⒍ 記憶“工具性”、規(guī)律性的知識<br><br>高中化學的基礎知識包括化學方程式、物質的性質、化學反應的類型等。這些基礎知識是學習化學的前提,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化學知識。我們反對一味死記硬背,但也不排除必要的記憶,重要的是記憶的內容和方法必須選擇。<br><br>⑴ 記憶“工具性”的知識:如元素符號、物質的類別(是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還是酸、堿、鹽)、物質的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tài)、溶解性等)、物質的化學性質(各類物質的通性,穩(wěn)定性、酸堿性、氧化還原性及其強弱差異等)、酸堿鹽的相互轉化、元素的核電荷數、元素周期律等等,均為必須記憶之列。<br><br>⑵ 理解概念和原理:化學不僅僅是一門需要記憶的學科,更需要理解。例如,元素周期律、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和原理,需要通過理解來掌握。<br><br>⑶ 理解并掌握化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是學習化學的基礎,因此必須牢固掌握。此外,還應注意知識點的清晰理解,只有基礎知識掌握牢固,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學習。<br><br>⑷ 學會巧記:由于要記的化學知識點比較多,如果靠死記硬背是難以記牢的,所以應學會巧記。化學上常用的記憶方法有:比較法、歸納法、歌訣記憶法、理解記憶法和實驗記憶法。<br><br>⑸ 記憶的方法強調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通過歸納、類比等方法使概念間溝通聯(lián)系;通過對比異同,形成概念體系,從而加深記憶;通過分析特點歸納口訣,有利識記;通過讀寫相結合,強化識記。<br><br>⒎ 多角度分析確定物質的性質、研究反應規(guī)律<br><br>元素化合物知識最零碎,但又最基礎、最重要,一定要想方設法、下功夫掌握。<br><br>⑴ 全面判斷物質的性質<br><br>① 根據屬類把握物質的通性;<br><br>② 根據元素化合價高低判斷氧化還原性;<br><br>③ 從特性補全物質的性質。<br><br>若每一種物質都從這三方面總結,定能全面深刻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br><br>如:SO2性質的確定:<br><br>① 具有酸性氧化物通性:與水反應生成酸、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與堿性氧化物反應生成鹽;<br><br>② 化合價為+4價(中間價):有氧化性,可與H2S等還原性物質反應;有還原性,可與O2等氧化性物質反應;<br><br>③ 特性:有漂白性,可使品紅褪色。<br><br>⑵ 深入研究反應規(guī)律<br><br>重要反應類型:<br><br>① 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br><br>② 氧化還原反應;<br><br>③ 雙水解反應。<br><br>反應規(guī)律:<br><br>① 非氧化還原反應:物質間組成成分的交叉結合;<br><br>② 氧化還原反應:化合價有升必有降。<br><br>例①:CaC2+2H2O=Ca(OH)2+C2H2↑<br><br>分析步驟:<br><br>H2O可以表示為:H—OH,由于化合價不變,根據陰陽離子結合不難寫出生成物。<br><br>例②:Cl2+2NaOH=NaCl+NaClO+H2O<br><br>分析步驟:<br><br>① 一定會生成NaCl;<br><br>② Cl→Cl-的化合價降低;<br><br>③ Cl的化合價升高形成ClO-;<br><br>④ 根據質量守恒一定有H2O生成;<br><br>⑤ 配平。<br><br>例③:Cu+2H2SO4(濃)=CuSO4+SO2↑+2H2O(加熱)<br><br>分析步驟:<br><br>① 金屬一定與酸根結合,一定會生成CuSO4;<br><br>② Cu→Cu2+的化合價升高;<br><br>③ S的化合價降低生成SO2;<br><br>④ 根據質量守恒一定有H2O生成;<br><br>⑤ 配平。<br><br>上述方法掌握后,就沒必要“背”化學方程式了。<br><br>⒏ 善于歸納總結規(guī)律,形成自己的知識<br><br>歸納總結如:<br><br>⑴ 點線網絡法:這個方法在總結元素的單質和化合物相互轉換關系時最常使用。如“硫”的一章就以H2S→S→SO2→SO3→H2SO4為統(tǒng)領。<br><br>⑵ 列表對比法:對比的方法常用于辨析相近的概念,對比的方法也最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質的學習。通過對比,找到了新舊知識的共性與聯(lián)系。<br><br>⑶ 鍵線遞進法:高中化學基本概念多,一些重要概念又是根據學生認識規(guī)律分散在各個章節(jié)之中。這就要求學生及時集中整理相關概念,按照一定的理論體系,弄清基本概念之間的從屬或平行關系。在歸納整理中,可以犧牲一些具體細節(jié),突出主要內容。<br><br>⑷ 規(guī)律提煉法:<br><br>① 取用固體粉末123——“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試管傾斜,用藥勺或紙槽把盛有藥品的藥匙小心地送入試管底部,然后將試管直立起來,讓藥品全部落到試管底部。<br><br>② 取用塊狀固體123——“一橫、二放、三慢豎”。