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又 是 一 年 六 月 六</b></p><p class="ql-block"> 與蚩尤文化結(jié)緣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當年在父親的書房里翻到一本《蚩尤概論》資料,對“蚩”字我還不認識,查了新華字典才知道了讀音。問了父親他給我講了蚩尤韓國后裔抱著結(jié)繩記事的牌位來到運城鹽池蚩尤村(當年叫從善村)尋根問祖,從而引起運城縣政府重視,組織運城學院柴繼光教授等文人學者搜集資料,著手研究蚩尤文化,這件事情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1997年我在翻閱《張嵩族譜》中,了解了先祖張嵩系商初御駕將軍,接受朝庭派遣鎮(zhèn)守河東“猗氏鹽池”。后在聯(lián)絡對接張嵩后裔南遷諜譜中,均讀到其譜序中記載他們的先祖在唐、宋、元、清等朝代中都有過“河東鹽鐵官”之稱。隨之查縣志、讀諜譜,關(guān)注運城鹽湖;續(xù)而讀到了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傳說,讀到了堯、舜、禹,讀到了“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讀到了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yǎng)蠶,后稷稼穡,中華文化從這里一路搖曳走來。</p><p class="ql-block"> 為此,我走遍了鹽池的132平方公里的每一個角落,走遍了運城大鹽走出山西的若干個在運城市區(qū)范圍內(nèi)的黃河古渡口;走遍了運城的幾條古鹽道;走訪了不少的苗族古寨,了解了諸多的蚩尤傳說。1999年我和妻子在周六和周日參加了運城《蚩尤文化大講堂》的聽課學習,通過魏亮梅領導,結(jié)識了李吉續(xù)教授、葉予青老師、李竹林館長、趙波館長、尹冰館長、相秋喜書記,課余向他們請教,得到了答疑解惑,受益匪淺,他們的幫助指導我走出了迷茫;多次走訪蚩尤村,參加了四次六月六祭祀蚩尤的活動。拜讀了已故的張高山老師撰寫的多篇蚩尤文化作品,結(jié)識了蚩尤村張惠絨、曹沫盛、杜鋼旦等數(shù)十位蚩尤文化守護傳承人。</p><p class="ql-block"> 通過多年的深入學習和了解,我認為這種傳說不是神話,歷史上是會有這一段的真實存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把傳說添加了神話成份。三千年前沒有文字讓載,所謂的傳承就是口口相播。綜合我的職業(yè)和對鹽池周邊的歷史風物了解,對當?shù)仫L土人情尤其是對人的特性了解,我認為蚩尤遇難后,他來不及逃跑的后裔就遍布在運城鹽池的四面八方,這不是癡人說夢,當然沒有基因譜序的證明是說明不了一切的。</p><p class="ql-block"> 文化傳承靠的不是一時熱情,而是一年又一年的堅持,靠的是默默無聞無聲付出,正如六月六祭蚩尤一樣地堅持著。六月中旬我和蚩尤村的曹涑盛私聊,問他今年六月六有沒有祭祀活動,得到了肯定的答復后,我就要對手頭的工作進行調(diào)整安排,爭取擠出時間去參加。前兩天我聯(lián)系了在蚩尤大講堂結(jié)識的焦文定老師,前幾次六月六祭祀蚩尤活動我們都不期而遇,繼而多次交談,許多見解不謀而合,從而加深了了解,增進了友誼,溝通后約定了時間與地點。</p><p class="ql-block"> 六月六一大早我從臨猗趕回運城,在約定時間接到了焦文定老師,從北郊一路南行直奔蚩尤村。每次六月六去蚩尤村,天空總是陰云密布,難得一見天高云淡,晴空萬里的好天氣,今天也是如此。趕的早是想拍一點花絮,太早的原因吧,活動現(xiàn)場比去年的人少了,攤位也不多,在市場邊見到了副書記曹涑盛、蚩尤文化傳承人杜剛旦,他們正在規(guī)范著攤位的擺放,疏散著機動車輛,保障旅游路交通暢通。打過招呼后,我和焦文定老師信步東大巷的300多米市場,巷子兩邊密密麻麻擺滿了各種攤位。走到村北我們二人又折向村西,村子很大布局也很規(guī)整,南北三縱、東西十一橫。