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冒著高溫去看了上海浦東美術(shù)館的“奧賽博物館珍藏展”。這是最近魔都最火爆的展沒有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奧賽博物館坐落于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左岸,由原奧賽火車站改而成,于1986年正式對外開放,現(xiàn)已成為享譽全球的藝術(shù)殿堂,館內(nèi)收藏的畫以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聞名于世,其館藏規(guī)模與藝術(shù)價值,堪稱全球之最。</p> <p class="ql-block">這場展覽是奧賽博物館在中國大陸規(guī)模最大、作品最全、時間跨度最廣的一次真跡展,共展出100余件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法國繪畫與雕塑杰作。展覽陣容堪稱“印象派天團”:梵高、莫奈、米勒、高更、馬奈、德加、雷諾阿、塞尚……</p><p class="ql-block">這個展真的很值得一看。哪怕不懂藝術(shù)、不了解每一幅畫背后的歷史,也依然會被梵高的《自畫像》、莫奈的《干草堆》、米勒的《拾穗者》……這些畫震到心里。我們可能不懂畫技,但看一眼那種筆觸和顏色,也會明白為什么這些畫可以流傳百年。那種“人類居然能畫出這種東西,居然可以細膩如此”的感嘆,就已經(jīng)夠了。</p> <p class="ql-block">為什么叫締造現(xiàn)代?有沒有朋友感到好奇?因為展覽作品的時間節(jié)點,正是“現(xiàn)代藝術(shù)的起點”。展品時間范圍:1848年到1914年(法國第二共和國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這一時期,法國藝術(shù)界發(fā)生了巨大變革:古典學院派逐漸讓位于現(xiàn)實主義,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相繼崛起。對“現(xiàn)代性”的關(guān)注成為主題:城市生活、工業(yè)化、普通人、主觀情感等進入畫面。此次展覽中的后印象派大師梵高、印象派開創(chuàng)者莫奈、現(xiàn)實主義巨匠米勒、現(xiàn)代主義之父塞尚、象征主義先鋒高更、印象派之父馬奈、“新繪畫”探索者德加、印象派核心人物雷諾阿、點彩畫派領(lǐng)軍者修拉、納比派代表博納爾等皆在其列。所以這些畫家和他們的作品,締造了“現(xiàn)代藝術(shù)”的誕生與雛形,是“現(xiàn)代”的奠基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這些歷史真跡面前,那些畫布上的筆觸、色彩與情感仿佛都活了過來。庫爾貝筆下的厚重、馬奈光影中隱含的現(xiàn)代性宣言、莫奈捕捉的瞬息光色、高更原始而熾熱的生命吶喊、梵高扭曲筆觸下噴發(fā)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卡巴內(nèi)爾《維納斯的誕生》。這是一幅學院派的畫,當年在官方沙龍展出時,被到場觀看的拿破侖三世以4萬法郎直接收藏。</p> <p class="ql-block">《玩斗雞的希臘年輕人》是法國學院派畫家讓·萊昂·熱羅姆于1846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其創(chuàng)作繼承了古典技法與浪漫主義風格的交融,畫面以兩名古希臘青年斗雞競技為題材,通過動態(tài)構(gòu)圖與服飾細節(jié)展現(xiàn)古典場景的張力。畫家延續(xù)學院派對歷史題材的考據(jù)傳統(tǒng),精準還原人物服飾紋理及人體結(jié)構(gòu),<span style="font-size:18px;">該作于1847年法國沙龍展獲三等獎。</span></p> <p class="ql-block">保羅?博德里 《馬德萊娜?布羅昂》。