即先把容器橫放,用鑷<br><br>子把藥品或金屬顆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豎立起來,使藥品或金屬顆粒緩緩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br><br>③ 過濾操作123——“一貼、二低、三靠”。即濾紙緊貼漏斗的內壁,濾紙的邊緣應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濾紙的邊緣,燒杯要緊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輕輕地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緊靠燒杯的內壁。<br><br>④ 物質檢驗的規(guī)范表述3+4——“三層次、四要素”。<br><br>“3”指物質檢驗要包括操作、現(xiàn)象、結論三個層次的內容;<br><br>“4”指操作四要素:取樣品、在什么儀器中實驗、加什么試劑(規(guī)格、用量)、簡單操作(振蕩、靜置、分液、過濾等)”。<br><br>⑤ 用原理解釋化學問題的規(guī)范:<br><br>確定反應原理——分析條件改變引起的變化——回應題目的問題。<br><br>這些規(guī)律,好比數學、物理的公式,堅持不懈,你會發(fā)現(xiàn),化學其實也是很有規(guī)律的。<br><br>⒐ 重視基礎<br><br>⑴ 重視課本知識,多思多問。<br><br>對課本不屑一顧,說課本內容簡單,喜歡狂買參考書,甚至也跟風似地買競賽書、大學課本,實際上課本中未明確指出但需要思考的問題就不少。<br><br>比如高一,甲烷和氯氣的取代反應,學生覺得簡單,可是有幾個學生會去想:溴、碘單質會不會與之發(fā)生取代反應呢?反應的條件是什么?<br><br>又比如,學生都知道乙醇與鈉反應可以產生氫氣,可有幾個學生想過:這能不能叫置換反應?為什么用無水乙醇不用酒精?反應后還生成乙醇鈉,它有什么性質(實際上不用酒精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乙醇鈉引起的)?乙醇和鈉反應類似酸、水與鈉的反應,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參加競賽的學生應該去研究一下這個問題:乙醇電離,是廣義的酸)?<br><br>乙烯能使紫色的酸性高錳酸鉀褪色,那產物是什么(這個明白了,也就知道為什么乙烯中混有乙烷只能用溴水不能用酸性高錳酸鉀了)?乙烯的同系物與之反應產物也一樣嗎?為什么用酸性高錳酸鉀,而不是中性、堿性?<br><br>⑵ 重視基本的化學原理和規(guī)律。<br><br>因為化學是自然科學,它一定是遵從自然規(guī)律的,而規(guī)律前人早已總結,比如道家學說。表象千變萬化,但規(guī)律是一般性地、相對簡單和易于掌握的。舉個最典型的也是讓高中學生最頭痛的例子——化學平衡,平衡影響因素、平衡移動原理等方面的單一、綜合考察是高中化學一大難點,再加上高二學化學反應原理,還有水的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及計算等,幾者綜合起來,許多學生望而生畏。實際上所有知識點、問題的關鍵因素就是老子的一句話“損有余而補不足”。如果不學著積極深入地思考,只能是舍本逐末,成為各種表象和海量題目的奴隸。<br><br>⑶ 重視反應過程和實質。<br><br>① 反應過程:高中化學涉及到一些半定量的反應,比如鋁離子與NaOH的反應,大蘇打的相關反應,均是量變引起質變,量的關系可能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找出臨界點就至關重要。<br><br>② 反應實質:結構決定性質。在見到一個反應方程式時,不要急著去背誦,而是觀察產物和反應物,在自己的知識范圍內(各元素原子結構、金屬或非金屬性、化合價、化學鍵等總是會的)去思考。在學習氧化還原、周期律及電化學時寫出反應物,應用已知概念、規(guī)律去推產物,不會不對不要緊,關鍵是自己要思考。<br><br>⑷ 重視化學實驗,使抽象內容形象化<br><br>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化學實驗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維、動手等能力,還能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瘜W實驗是探究化學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高考的重要命題,因此要學好化學必須重視實驗。從簡單的常用儀器的使用、基本操作的訓練到復雜實驗的設計都要認真操作、大膽試驗,在設計實驗時要做到科學合理,即裝置簡單、操作方便、程序合理、現(xiàn)象明顯。<br><br>① 對老師在課堂上所做的演示實驗要細心觀察、積極思考分析,記錄實驗的現(xiàn)象及產生的結果。掌握實驗的原理、步驟、現(xiàn)象和要領,化學實驗與化學知識緊密配合,它有助于我們對化學知識的建立和鞏固,有助于動手、觀察、思維、推理等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br><br>② 積極參與實驗課并做好實驗記錄。課本中安排的學生實驗是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的最好機會,要積極參與、認真操作。在實驗過程中,要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理解實驗原理,掌握實驗操作技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思考如何做,為什么要這樣做,還可以怎樣做。