其中有個別的院基墻倒屋塌,但并不影響大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祭祀活動由蚩尤村兩委主辦,加之村里換屆,新一屆班子正處于介入適應期,活動的規(guī)模較之去年小了,但其積極組織,認真對待,蚩尤鑼鼓隊、軍鼓隊在廣場進行了活動前的熱身,鑼鼓隊中“叮叮當、叮叮當”之聲清脆悅耳,有別于其他鼓聲,屬蚩尤鑼鼓隊專有之音;從四鄉(xiāng)八村趕來的居民圍觀著,舞臺上懸掛著“聞喜縣蒲劇團”,音響播放著樂曲,回響在蚩尤文化廣場上空。中午九時整活動正式開始,曹涑盛主持祭祀活動,由村兩委新班子主干上香三躹躬,蚩尤鑼鼓隊、蚩尤軍鼓隊分別登場表演,引發(fā)了活動現(xiàn)場觀眾的陣陣掌聲?;顒咏Y(jié)束后蒲劇團拉開了大幕。</p><p class="ql-block"> 在活動現(xiàn)場拍攝過程中,結(jié)識了一位氣度不凡之人,幽黙概然,談笑風生,隨著聊天的投機,原來是政府部門退休干部,妻弟和我是戰(zhàn)友,看似和我年齡相仿,其實長我10歲,可見其心態(tài)之好。因工作的原因,早早結(jié)束了蚩尤村的行程,與焦老師返程。中午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更加陰沉,隨著狂風大作,暴雨便傾盆而泄,天下起了大雨,歷史總是這么驚人神奇地相似,這一天是蚩尤的遇難日,天空總會灑淚祭祀,幾乎年年如此!</p> <p class="ql-block">祭祀現(xiàn)場上香祭拜,鑼鼓、軍鼓表演。</p> <p class="ql-block">焦文定老師在拜祭現(xiàn)場采訪拍攝</p> 老友相逢,只為祭祀。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 六月六祭蚩尤的來歷</b></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相秋喜書記整理的資料所載:蚩尤村因蚩尤在此建“古蚩尤城”、又埋葬于此而得名。蚩尤村每年“六月初六”(蚩尤忌日)“十月初十”(蚩尤生日)兩次祭祀先祖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p><p class="ql-block"> “六月六,祭蚩尤”是鹽湖區(qū)東郭鎮(zhèn)蚩尤村傳統(tǒng)習俗。傳說,上古時候,蚩尤祖居九黎山(現(xiàn)東郭鎮(zhèn)九龍山),作為部落首領,勸民稼穡、開山冶銅,創(chuàng)百藝、制五兵、定五刑,開發(fā)鹽池而富甲天下,建古蚩尤城(現(xiàn)蚩尤村)。原來,村里建有先祖廟,每年農(nóng)歷六月六(蚩尤忌日)、十月十(蚩尤生日)都有祭祀蚩尤活動,形成了廟會。1945年十月十祭祀活動后,一度停止。改革開放以來,專家學者正本清源,把蚩尤列為中華民族三始祖之一,民間祭祀蚩尤興起,蚩尤村恢復了這一傳統(tǒng)活動。</p><p class="ql-block"> 運城有中國五千年文明的三個重要符號:一是盬鹽文化;二是人文三始祖炎帝、黃帝、蚩尤在這里征戰(zhàn),促進了歷史上中華民族第一次大融合;三是堯、舜、禹圍繞鹽池建都,這里最早叫中國。</p><p class="ql-block"> 黃勛會局長賦詩:“天耀河東立神壇,一盬攬盡萬千緣。曙猿坐擁靈長祖,西侯肇啟圣火源。炎黃蚩尤龍蛇盤,堯舜夏禹天地翻。陶潛愿景未足奇,大同社會五千年?!敝麑W者楊方崗賦詩:“悠悠神州五千載,九黎首領華夏根。銅頭鐵額善征戰(zhàn),軒轅九攻九敗北。炎黃聯(lián)合侵鹽池,肢解碧血惠后昆。守土護鹽保家園,耀古爍今蚩尤村!”</p><p class="ql-block"> 蚩尤的傳說:上古時期,橫亙在鹽池南中條山的現(xiàn)東郭鎮(zhèn)一帶,溝深水急,樹高林茂,野獸出沒。生活在這里的先民,群居圍獵,形成部落,繁衍生息(根據(j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磨河村新石器遺址”碑文記載:這里是七千年前人類集聚地)。部落首領叫圣,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蚩尤、二兒子蚩善,后來都成為力大無窮、機智過人的漢子。 </p><p class="ql-block"> 傳說,蚩尤3歲時健步如飛,隨大人打獵;10歲就敢斗虎豹豺狼。有一年,中條山出現(xiàn)一種怪獸:頭如斗,齒尺余,長有雙角,四肢如柱,食肉不食草,似牛非牛;身長數(shù)尺,長滿花紋,似蟲非蟲,能爬行上樹,又能站立行走,行動敏捷。怪獸常常襲擊族民,給人們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圣組織族民撲殺怪獸,終遭身亡,被怪獸吃掉。 蚩尤12歲就繼承父業(yè),成為部落首領。在與怪獸搏斗中,他覺得組織大量人員集體撲殺,傷亡太大。他也曾一人披著獸皮,穿行山中,觀察怪獸行蹤,發(fā)現(xiàn)怪獸喜好單獨行動,正好可以一個一個撲殺。于是,他們事先挖好陷阱,然后挑選身手利索、精干強壯的族民引誘怪獸,一旦怪獸落入陷阱,其他族民投石或者用利器射殺。 怪獸被消滅后,蚩尤部落在與其他部落爭斗時,模仿怪獸:頭戴牛角、身披獸皮、手執(zhí)利器,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p><p class="ql-block"> 他們占據(jù)鹽池,逐漸發(fā)展成為黃河北岸最大的部落之一。蚩尤與周邊81個部落首領結(jié)拜為弟兄,結(jié)為聯(lián)盟,并被推為盟主。 蚩尤組織族民在中條山開礦冶銅,打造利器和生產(chǎn)工具,可稱為“冶煉之祖”或“手工業(yè)之祖”;他“制五兵”,即戈、矛、戟、酋矛、夷矛,被稱為“兵器之王”;他首先使用“牛耕”、用牛拉運,育苗、移苗,栽桑養(yǎng)蠶,改變了新石器時代的落后生產(chǎn)方式,促進農(nóng)耕文明發(fā)展;他作戰(zhàn)勇猛,明定五刑,即劓、刵、椓、黥、殺,被稱為“兵主之神”;他帶領族民最早開發(fā)利用鹽池,用咸水和甜水混合熬鹽,鹽成了人們生活必需品,也成為與周邊部落貿(mào)易的主要物資,他也因此被稱為“鹽神”“池神”。由于牛的廣泛使用,該部落以牛圖騰作標記。 </p><p class="ql-block"> 蚩尤在中條山和鹽池之間建城池,城分內(nèi)城和外城。內(nèi)城也叫禁城,以蚩尤村為中心,建立土城(現(xiàn)村東有遺跡),后人叫古蚩尤城;外城在中條山北與鹽池之間10多公里的池南一帶。蚩尤城成為當時政治、經(jīng)濟、貿(mào)易中心,蚩尤部落因擁有鹽池而富甲天下。同時代生活在渭河流域的黃帝部落日益強盛起來,為了爭奪鹽池,黃帝率族民渡過黃河,與蚩尤部落苦戰(zhàn)三年,終不敵,向黃河以西潰逃。然而,黃帝雖敗,卻“得風后于海隅”(即現(xiàn)在的解州鎮(zhèn)社東村),拜其為相,統(tǒng)率隊伍。根據(jù)風后建議,黃帝聯(lián)合炎帝部族,組成聯(lián)合大軍,過黃河,翻越中條山,首先占據(jù)蚩尤城的主要戰(zhàn)略據(jù)點九黎山,并一鼓作氣,攻占了蚩尤城。 由于正處產(chǎn)鹽旺季,蚩尤率強壯勞力在鹽池采鹽。他聽到九黎山失守的情況后,馬上組織人馬倉皇應戰(zhàn),拼命廝殺。黃帝因風后相助,早已占據(jù)內(nèi)城。蚩尤攻城不下,只好率部向西逃離。黃帝率部一路追殺,蚩尤部潰不成軍。在離城30多公里的地方,即現(xiàn)在的解州,黃帝親手將蚩尤殺死,身、肢、首分五處埋葬。蚩尤余部或向西、或向南、或向北逃散。</p><p class="ql-block"> 相傳,其實黃帝殺死的只是蚩尤的弟弟蚩善,蚩尤已逃往他處。黃帝將自己的部族封為一百個姓,叫百姓;把蚩尤的部族封為黎民,即永遠為民、不能當官;鏟平蚩尤城,改為服善村。多年以后,蚩尤潛回故里,想東山再起,但最終年老壽終,被族人埋在蚩尤城外兩山因水交匯的地方,即現(xiàn)在蚩尤村南的蚩尤冢。一代又一代后人用沙石堆積,頂禮膜拜,現(xiàn)在已形成高約數(shù)丈、面積10余畝的山包。當?shù)厍迕鞴?jié)祭祖,給祖墳填土習俗即來源于此。 </p><p class="ql-block"> 蚩尤村原有祖廟等祭祀場所,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和十月初十唱大戲,紀念、供奉先祖。