畫中女子面容精致柔和,嘴角噙著一抹微笑,眉眼彎彎,似在與畫外人溫柔對視,嫵媚俏皮又不失端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畫家對服飾的刻畫,特別是黃金胸針和袖口的蕾絲。作家用細膩的筆觸,將織物的質(zhì)感、珠寶的光澤,以及女子的神韻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畫中人馬德萊娜?布羅昂是當時一名著名的演員,這幅畫像由她遺贈給奧賽博物館,使我們今天有機會得見她的風采。</p> <p class="ql-block">萊昂?博納《帕斯卡夫人》,這是一幅讓人印象深刻的頂天立地的大畫。畫中人帕斯卡夫人是一位金融家遺孀,也是當時著名的女演員,與當時諸多文豪如小仲馬、福樓拜和莫泊桑交情匪淺。這幅作品尺寸巨大,在博納的創(chuàng)作理念中,畫作規(guī)格與人物地位息息相關(guān)。這幅畫在沙龍展上一露面,就引起極大矚目,左拉稱之為“壯麗無比”。</p> <p class="ql-block">埃內(nèi)斯特 ?迪埃 《于利斯 ? 比坦》。畫面中,畫家身著黑衣,頭戴貝雷帽,蓋著灰色格紋毯,專注作畫。背景是開闊的海景,遠處隱約有島嶼輪廓,我們看不到他的畫布,但是從他手持的顏料豐富的調(diào)色板,可以猜測他的畫作色彩明亮,令人愉悅。</p> <p class="ql-block">方丹-拉圖爾《迪堡一家》,這是方丹為岳母一家畫的合影??醇揖卟贾?,金色畫框、紅色扶手椅、畫面邊緣露出的瓶花,似乎是溫馨的家庭場景。然而畫中的人都一身黑衣,面容不見一絲笑意,四人的眼神沒有交匯,幾乎沒有互動。一絲詭異,這不能算是一幅讓人愉快的畫作。</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庫爾貝《受傷的男人(自畫像)》。畫家低垂眼簾,斜靠在大樹上,一把佩劍豎在一旁。也許是他在暗示與當時強大的保守勢力搏斗后的休整。</p> <p class="ql-block">米勒《拾穗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這次最期待的作品之一,有幸看到她的“真容”了。這</span>是米勒在1857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油畫,描繪了秋天收獲糧食后,人們在地里撿拾剩余的麥穗。油畫整體沉重而安靜,畫面里的三位農(nóng)婦彎腰在地里拾麥穗:她們動作低伏、幾乎貼地,顯得沉重而艱辛,而畫面的背景可以看到歡慶豐收的景象,這是用來對比前景的貧苦。米勒用極強的對比描繪了什么叫做“同一片土地,不同命運”,那令人喜悅的豐收不屬于她們,貧窮的悲哀則更顯突兀,為此,這幅畫在當時上流社會是有爭議的。然而,時間給出了答案,當歷史的塵埃被抹去以后,什么才是高尚無暇的。米勒的《拾穗者》至今被巴黎奧賽博物館視為“鎮(zhèn)館之寶”,它告訴我們并非只有高超的畫技才能被人銘記,而那些剝離了傲慢與偏見,以赤誠之心看待整個世界的熱忱,才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財富。</p> <p class="ql-block">勒帕熱的《干草》。這件作品第三次來上海展出,第一次是1970年代末的“法國十九世紀農(nóng)村風景畫”,第二次是2012年。它和米勒的《拾穗者》一樣,讓我們領(lǐng)略到了法國的寫實主義藝術(shù),尤其是對這種農(nóng)民精神的刻畫,入木三分。</p> <p class="ql-block">馬奈《埃米爾·左拉》。小說家左拉的黑色上衣襯出他的嚴肅性,而背后墻上的布置藏著那個時期巴黎藝術(shù)新風尚的秘密——浮世繪小畫。</p> <p class="ql-block">馬奈《女人和扇子》。這幅畫是馬奈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一位穿著華麗的女性,她手持一把扇子,眼神中流露出一種神秘而優(yōu)雅的氣質(zhì)。畫面的背景簡潔,主要聚焦于女性形象和扇子的細節(jié),展現(xiàn)了馬奈對光影和色彩的精湛掌控?。</p> <p class="ql-block">馬奈《酒館女招待》。創(chuàng)作期間,馬奈常在蒙馬特咖啡館速寫,反復調(diào)整構(gòu)圖以展現(xiàn)19世紀巴黎的咖啡館場景。