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唐代(766)始置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資料)<div>績溪風(fēng)光秀麗,歷史久遠,人文璀璨,文化底蘊極為厚重,是徽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前幾年曾經(jīng)來過績溪家朋和龍川、上莊等地,留下很深的印象。這回和朋友們一起重返績溪,首站即績溪博物館。<div>績溪博物館占地15畝,是安徽最大的縣級博物館。館址坐落于老城區(qū)中心地段,原為老縣衙和原縣政府所在地。</div> 灰白黑色調(diào)的外立面,給人以典雅脫俗之感。 績溪博物館系地方歷史文化綜合博物館,總設(shè)計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中國建設(shè)科技集團首席科學(xué)家、中國建筑設(shè)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李興鋼,以設(shè)計中國首個博物館小鎮(zhèn)--安仁古鎮(zhèn)和主持設(shè)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場館--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而聞名國內(nèi)外建筑界,這也是績溪博物館對外的一張響當當?shù)拿伞? <p class="ql-block">走進博物館,就被這別具一格的建筑設(shè)計迷住了。這里沒有通常我們見過的眾多博物館那種莊嚴肅穆高大上,取而代之的是庭院、天井和街巷融合一起的傳統(tǒng)院落式布局。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績溪博物館”演繹“傳統(tǒng)院落式布局”在當代博物館設(shè)計中的運用。</p> <p class="ql-block">首先看到的是四合院模樣的主庭院“水院”。設(shè)計師運用“折頂擬山”的手法,藝術(shù)性地使屋頂與周邊山脈相互和應(yīng),灰瓦白墻的建筑群如起伏山巒,很美也很和諧。</p> <p class="ql-block">抽象的假山,當代現(xiàn)代藝術(shù)</p> <p class="ql-block">績溪博物館在設(shè)計之初,李興鋼老師就明確了一個設(shè)計目標:一定要將原來幾個院落中的多數(shù)大樹悉數(shù)保留,它們雖非名貴或秀美,但卻給這處經(jīng)過很多歷史變遷的古鎮(zhèn)中心之地留下生命和生活的記憶。(資料)</p><p class="ql-block">為了盡量保留場地內(nèi)的現(xiàn)狀樹木,博物館因地制宜地采用“留樹造庭”的方法,設(shè)置樹院、山院、水院為主的多個庭院,加之與周圍房屋形成院落組合、以及“灰空間”形成的街巷與水圳,完美呈現(xiàn)出徽州民居文化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正忙著咔嚓呢,頭頂突然有人說話聲,原來是工人們在整理屋頂?shù)耐咂2┪镳^屋面全部由瓦片覆蓋,平時免不了各種原因?qū)е峦咂茡p,所以就必須整修。翻瓦片這可是一個費時費力的技術(shù)活兒,直接關(guān)系到室內(nèi)會不會漏水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建筑和庭院本身就是一件直觀的展品,向人們展示了績溪悠久的山水自然之魂魄。</p> <p class="ql-block">建筑群落內(nèi)沿著街巷設(shè)置有東西兩條水圳, 細長平靜的流水最后匯聚于主入口大庭院內(nèi)的水面。</p><p class="ql-block">參觀者沿著廊道,穿門而過就來到另一個空間。</p> 中國傳統(tǒng)建筑“開放—半開放—半私密—私密”的空間體驗,在績溪博物館得到充分展現(xiàn)。 <p class="ql-block">這透光的天井,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貝聿銘先生的收官作品“蘇州博物館”,是否很有“異曲同工”之處。</p> 舞蹈的光影,讓這些看似笨重的水泥構(gòu)件變得輕盈起來。 <p class="ql-block">地面上片片灰瓦散發(fā)著古韻,木質(zhì)的無障礙通道是貼心的溫暖。</p> “山院”是博物館中保留樹木最多的庭院,建筑改變形狀讓出樹的位置,別具一格的立面讓人耳目一新。 <p class="ql-block">為古槐樹留出的“獨木”院相對開敞,參觀者在庭院內(nèi)可觀賞到古槐樹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瓦片墻,令人叫絕的藝術(shù)。</p> <p class="ql-block">績溪博物館的建筑設(shè)計已然夠驚艷,而館內(nèi)展品也是頗具實力。館內(nèi)展陳共有六個部分組成,限于時間緊促,我只參觀了“人文績溪”一個展廳,比較遺憾。