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遼寧遇見敦煌</p><p class="ql-block">江南一行四人三男一女來沈陽恰逢《山海有情·大漠鳴沙——在遼寧遇見敦煌》因共同愛好彼此相連,騎游世界結(jié)緣已八九年,今朝有幸,在沈陽相會 。</p><p class="ql-block">坐130公交車??去遼寧博物館,進入三樓展廳頓時仿佛進入敦煌的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是莫高窟第130窟南道南壁的供養(yǎng)人畫像,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為龐大宏麗的一幅人物像,名為《都督夫人禮佛圖》 。原壁畫因自然原因殘缺嚴重,現(xiàn)在常見的是20世紀50年代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杰先生復(fù)原臨摹的版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圖中人物按照長幼尊卑,依次畫出都督夫人、她的兩個女兒和九名身著男裝的婢女。第一身形象最大的是“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養(yǎng)” ,第二身是“女十一娘供養(yǎng)”,第三身是“女十三娘供養(yǎng)”。</p> <p class="ql-block">這同樣是敦煌莫高窟的供養(yǎng)人畫像,風格與唐代《都督夫人禮佛圖》類似。畫面中女性身著唐代華麗服飾, 頭戴精美的頭飾,展現(xiàn)出唐代貴族婦女的裝扮特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從題榜文字來看,有“賀氏一心供養(yǎng)” ,反映出當時信眾開窟造像、禮佛供養(yǎng)的宗教行為和社會風尚。這類壁畫為研究唐代服飾文化、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這是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飛天形象。飛天是敦煌藝術(shù)的標志之一,源于古印度神話中的乾闥婆和緊那羅,在佛教中,乾闥婆是樂神,緊那羅是歌神,他們合稱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飛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壁畫通過靈動的飄帶、飛揚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出佛教藝術(shù)中飛天輕盈飄逸、自由翱翔的美感,體現(xiàn)了古代畫師高超的繪畫技藝,也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在敦煌地區(qū)的盛行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p> <p class="ql-block">這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畫面展現(xiàn)了具有佛教題材的場景。從風格來看,可能是表現(xiàn)佛教故事中的菩薩像等內(nèi)容,周邊的云彩、山石以及飛翔的鳥等元素,營造出一種神秘、靜謐的宗教氛圍 。敦煌壁畫作為佛教藝術(shù)的瑰寶,記錄了不同時期佛教教義、神話傳說等,對于研究佛教傳播、古代繪畫藝術(shù)、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這是敦煌莫高窟的女供養(yǎng)人畫像。畫面中兩位女性頭戴華麗頭飾,身著帶有精美花卉、禽鳥紋樣的唐代服飾,彰顯出唐代貴族女性的雍容華貴 。供養(yǎng)人是指因信仰某種宗教,通過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制作圣像、開鑿石窟等形式弘揚教義的信徒,這些畫像為研究唐代服飾文化、社會階層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這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可能是佛教經(jīng)變畫。畫面展現(xiàn)了山川、城池、人馬等元素,通過豐富的場景描繪,講述佛教故事或展現(xiàn)當時的社會風貌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經(jīng)變畫是將佛教經(jīng)典以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便于信眾理解經(jīng)文內(nèi)容。這類壁畫不僅是佛教藝術(shù)的體現(xiàn),還反映了古代的建筑、交通、服飾等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為研究古代歷史文化提供了形象而珍貴的資料。</p> <p class="ql-block">這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圖》壁畫 ,描繪的是佛教故事“九色鹿救溺水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事中,九色鹿不顧危險救起溺水者,溺水者卻因貪圖錢財向國王告密,出賣九色鹿。畫面以連續(xù)的情節(jié)展示故事發(fā)展,從九色鹿救人,到溺水者忘恩負義告密,再到國王與九色鹿對話等場景。這幅壁畫是北魏時期敦煌壁畫的杰出代表,體現(xiàn)了當時的繪畫風格和佛教文化傳播情況,也蘊含著勸人感恩、勿起貪念的道德寓意。</p> <p class="ql-block">這是莫高窟第220窟初唐(618 - 704年)時期的《帝王出行》壁畫。其藝術(shù)風格與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高度相似 ,創(chuàng)作年代更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壁畫運用游絲描、鐵線描技法勾勒人物輪廓,衣紋細節(jié)與色彩層次細膩,兼具寫實性與裝飾性。該洞窟由敦煌望族翟氏營建,畫中可能融入了 長安畫派的審美意象,是絲路文化交流的實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