畫面以近景截取視角呈現(xiàn),女招待作為視覺中心直視觀者,與目光投向舞臺歌手的顧客形成空間聯(lián)動。人物形象被切割強化瞬間真實感,明快色調(diào)與短促筆觸結(jié)合煙斗、酒杯等元素,烘托出煙霧繚繞的喧鬧氛圍。通過舍棄傳統(tǒng)輪廓線、分層著色處理光影,折射印象派對現(xiàn)實片段的捕捉。</p> <p class="ql-block">馬奈《海灘上》。這幅畫是馬奈和家人在一個沿海小鎮(zhèn)居住的時候,讓妻子和哥哥為他在海邊做模特,所以這張畫上就呈現(xiàn)出了無數(shù)的沙子和油彩匯合的樣子。 在這幅畫中,他妻子穿著防曬防風的衣服,戴著穆斯林式的面紗,還有一席很有層次感的衣裙,盡情地看著她的書。 馬奈的哥哥注視著大海,倒在沙灘上, 以后背對著觀眾,他們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p> <p class="ql-block">莫奈《夏末的干草堆》。這是與睡蓮齊名的系列作品中的一件。這些“干草堆”事實上是巨大的玉米堆。而翻譯成“干草堆”或“干草垛”是對法語“Meules”的誤譯。莫奈描繪它們是“屹立在懸崖前的獨居的金字塔”。盡管谷堆的外觀古樸,實際上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現(xiàn)象。只有在19世紀后半葉,當麥田產(chǎn)量足夠富足時,它們才出現(xiàn),100年后,聯(lián)合收割機登場,這種谷堆就消失了。而這些吉維尼小鎮(zhèn)周邊的谷堆因為莫奈而被永遠地留在了繪畫史中。</p> <p class="ql-block">莫奈《貝勒島荒野海岸的巖石》。畫中礁石密布,預示著兇險的大西洋航程,但對畫家來說,卻是畫意十足的景觀。莫奈曾說:“巖石、絕妙的洞穴是危險和殘忍的,同時也蔚為壯觀?!?lt;/p> <p class="ql-block">畢沙羅《冬日里村莊一角的紅色屋頂》。采用正午陽光下的紅白色彩對比與厚實的色塊筆觸,以朱紅屋頂與灰白墻壁構(gòu)成主色調(diào),輔以普魯士藍陰影增強冷暖對比。地面采用黃褐、赭石與群青交織,通過補色明暗關(guān)系表現(xiàn)積雪融化的質(zhì)感。</p> <p class="ql-block">保羅·塞尚 《塞尚夫人肖像》。塞尚為妻子所畫的肖像——目中無神,卻有一種靜穆之美。這是塞尚在研究了古典主義諸位大師之后的創(chuàng)作,給予了之后百年間的藝術(shù)家們諸多啟示。</p> <p class="ql-block">雷諾阿《鋼琴前的女孩》。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時,雷諾阿陷入了極度的焦慮之中。因為盧森堡博物館預訂了這件作品,他為此重繪了五六次,以期最完美的效果。當這幅作品被挑走后,雷諾阿認為這是五六個版本中最不成功的一件,如今,其他幾個版本分別收藏于巴黎橘園美術(shù)館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雷諾阿這一時期的此類題材與畫風特別受到巴黎上層社會的青睞,作品很暢銷。</p> <p class="ql-block">雷若阿《喬治·夏龐蒂埃先生的夫人》。雷諾阿在1870年代后期通過作家左拉的引薦結(jié)識了喬治·夏龐蒂埃。夏龐蒂埃夫人的沙龍是當時巴黎重要的藝術(shù)社交場所,雷諾阿為拓展藝術(shù)贊助人群體,主動為夏龐蒂埃家族創(chuàng)作肖像。這幅作品在巴黎沙龍展獲得廣泛關(guān)注,標志著雷諾阿從印象派實驗性創(chuàng)作向古典技法的回歸。盡管藝術(shù)評論界對其創(chuàng)作動機存在“迎合市場而非藝術(shù)追求”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該作使雷諾阿獲得了首批重要藝術(shù)委托,為其后續(xù)發(fā)展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德加《佩列蒂埃街歌劇院的舞蹈教室》。這幅畫看似是對舞蹈演員排練現(xiàn)場的隨意一瞥,其實構(gòu)圖非常有含義。為什么要把不起眼的壓腿桿涂成紅色?