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暑假陪孫女去云南旅游,妻子建議讓孫女乘臨安小火車,很具童趣,也可觀路邊花海。到了賓館,辦完入住手續(xù),向服務(wù)員打聽,建水還有什么旅游項目?服務(wù)員自豪地推薦說;"我們建水文廟很有名,必須去看看"。文廟,全國各地都有,我老家就住在縣文廟隔壁,從小在那兒玩大的,但小孫女沒有去過,那就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 到了售票處,幾個穿少數(shù)民族服裝的人,在我前面排隊購票,他們拿出一個什么東西,遞給售票員,售票員用很尊重的口吻說;"大學錄取通知書免票",我有些詫異,這地方還有這樣的政策,如此的鼓勵!新鮮!在場的人用羨慕的看著一個戴眼鏡的小伙子,這也增加了我游文廟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 孫女似乎對游覽文廟很有興趣,提出要找一位導游,我們滿足了她的要求,請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做導游。</p><p class="ql-block"> 我們從"太和元氣"門進入。剛才還熙熙攘攘,有說有笑的游客,剎那間進入了莊重、虔誠的境地,再不敢有了言辭,只提了腳步跟在青石板小路上悄悄起落。</p><p class="ql-block"> 小孫女問導游,這四個字什么意思???導游說;這是贊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進門第一眼就看到了一尊銅塑孔子像,小孫女兒要求在塑像前留影。過了塑像,眼前是一大片湖水,導游介紹說;“這是泮池也叫學海,建水文廟占地114畝,僅泮池就有14畝多,在全國文廟都算大的,寓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之意。小孫女認真地聽著講解,偶爾提個不太懂的事問導游。</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廟,初建于1285年(元至元22年),歷經(jīng)700多年擴建增修,其規(guī)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于曲阜孔廟,名列全國文廟前列。文廟結(jié)構(gòu)采用曲阜孔廟設(shè)計方式,南北對稱,氣勢恢宏。廟內(nèi)綠樹蒼天,避陰遮日,青石板路光滑平整,通往各個庭院的小徑,明澈幽靜,亭臺樓閣,錯落有致,牌坊、牌樓上金色大字蒼勁醒目,更顯莊嚴肅穆,雕梁畫棟,精湛細膩,有幾個建筑都列入云南省建筑經(jīng)典。</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前檐,石龍抱柱為鎮(zhèn)廟之物,一對石龍抱柱在前檐左右,上半部,鏤雕龍騰祥云,下半部,采用浮雕與透雕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手法,雕工精巧,十分珍奇,雖是石雕,卻給人柔膩之感。據(jù)說,當時給雕刻工匠的薪酬,按所雕下的石料重量兌換白銀,一兩石料,一兩白銀。一個邊陲小縣,動用如此之財力,足見當時修建者對文廟的重視,和百姓對文廟的敬重程度。</p><p class="ql-block"> 孫女看著身后"洙泗淵源”四個大字好奇地問;“爺爺,那牌樓上四個字都是三點水旁,是什么字?什么意思?"看著她好奇的目光說;“洙泗是山東曲阜的兩條河,表示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淵源就代表源源流長,在建水這樣偏避又是少數(shù)民族聚集的地方,儒家思想都影響很大”。她眼神中流露出似懂非懂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 過了大成殿,后面建有"寄賢祠",我參觀過很多文廟,除供奉孔子及其學生外,很少有別的內(nèi)容,而建水文廟有個"寄賢祠",特別供奉了王奎、韓宜可兩位先賢。</p><p class="ql-block"> 王奎、明洪武年任山西右參政,韓宜可、明洪武年任山西右布正使,兩人均因為人耿直,因諫言獲罪,被貶到蠻夷僻壤之地云南建水,仍保持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淡定心態(tài),利用自己博學宏才之所長,在建水辦學傳道授業(yè),二位先賢將漢文化傳播到"椎髻編發(fā)以為飾,佩弓刀戰(zhàn)斗狩獵為生"的滇南地區(qū),在文廟里先后辦起了"東明倫堂""西明倫堂"。</p><p class="ql-block"> 那時,建水文化落后,百姓貧寒,想找?guī)妆尽墩撜Z》都無處尋覓。二位先賢就自己抄寫,白天言傳身教,授課講學,晚上抄寫。一萬多字的《論語》,一行一頁,一筆一劃,工整抄錄,共抄寫了50份。他們的行動,感染了學生,學生們也開始抄錄出更多的《論語》,學風也同這抄錄的《論語》一起傳播開來。從而建水學堂的學生有書可用,受教育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朗朗讀書聲,從縣城傳到了村寨,甚至周邊縣的學生也來建水,聆聽二位先賢授課。</p><p class="ql-block"> 給二賢上香的人越來越多,香火氣漸漸濃起來了,在朦朧的煙火中,我似乎看到二賢隨著香火,動起來了,他們在灰暗的油燈下,抄寫著《論語》。