十月初一,家家戶戶蒸牛餃,“吃飽牛餃,像蚩尤一樣有力氣”;孩子過12歲生日時,每家都做有“項圈”的面食,牛頭形狀,寓意不忘先祖、孩子像蚩尤一樣聰明有智慧。九黎山,雖然改為九龍山,但來自各地的蚩尤后裔還是不斷地前來祭拜、認祖。 蚩尤的歷史功績及崇拜 蚩尤作為中華民族人文三始祖之一,既是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又是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根據(jù)史料記載,蚩尤應是我國新石器末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最強大、最繁盛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之一。</p><p class="ql-block"> 蚩尤的九黎部落居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依天時地利,創(chuàng)百藝、興禮制,栽桑養(yǎng)蠶、始置霓裳,插秧育苗、播撒五谷,首先使用牛耕種、拉運,是華夏民族農(nóng)耕文明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祭祀,始交易,“日中為市”,富甲天下,建“古蚩尤城”(史料記載的早期城池),是“古中國”(堯舜時代“帝王所都為中國”)形成的雛形。 大量史料記載:蚩尤英勇善戰(zhàn)?!洱堲~河圖》記載“蚩尤沒后,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伏”;西周時軍隊征戰(zhàn)前,祭蚩尤,鼓舞士氣;《封禪書》記齊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晉文公崇拜蚩尤,立祠于鹽湖側(cè);秦始皇統(tǒng)一后,“東游海上,行禮名山大川及八神……三曰蚩尤”建廟祭祀蚩尤;漢高祖劉邦初起兵“祭蚩尤于沛庭”,“天下已定”后“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長安,長安置祠祝官、女巫”;漢宣帝(祠)“蚩尤于壽良”;唐太宗李世民祀廟祭拜蚩尤;宋太祖出征河東時,“用少牢以祭蚩尤”;《大宋宣和遺事》記載“昔軒轅斬蚩尤,后祠于池側(cè)以禮焉”“蚩尤,古天子,好五兵,古今祭之”。 </p><p class="ql-block"> 2003年,鹽湖區(qū)政府將“從善村”改名為蚩尤村。2006年,《蚩尤傳說》被列為運城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17年,蚩尤村恢復了傳統(tǒng)的祭祀先祖蚩尤活動。2018年,《蚩尤傳說》成為山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20年,“蚩尤祭祀”和“蚩尤戰(zhàn)鼓”成為運城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2022年,蚩尤文化園一期工程完工。我們期待著蚩尤文化早日成為當?shù)匾粡埼幕糜蔚囊勖?,真正在鄉(xiāng)村振興與文化建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p> 活躍的物資貿(mào)易一條街 村容村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美篇制作:張杰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圖片視頻:張杰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資料來源:相秋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音樂選播:谷金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