因為這是全畫的平衡線。有了這根線,三間排練廳里的演員被串聯(lián)了起來,而主廳的大理石拱門和屋頂部的裝飾平行線也都有了呼應。畫作最前端有一把看似漫不經(jīng)心放置的椅子,其實是畫家的另一關(guān)鍵安排,這把椅子攏住了畫中所有的人,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huán)。</p> <p class="ql-block">德加《在咖啡館》。德加跟馬奈一樣,還喜歡畫巴黎小店里的底層人物,畫家這幅畫采用了截斷法,右邊那位抽著煙斗的男顧客沒有全部進入畫框,這樣的即時感,跟今天的普通人用手機在大街上拍下的畫面極相似。德加用畫筆記錄下的“街拍”反而更加精準地刻畫了一位無精打采的女士陷入沉悶無聊之中,眼神穿過面前的杯碟,呆望著自己的人生。這不免使人想到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中的常見鏡頭,而這種拍攝手法要比德加晚一百年。</p> <p class="ql-block">梵高的畫在三樓展覽空間,一進去門口那張大照片別以為是背景板,但其實很有意義,那張照片就是梵高在阿爾勒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梵高,他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畫家。他的命運令人唏噓,也讓全世界為之悲憫。他的畫作,早已滲入現(xiàn)代生活的各個角落:做成樂高的《星空》、掛在咖啡館或酒店墻上的《向日葵》、印在明信片上的自畫像……幾乎每個人都在不經(jīng)意間,與他擦肩而過。展覽中,他的《自畫像》中,梵高以強烈的色彩和獨特的筆觸表現(xiàn)了自己的形象和內(nèi)心世界。他直視著你,頭發(fā)和黃胡子扎出畫面,眼神里有麥田的灼熱、有割耳的癲狂,也有對藝術(shù)近乎偏執(zhí)的虔誠。原來偉大的作品從不是風花雪月,而是用生命熬煮的顏料,在畫布上炸開的光。</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國奧賽美術(shù)館珍藏的是該油畫的第三版,描繪的是梵高1888年旅居南法阿爾勒的黃房子,</span>這幅油畫,有人說代表了他當時焦慮精神失常的一種封閉狀態(tài),但給我的感覺畫面是明亮歡快的。那淡藍色的墻壁實在是太舒服了,純凈的色彩給人一種寧靜的愉悅。還有那木質(zhì)地板,帶有歲月痕跡的質(zhì)感比想象中更令人感到松弛。畫中墻壁上掛著的其中一幅是梵高的自畫像,是他畫來送給自己的母親做生日禮物的。很多不太了解梵高的人總以為他性情古怪,是不是感情也比較冷漠或者缺愛?恰恰相反,其實他是一個對人懷著強烈情感的人,比如對自己的母親、親近的妹妹、知己般的弟弟等。梵高曾寄信描繪了這個房間給他當時的好友高更,希望他住進自己的房子里,但高更在這里待了2個月便走了。傳聞是兩人吵架分開的,梵高在這里割下了自己的左耳,并因精神失常住進了當?shù)氐尼t(yī)院,并在那里完成了第三版的《臥室》畫作。</p> <p class="ql-block">不過在梵高《臥室》這個空間的兩側(cè),一邊放了高更的自畫像,一邊放了梵高的自畫像。策展人讓他倆時隔多年又在另一個時空相會。希望他們這次別再吵了。</p> <p class="ql-block">保羅·高更《塔希提女人》。這是畫家在塔希提島(大溪地)期間創(chuàng)作此畫,據(jù)說高更被島上的環(huán)境和人所吸引,此幅畫描繪了兩個在塔希提島如同天堂景象中的海灘女人。展示了當?shù)貚u民土處于一個理想化的、未被破壞的伊甸園之中。</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認識了點彩派的畫,亮晶晶的,像彩色串珠,感覺很適合復制成毛茸茸的地毯。比起印象派,感覺點彩派更寫實、更具體。</p><p class="ql-block">點彩畫又稱“分色主義”或“新印象派”,<span style="font-size:18px;">創(chuàng)始人為法國藝術(shù)家喬治·修拉和保羅·西涅克。這</span>是19世紀末興起的一種繪畫技法,核心特點是通過“純色小點”的密集排列,讓觀眾的眼睛在視覺上混合顏色,從而形成完整的畫面。