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張英是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考中進士,歷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職。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張英和兒子張廷玉二人先后位居宰輔,人稱<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子雙宰相。</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的時間我們分享了很多養(yǎng)生知識,今天分享張英的“致壽之道——慈,儉,和,靜”,這四個字是他將《道德經》五千多字濃縮而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首先講<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慈</span>。慈不只是同情和憐憫,而是在同情與憐憫之上有一顆柔軟、包容的心,去體會到別人的感受,并為之動心動情,把這些化為自己實際的行動。張英在他的家訓里說<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你能做到慈,不做損害別人利益,不傷害動植物的生命,一輩子都不會有意外的災禍,進而就可以健康長壽。</span></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儉。</span>張英認為持家要以“儉”為寶。張英把“儉”的內容歸納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儉于飲食,可以養(yǎng)脾胃;儉于嗜欲,可以聚精神;儉于言語,可以養(yǎng)氣息非;儉于交游,可以擇友寡過;儉于酬酢,可以養(yǎng)身息勞;儉于夜坐,可以安神舒體;儉于飲酒,可以清心養(yǎng)德;儉于思慮,可以蠲煩去憂”</span>等八個方面。他認為世家大族更應該注意節(jié)儉:“大抵風俗之壞,必始于世家大族,而后浸淫及于小民?!彼麖淖约鹤銎?,身體力行。在致仕歸里之后,他仍“誓不著緞”,“不食人參”。他要求家人,把一年的動支費用精心籌劃,分為十二股,一月用一股,每月底總結所余,“別作一封”,用來應付貧寒之急,或者“多作好事一兩件”。他對京師同僚“一席之費,動逾數(shù)十金”深感不安。六旬之期時,他反對家人、學生、同僚為他賀壽,與妻子商量,用設宴之資,“制綿衣袴百領,以施道路饑寒之人”。扶危濟困、幫助他人成為張英一生重要的社會活動內容。</p><p class="ql-block"> 人生所想的福是有定數(shù)的,珍惜福報的人,得到的幸福就會很多。而那些糟蹋福報,不珍惜好日子的人,最后就會發(fā)展到一點剩余也沒有的地步,陷入山窮水盡的困境。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以儉為寶。這個意思就是說不止在錢財方面要做到節(jié)儉節(jié)約。</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和</span>。張英性情寬厚,友善仁愛,強調<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于人”</span>。父親張秉彝對他影響很深。張英談到,他侍奉父親30年,從未見過父親疾言厲色的樣子,而且父親做了好事常常不讓他人知道。</p><p class="ql-block"> 張英認為,人生在世應以和為貴,在把握原則的基礎上,若能盡量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則有利于消除誤會隔閡。結合自己在刑部的工作經歷,他感慨道:<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見天下大訟大獄,多從極小事起……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至于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于吃大虧?!睆堄⒏嬲]家人,凡事都不要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jù)之,則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span>對待鄰里,他的態(tài)度是“居鄉(xiāng)則厚重謙和,足以取重于鄰里”“無爭于人,無憾于己”。</p><p class="ql-block"> 據(jù)晚清學者姚永樸《舊聞隨筆》記載,康熙年間,張英在京城為官,老家的親人給他寫信,請他出面解決張家與吳姓鄰居的宅基糾紛。張家宅邸旁有一塊空地,吳家擴建院落想要占用此地,兩家爭執(zhí)不下。張英收到家書,寫了一首詩寄回去:“<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span>”家人收到信后,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吳氏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兩家之間于是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這條六尺巷,是張英以寬厚謙讓的胸懷妥善處理鄰里矛盾所留下的珍貴歷史遺存,如今,仍吸引著中外游人前來感受“禮讓”之風。張英的這種處世態(tài)度深深影響后人。其子張廷玉在家訓《澄懷園語》中寫“<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下之道,寬則能容</span>”,正是對張英思想的承續(xù)。</p><p class="ql-block"> 有學者統(tǒng)計,《內經》全文出現(xiàn)“和”字共計159次,包括《素問》82次以及《靈樞》77次。從中醫(yī)的角度來分析“和”字,其內涵當包括時空的統(tǒng)一以及動態(tài)的平衡。對于生命而言,“和”的狀態(tài)即意味著健康。我們談養(yǎng)生,我們追求健康,那么,就離不開和。 </p><p class="ql-block"> 最后,張英強調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靜”</span>字。“靜”就是要一無掛礙,切戒浮躁,從容鎮(zhèn)定,寵辱不驚?!胺灿鲆磺袆陬D、憂惶、喜樂、恐懼之事,外則順以應之,此心凝然不動,如澄潭,如古井”,則一切紛擾自然無所施其害。《黃帝內經》有言曰:“靜則神藏,燥則消亡”,素有古人早晚靜坐半小時,從而達到心神寧靜,真氣內存而長壽久安。相傳中國歷史第一位女皇武則天總攬朝政50余年還能一直保持耳聰目明、思路敏捷,這離不開她在感業(yè)寺用了三年的時間“盤膝靜坐”。</p><p class="ql-block"> 張英用筆墨硯來做比喻,告訴我們靜的就長久,動的就短促,那么如何能守住一個,做到靜養(yǎng)心神的?接下來他是這么說的,靜之意,有二,一則深不過勞,一則心不輕動。凡遇一世勞頓,憂惶喜樂,恐懼之事外則順以應之,此心,寧然不動如成壇,如古井則制衣動氣,外間之紛擾皆退聽矣。這段話的意思是靜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身體不要過度勞累,一方面是心靈,不要輕易波動。</p><p class="ql-block"> 凡是遇到一切能干擾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勞頓憂懼,喜怒哀樂的事情,在外表上要按著常規(guī)去對待,但是心里邊必須要做到安寧不動。</p><p class="ql-block"> 在解釋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慈儉和靜</span>四個字之后,張英老先生又做總結。原文是這樣說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四者與養(yǎng)生之禮極為切實,較之服藥,導飲悉赤萬倍哉。若服藥則悟性一偏,或多造志導引吐納,則意志作挫,必以四者為根本,不可舍本,而勿末也?!兜赖陆洝?lt;/span>5000 言其要旨不外于此。明之左右,時時體察,當有必益耳</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慈儉和靜這四個方面對于養(yǎng)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切實的,其效果比起吃補品或者練吐納要強過很多倍。如果吃補藥的話,就會出現(xiàn)藥性偏差的問題。有的補品太過燥熱,凝滯,就會產生不好的結果。而如果是練吐納功法的話,又不容易長期堅持特別容易半途停頓。所以,養(yǎng)生必須以上四個字為根本,千萬注意不要舍本求末,老子寫的道德經有五千多個字它核心的內容不外乎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