<br><br>③ 要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因為實驗中的某些習慣可能成為考試的考察內容。<br><br>⑸ 重視自學和總結。<br><br>進入高二后,優(yōu)秀學生往往能在知識層次甚至思維方式上超過老師,老師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更多的是經驗性的引導。所以,學生自己要學會上網、到圖書館查資料,在平時學習過程中,通過題目主動記憶一些反應、現(xiàn)象、科普等,這比專門買本書背要簡單得多。<br><br>平時做題,一定要注重自己總結“母題”,把題目“模型化、公式化”,也即教師行話里的“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意識”。把這若干個母題掌握了,剩下的只是靈活應對它們的變式與綜合。<br><br>總結時,要把重、難點整理好,對易錯、易考、易變的知識點整理到一個小本上,以達到最終的目的——掌握。當然,總結還包括橫向、縱向對比,找出共性和個性,找出優(yōu)缺點和生成點,使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真正成為自己知識鏈條中的一部分。<br><br>⒑ 加強課外閱讀,擴大知識面<br><br>化學知識點多,記憶的內容多,課后必須看書,通過看書掌握概念,熟記性質,課外參考書有知識歸納、規(guī)律總結、方法指導,有助于我們構建知識網絡,掌握規(guī)律,同時有典型例題剖析,有助于我們自學,擴大知識面。<br><br>課外閱讀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同學們應該增加課外閱讀,不斷拓寬知識領域,以適應當今的信息時代。課外閱讀的方法:<br><br>選擇閱讀;上網查找;注意摘錄。<br><br>⑴ 應當按一定的程序閱讀。這個程序以“粗讀--細讀--精讀”較有效。如預習時讀課文的初讀,即粗淺的閱讀。其目的有三:<br><br>① 對要學的教材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br><br>② 找出與新課有關的已學過的知識;<br><br>③ 對新課有哪些疑難問題。<br><br>邊讀、邊想、邊分析綜合。如課堂上老師安排學生自學,需要閱讀。這種閱讀是在預習的基礎上,在教師出示本節(jié)教學目標的情況下,在老師指導下的深入閱讀,要系統(tǒng)鉆研教材,做到細讀以致精讀。這種課堂閱讀一般要注意做到“三要”:<br><br>① 要根據本課的重點難點,確定重點閱讀的內容,使閱讀具有更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br><br>② 要鉆研關鍵詞語,思考和理解問題的實質。<br><br>③ 要手腦并用,以提高思維能力和強化記憶及找出疑難和問題。<br><br>⑵ 應當有選擇的閱讀。這一般用在復習中的閱讀。復習閱讀是建立在預習閱讀和課堂閱讀基礎上的一種歸納、鞏固性閱讀。它不是前兩種閱讀的簡單重復,而是帶有一定分析和對比綜合概括性質的更深層次的閱讀,要緊扣課文中心和重點內容、結合課堂學習情況有選擇的閱讀。這種閱讀可用在課后閱讀、單元復習和總復習的閱讀。<br><br>⑶ 應當采用默讀的方式。因為默讀比朗讀速度快,默讀比朗讀更有利于理解閱讀的內容。一般來說,朗讀有助于背誦,而默讀有助于理解。同學們所進行的化學閱讀主要要求理解。<br><br>⑷ 要寫閱讀筆記。把所學重點內容系統(tǒng)梳理,或默寫有關概括、原理和化學用語等,也可用圖表形式表述,或動筆圈劃評點等,對于熟悉課文,加深理解,強化記憶都是很有益的。<br><br>⒒ 必須廣泛的積累<br><br>由于化學的學科特點:知識點比較繁多,規(guī)律性少,所以廣泛的積累識記是學習化學必不可少的。要建立起筆記本,錯題記錄本,作業(yè)本(三本),要充分利用零碎時間識記、積累。功夫用在平時,高一高二打好基礎,高三將事半功倍。<br><br>此外還要注意培養(yǎng)化學學習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課前做好預習,上課做聽課筆記,課后做學習小結,按時完成作業(yè),做好作業(yè)與練習后反饋。還要養(yǎng)成良好的記筆記習慣。能夠正確對待參考書。學習時獨立思考是最重要的。有的同學把參考書當成做作業(yè)時查找標準答案的工具,而不去認真思考和理解,這就本末倒置了。<br><br>⒓ 學會調整心態(tài)。<br><br>一定要給自己合理定位,切忌好高騖遠和妄自菲薄。頂尖的學生都是在夯實基礎之后拓展拔高的,而學習中上的學生往往心儀一題多解、難題、怪題和偏題,喜歡技巧性強的題目,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做難題來居高臨下,彌補基礎的不足,同時也能在考試中勝過頂尖的學生,結果總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總比人家差點兒。<br><br>總之,學好高中化學需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只要擁有適合自己的好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夠輕松地將化學這一門學科學好。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住,要有永不言敗的毅力,勇于挑戰(zhàn)極限,戰(zhàn)勝困難,學好化學這一學科。<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