上面梵高的自畫像也是用點彩派的技法,描繪了自己身著翻領(lǐng)夾克、目光炯炯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喬治·修拉《模特背影》是點彩派藝術(shù)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修拉對色彩和光線的精確控制,畫面中的色點排列有序,形成了豐富的視覺效果。這幅作品不僅是對繪畫技法的探索,也是對視覺感知的實驗,對現(xiàn)代藝術(shù)和設(shè)計領(lǐng)域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p> <p class="ql-block">西涅克《井邊的女人》。屬于點彩畫派的作品。這幅畫作展示了井邊的女子形象,通過點彩技法展現(xiàn)了細膩的光影效果和豐富的色彩層次。西涅克是法國新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常常以自然景觀和人物為主題,強調(diào)色彩和光線的變化?。</p> <p class="ql-block">呂斯《圣米歇爾堤岸與巴黎圣母院》。這幅畫以點彩技法描繪了圣米歇爾碼頭和巴黎圣母院的壯麗景色。大教堂的暖色調(diào)垂直矗立,與冷色調(diào)的橋和堤岸形成鮮明對比,展現(xiàn)出畫面的平衡與和諧。行人在畫面中穿梭,仿佛成為了巴黎街頭的一道風景線。這幅畫不僅是風景的再現(xiàn),更是對城市生活的生動描繪。呂斯以其獨特的點彩技法,將這幅畫作得生動而富有深度,讓人仿佛置身于那繁華的巴黎街頭。</p> <p class="ql-block">瓦洛東《梳妝的女人》。瓦洛東擅長將日常場景轉(zhuǎn)化為具有象征意味的畫面。這幅畫呈現(xiàn)了女子在梳妝臺前的私密時刻,但通過簡化的形式、克制的色彩和幾何構(gòu)圖,賦予畫面一種靜謐而疏離的氛圍。受浮世繪影響,他常以扁平化處理空間,強調(diào)輪廓線條。</p> <p class="ql-block">博納爾《白貓》。博納爾作為“納比派”最具代表性的藝術(shù)家之一,他說:<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不屬于任何流派;我只想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藝術(shù)。”畫家</span>對貓傾注了極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體現(xiàn)出他對生活細節(jié)與夢幻感的敏銳捕捉——貓咪的動態(tài)線條。</p> <p class="ql-block">博納爾《歡愉》。泳池中的童年嬉戲,無不在歡快的筆觸中回應其“游走于私密與裝飾之間”的創(chuàng)作宣言。</p> <p class="ql-block">除了殿堂級的繪畫作品,雕塑也是本次展覽不可錯過的重要維度。展覽呈現(xiàn)了二十余件雕塑佳作,包括現(xiàn)代雕塑奠基者羅丹的《維克多·雨果》,以及德加“芭蕾舞者”系列青銅像、高更塔希提時期的木雕作品等。下圖羅丹 雕塑《維克多·雨果》。</p> <p class="ql-block">下圖高更的木雕作品,受塔希提土著文化影響,作品采用粗獷的雕刻手法和原始圖騰元素。??通過簡化形體與夸張線條傳遞精神內(nèi)涵,這個木雕作品融合了宗教神秘感與土著符號。??</p> <p class="ql-block">對我們普通觀眾而言,看“真跡”最大的意義,不是為了“考據(jù)”,而是為了更真實地接近畫家的世界:畫的大小、筆觸的肌理、甚至是那一層層涂抹歲月留下的痕跡,這些,都是再高清的圖片也傳遞不來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為還原奧賽博物館的獨特氛圍,展覽還在公共區(qū)域飾以奧賽標志性大鐘,可以在此拍照打卡,在展廳之外延續(xù)沉浸感。</p><p class="ql-block">這個夏天,不出國門便可以享受一場藝術(shù)視覺盛宴,實在是一件美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