他們又起身,夾著抄好的《論語》,走村串寨為學生們授課,懵懂的孩子瞪大雙眼,聽著二賢講授,又搖頭晃腦的背誦著……香火,藍煙還在飄散著,書中的墨香也飄向了村村寨寨,飄向了整個建水,飄進了學子們的心田,而跟在二賢身后的是他們的學生,隨著先生繼續(xù)地走著,走向更遠……</p><p class="ql-block"> 一時間,建水"士習始變,人文始著",形成了求學、善讀的良好風氣。明正德年間編撰的《云南通志》記載"初,臨安人(建水)不知學,自二公來,相與講論庚唱,郡中子弟翕然從之,于是文教始興",這是對二位先賢到建水后,教育變化的真實寫照,和崇敬的贊許。</p><p class="ql-block"> 二位先賢在建水15年,興教授業(yè),不知為多少建水子弟,授業(yè)解惑,又不知有多少學生,成為能教書授業(yè)的先生。15年間,建水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基礎(chǔ)和文化氛圍,極大地提升了整個建水甚至云南省崇尚文化的氣氛。</p><p class="ql-block"> 15年后,二位先賢回朝廷做官,不久,建水就出現(xiàn)第一個進士,同二位先賢同朝做官。之后,僅明朝,共考取進士52人,朝廷中建水籍官員逐步增多。</p><p class="ql-block"> 這時,幾位學生來到"寄賢祠",在二位先賢塑像前,恭敬而虔誠地拜謁,他們口中念念有詞,姿勢規(guī)范嫻熟,眼神中既有敬仰之情,又有祈求之意,那眼神一部分給了二賢,一部分留給自己做信仰。</p><p class="ql-block"> 導游告訴我們,建水人逢年過節(jié),很多人自發(fā)到文廟來拜謁,教師節(jié)還在文廟組織成人節(jié)儀式,象剛才這幾個學生拜謁時常都有,現(xiàn)在建水每年高考進清華、北大的學生已不鮮見。我望著這幾位年輕學生,好似看到幾百年來,多少建水青年學子絡(luò)繹不絕,到文廟拜謁二位先賢;也有不知多少人,到寺廟拜佛求神……</p><p class="ql-block"> 望著二位先賢的塑像,我在思考,到寺廟拜佛求神者,為解決他們精神上的滿足,祈求一時一事,或物質(zhì)上的欲望,把靈魂寄托于此;到文廟拜謁者,為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實現(xiàn)"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祈求徹底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命運,把信念寄托于此。</p><p class="ql-block"> 是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目的,靈魂與信念的抗爭,欲望與命運的拼搏,精神與思想的博弈,這也許是建水百姓重視教育,樂送子弟讀書學習,考取功名,甩掉貧困命運的原始動力吧!這就有了,建水進士李景椿妻子,為供奉伺候丈夫讀書,考取功名,發(fā)明“過橋米線”那鮮活、動人的故事,見證了建水人,對教育的敬業(yè)之情和敬重之意。</p> <p class="ql-block"> 我凝神仰望著二位先賢,好似他們還站在學堂前,或為學生答疑解惑,或勸說家長送子女進學堂,或走在村寨的小路去小學堂講課……我無不敬仰的思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二位先賢在建水15年,開啟建水一方文脈,為建水乃至整個云南的教育發(fā)展,和提高百姓重視教育水平,打下了極好的基礎(chǔ),為后續(xù)不斷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有了二位先賢這樣的貢獻,才有后來,每科科舉發(fā)榜,建水考生占云南全省考生半數(shù),冠有"臨半榜"的美稱。這些年來,建水人得到了二位先賢多少的恩施和實惠!</p><p class="ql-block"> 走出建水的人士,不辜負二位先賢的恩惠,在朝廷為官敬業(yè),就有了乾隆皇帝為建水人御提"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美稱。</p> <p class="ql-block"> 文廟中還有一個“元江學府"的學堂,是玉溪人在建水建的分校。由于建水教育水平在滇南地區(qū)比較高,條件好的玉溪人就把子弟送到建水來上學,以求科舉成功,我思考片刻,意識到這不就是今天的借讀。到了清代,朝廷在建水設(shè)立了云南提督學政考棚,足見建水在云南教育界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我們隨著人流,走出文廟東門,回首"圣域由茲"四個金色大字,孫女問我,爺爺這四個字又是什意思?聯(lián)想那免票的大學生,那拜謁二位先賢的學生,那受世代供奉,永享滇南人香火的二位先賢,那悠遠地朗朗讀書聲……我思索片刻說;“我理解應(yīng)該是,‘由此進入圣賢們的地方,’我們可以引伸講,從現(xiàn)在開始向圣賢們學習,進入圣賢的境界。"孫女的提問,讓我對建水文廟,建水學子,建水百姓,更加敬佩,更有了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責任感。</p><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廟真是值得拜謁的圣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日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