</p><p class="ql-block">績溪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有明代兵部尚書,抗倭名將胡宗憲、晚清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巖、新文化運動的領(lǐng)袖之一,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xué)者胡適等,胡錦濤書記也是績溪縣人。</p> <p class="ql-block">透過玻璃窗,我看見了胡適先生。</p> <p class="ql-block">展廳中陳列了有關(guān)胡適先生的生平介紹以及先生的書信等。</p> 觀賞胡適先生之作一聯(lián)“隨遇而安因樹為屋,會心不遠開門見山”,有感此聯(lián)意境深遠,不僅與績溪博物館的設(shè)計理念不謀而合,而且寓意自然與生命和精神的高度因應(yīng)。 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巖 <p class="ql-block">“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位于現(xiàn)代杭州歷史文化街區(qū)清河坊)”。而胡雪巖,作為胡慶余堂的創(chuàng)辦者,以一個錢莊出身、不熟悉藥業(yè)的人在中國藥業(yè)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筆。(資料)</p> <p class="ql-block">慶余堂“真不二價”和“戒欺”的理念,至今對商業(yè)經(jīng)營有啟發(fā)作用,可惜胡雪巖最后落得慘烈下場。相信很多人看過胡雪巖跌宕的故事后,除了感慨,也一定會有許多思考和啟發(fā)。</p> <p class="ql-block">離開績溪博物館的那刻,有點不舍?;氐郊艺碚掌瑫r,更是后悔當時拍攝太潦草,遺漏了許多亮點。</p> <p class="ql-block">績溪博物館附近一片綠地上,一塊牌子引起我們注意。掃視周圍,一座牌坊赫然眼前。“欞星門”三個金色大字亮明了其身份。遠處的紅墻更讓人確定前面就是績溪文廟,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績溪文廟外的石橋,即泮橋,是現(xiàn)存的文廟建筑之一,為清乾隆年間所建。(資料)</p> 績溪文廟始建于宋代,現(xiàn)存大成殿、兩廡、泮池泮橋、化龍亭、考棚等建筑,為清代重建。其彩繪藝術(shù)為皖南罕見,(資料) 踏入廟門,只見松柏蒼翠,泮池如月。殿前露臺兩側(cè)古植金桂、銀桂各一株,枝葉繁茂,長勢旺盛。 老樹新葉,格外亮眼。 文廟,即孔廟,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朝之后簡稱為文廟,是中國古代用于祭祀孔子和推廣儒家教化的重要禮制建筑,亦有學(xué)宮之稱。(資料)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者”。大成殿面闊、進深皆15米,建筑面積260平方米。重檐歇山式屋頂,正脊為三路花磚砌筑,兩端飾以鰲魚.脊中置葫蘆頂。木結(jié)構(gòu)運用明袱、草架并用之做法,以斗拱承挑屋檐。青瓦飛檐,斗拱承托,巍峨壯觀。(資料)</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明間上首高懸“萬世師表”巨匾,其下為孔子塑像,并設(shè)祭壇,游人可在此憑吊祭拜。</p><p class="ql-block">績溪文廟大成殿及東西兩廡的梁架結(jié)構(gòu)及天花藻井遍飾彩繪,至今保存完好。這些彩繪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shù)風(fēng)格,更是皖南及至安徽文廟建筑中罕見的民間藝術(shù)珍品,充分體現(xiàn)了績溪文廟的文物價值。(資料)</p> <p class="ql-block">老文保碑上寫的是文廟1998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績溪文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史書記載績溪文廟:“其廟貌尊嚴,亭字整飭,規(guī)模甲于江南”。眼見為實,不虛其名。 <p class="ql-block">文廟外的化龍亭,原名“浴沂亭”,明代萬歷九年(1581)改名為“化龍亭”?;埻ぶ诨埑刂行?,亭的下部為石砌基墩,上部是歇山式屋頂,占地面積51.48平方米,方形石柱,斗拱承挑出檐,花磚筑脊,小青瓦屋面,正、垂、戧各脊脊頭飾以鰲魚瑞獸。亭的四向設(shè)有美人靠,東、西兩向各筑平板石橋通往池岸?;埑爻书L方形,人工挖鑿,池塝用塊石干砌,深1.30米,占地面積為886.6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66年后化龍亭被拆毀,此后三十多年間僅剩亭墩。2003年由政府出資將化龍池與化龍亭全部修復(fù),新修復(fù)的化龍亭與化龍池與原樣基本相符。</p><p class="ql-block">2016年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資料)</p> <p class="ql-block">由于時間關(guān)系,沒來得及參觀績溪三雕博物館,也沒時間去仁里景區(qū)。凡事總不可能百分百完美,人要知足,知足常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