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六天{6月13日)主要分上下午二大版塊拍攝,上午Batu Puteh熱帶雨林公園拍森林公園的鳥,下午拍京河道二旁的鳥,地域不同鳥也不同。早上5點出發(fā),早餐后沿著京河旁Batu Puteh熱帶雨林公園進行,自己的車開到山坡邊,沒法開進去了,本來在此就要爬坡徒步了,指導阿貴老師考慮大家都是上年紀的人,決定租了一輛貨車載人,貨車動力足,可用來爬坡走凹凸不平的山路,為我們節(jié)省徒步600米山坡,剩下400米才徒步,這樣大大解放了我們雙足壓力,穿過森林來到一個簡單隱蔽點,今天上午觀拍主角黑頭八仙鶇,鳳冠火尾鷴,8點多已經(jīng)順利拍到這二鳥了,繼續(xù)再拍,到11點離開森林去山打根用午餐,茶餐廳就在京河旁,休息一下,碼頭就在邊上,下午近4點租一只小船,沿著京河前進,京河二側是森林,一邊賞風景,一邊尋覓鳥類,今天天氣雖然炎熱,我們坐小船游行于京河道,清風在吹還是涼爽的。河道游艇穿梭,外地游客也是來不少,但他們主要是看,而我們主要是拍,河水是混濁的,對岸森林參天大樹,樹上鳥兒在休息,天上鳥兒在飛行,水面人們駛艇穿行于水道,構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太陽下山了我們才離開,今天下午拍到:鳳頭,黑斑,冠斑,馬來四種犀鳥,還滿意。</p> <p class="ql-block">大家坐小艇拿大炮為鳥而來</p> <p class="ql-block">夕陽紅下結束今天的作業(yè)</p> <p class="ql-block">黑頭八色鶇(dōng) (英文名:Black-crowned Pitta,學名:Erythropitta ussheri),是雀形目八色鶇科紅胸八色鶇屬的鳥類。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婆羅洲東北部的Sabah。該物種以其令人驚嘆的色彩而著稱,上體深紫色藍,翼彎處閃耀著天藍色光澤,下體鮮紅,頭部黑色,僅有一條亮藍色眼紋。生活在低地熱帶雨林中,偏好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銹色雅鹛(méi) (英文名:Ferruginous Babbler,學名:Pellorneum bicolor),是雀形目幽鹛科幽鹛屬的鳥類。其主要特征為紅褐色的上體和白色下體,分布于東南亞的低地和山腳森林地帶,包括遠東地區(qū)的馬來半島、印尼蘇門答臘島、邦加島和婆羅洲。</p> <p class="ql-block">帶斑闊嘴鳥 (英文名:Banded Broadbill,學名:Eurylaimus javanicus),是雀形目闊嘴鳥科闊嘴鳥屬的鳥類。色彩斑斕的闊嘴鳥。擁有深紫色紅的體色,翼和尾部有醒目的黃色斑塊,喙基和虹膜呈亮藍色。雌鳥較雄鳥稍暗淡,胸帶黑色不明顯。該鳥種廣泛分布于東南亞低地至山地森林,包括河流邊和濕潤森林,偶爾光顧公園、花園和村莊邊緣。</p> <p class="ql-block">褐擬啄木鳥 (英文名:Brown Barbet,學名:Caloramphus fuliginosus),是?形目擬啄木鳥科褐擬?屬的獨特鳥類。體型中等,約17.5厘米長,體重介于38.5至47.7克之間。以其巨大的喙和鮮紅的腿腳著稱。分布于婆羅洲的低地和山腳森林。</p> <p class="ql-block">中南壽帶 (英文名:Blyth's Paradise Flycatcher,學名:Terpsiphone affinis),是雀形目王鹟科壽帶屬的鳥類。此物種曾被認為是印度壽帶的亞種,但在2015年被國際鳥盟(IOC)提升為獨立物種。分布自尼泊爾東部和印度東北部至中國南部,覆蓋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及大巽他群島。</p> <p class="ql-block">灰頰(jiá)短尾雅鹛(méi) (英文名:Leaflitter Babbler,學名:Pellorneum poliogene),是雀形目幽鹛科幽鹛屬的鳥類。原被認為是短尾雅鹛的一個亞種,現(xiàn)已確認為獨立物種,該鳥種僅分布于北婆羅洲(包括沙巴、文萊和東加里曼丹東部)。</p> <p class="ql-block">紅眼褐鵯(bēi) (英文名:Asian Red-eyed Bulbul,學名:Pycnonotus brunneus),是雀形目鵯科鵯屬的鳥類。廣泛分布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最顯著的特征為淡紅色的眼睛和均勻的棕色羽毛。</p> <p class="ql-block">灰頭冠鵯(bēi) (英文名:Yellow-bellied Bulbul,學名:Alophoixus phaeocephalus),是雀形目鵯科冠鵯屬的鳥類。色彩鮮艷、易于識別的鵯科鳥類。其特征包括亮檸檬黃色腹部、雪白喉部、藍灰色頭部和綠色背部。分布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低地和山地森林中。</p> <p class="ql-block">灰冠穗(suì)鹛(méi) (英文名:Grey-hooded Babbler,學名:Cyanoderma bicolor),是雀形目鹛科 Cyanoderma 屬的鳥類。廣泛分布于熱帶低地和山腳雨林中的婆羅洲及班蓋島,特別是在受擾動的森林中極為常見。其獨特的外觀特征和聲音使其易于識別。</p> <p class="ql-block">栗領翡翠 (英文名:Rufous-collared Kingfisher,學名:Actenoides concretus),是佛法僧目翠鳥科栗領翡翠屬的中型翠鳥,體長約22-25.5厘米,體重60-90克。