海醫(yī)學院博士學位后,系統(tǒng)研究立克次體學,改進實驗技術,成功接種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為病毒培養(yǎng)技術奠定了基礎。抗戰(zhàn)期間,他確診滇緬英軍流行的“不時熱”病癥,推動中國微生態(tài)學研究的發(fā)展。其研究成果受到國際認可,哈佛大學曾授予他獎狀和獎金,并啟發(fā)其同事恩德斯開發(fā)小兒麻痹癥疫苗,間接推動了醫(y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p> <p class="ql-block">1985年,湖南省委書記曾前往盧惠霖家中拜年,認真聽取這位中國醫(yī)學遺傳學和人類優(yōu)生學奠基人、“中國試管嬰兒之父”的匯報,并幫助解決科研中的實際問題,與盧家父女結下深厚情誼。</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六十年代,原教會學校的校長樓曾先后由岳陽籍老紅軍蔡愛卿將軍、李谷榮政委攜家人居住。這段特殊的歷史,使得岳陽人親切地稱其為“老紅軍住過的紅房子”。</p> <p class="ql-block">1950年,岳陽教堂學校舊址曾被用作吸血蟲病防治科研研究的基地,為當時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p> <p class="ql-block">如今,走過修繕一新的百年建筑,我們不禁感嘆其堅固耐用的品質。查閱相關資料,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躍然紙上:有外國人不遠萬里來華辦學的奉獻精神,也有省委書記親臨老教授家中解決科研難題的溫情關懷。雖是舊址,卻讓我們收獲了新的認知,成為一次難得的學習之旅。這些點滴積累,正是中國發(fā)展進步的真實寫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