雄鳥擁有醒目的綠色冠羽和黑色眼紋,雌鳥背部及翅膀為深橄欖綠色,帶有鱗片狀紋。分布于馬來半島、印尼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熱帶森林,面臨棲息地喪失的威脅。</p> <p class="ql-block">鸛(guàn)嘴翡翠 (英文名:Stork-billed Kingfisher,學名:Pelargopsis capensis),是佛法僧目翠鳥科鸛嘴翡翠屬的鳥類。廣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陸至東南亞,從印度延伸至印尼。其特征為擁有碩大的紅色喙,頭頂、臉側及頸背呈灰棕色,上背有一寬闊的亮棕黃色環(huán)帶融入下體,上體大都藍綠色。在多種生境中皆可見其身影,包括湖泊、河流和海岸附近的森林地帶。</p> <p class="ql-block">沙巴樹鷓(zhè)鴣(gū) (英文名:Sabah Partridge,學名:Tropicoperdix graydoni),是雞形目雉科Tropicoperdix的獨特鳥類,分布于遠東地區(qū)的婆羅洲北部。其最顯著的外部特征包括深褐色的頸圈,帶有斑點的頭部圖案,以及淡色的喉嚨。該物種較為罕見,數(shù)量正在減少。</p> <p class="ql-block">黃臉鸛(guàn) (英文名:Storm's Stork,學名:Ciconia stormi),是鸛形目鸛科鸛屬的鳥類。體長75-91厘米,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低地熱帶森林,包括馬來半島、印尼蘇門答臘島、Mentawai和北Pagai群島以及婆羅洲。全球最稀有的鸛類之一,現(xiàn)存數(shù)量估計僅有250至500只,受到棲息地喪失和人類活動的嚴重威脅。</p> <p class="ql-block">蛇雕 (英文名:Crested Serpent Eagle,學名:Spilornis cheela),是鷹形目鷹科蛇雕屬的鳥類。以其獨特的黑色冠羽和鮮黃的眼前裸皮著稱,體型中等,偏好森林邊緣和開闊地帶,廣泛分布于熱帶亞洲,主要以蛇類為食。</p> <p class="ql-block">白腹海雕 (英文名:White-bellied Sea Eagle,學名:Icthyophaga leucogaster),是鷹形目鷹科 Icthyophaga 屬的鳥類。亦稱: 白胸海雕,大型猛禽,顯著特征為白色頭、胸、腹部和尾部,背部和翅膀為灰暗色。廣泛分布于印度至中國東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幾內(nèi)亞,澳大利亞及其周邊島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和俾斯麥群島。</p> <p class="ql-block">林雕 (英文名:Black Eagle,學名:Ictinaetus malaiensis),是鷹形目鷹科林雕屬的鳥類。中型猛禽,通體黑褐色,具獨特的黃色喙基和腳,翼長且呈狹長的V字形,尾長且扇狀。廣泛分布于熱帶與亞熱帶亞洲的山地森林和丘陵,從南亞至東南亞,包括中國東南部。以捕食鼠類、蛇、蜥蜴、蛙、雉類和小型鳥類為主。</p> <p class="ql-block">灰頭漁雕 (英文名:Grey-headed Fish Eagle,學名:Icthyophaga ichthyaetus),是鷹形目鷹科 Icthyophaga 屬的鳥類。廣泛分布于東南亞,包括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向東至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大巽他群島、菲律賓和蘇拉威西島。其顯著特征為深棕色上體、灰色頭部和較淺色腹部,白色尾部帶寬黑橫紋。雌鳥比雄鳥大,重約2.3至2.7千克,而雄鳥約為1.6千克。</p> <p class="ql-block">黑腹蛇鵜(tí) (英文名:Oriental Darter,學名:Anhinga melanogaster),是鰹鳥目蛇鵜科蛇鵜屬的鳥類。體型大(約84厘米),外觀類似鸕鶿的水鳥。以南亞和東南亞熱帶地區(qū)的湖泊和河流為棲息地,全球性近危物種。在中國南部僅有一次記錄。</p> <p class="ql-block">草鷺(lù) (英文名:Purple Heron,學名:Ardea purpurea),是鵜形目鷺科鷺屬的鳥類。俗名: 花窖馬、柴鷺、長脖老及紫鷺,大型鷺科鷺屬涉禽。以銹紅色頭部和條紋頸部為顯著特征,幼鳥上體銹紅至褐色。偏好淡水沼澤環(huán)境,尤其是蘆葦茂密之地。比蒼鷺更為隱蔽,少在開闊地帶現(xiàn)身。分布廣泛,見于歐亞大陸、遠東和非洲。</p> <p class="ql-block">三寶鳥 (英文名:Oriental Dollarbird,學名:Eurystomus orientalis),是佛法僧目佛法僧科三寶鳥屬的鳥類。亦稱: 老鴰翠、東方寬嘴轉鳥、闊嘴鳥。顯著特征是亮紅色的喙和腳,以及藍綠色的身體。分布廣泛,從喜馬拉雅山脈至斯里蘭卡、亞洲東北部、菲律賓、新幾內(nèi)亞、澳大利亞、俾斯麥群島和所羅門群島都有其蹤跡。在中國,被視為國家三有保護鳥類。</p> <p class="ql-block">藍耳翠鳥 (英文名:Blue-eared Kingfisher,學名:Alcedo meninting),是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的鳥類。體型小巧的翠鳥科翠鳥屬鳥類。其最顯著的特征為深藍色的外觀和橙色的眼前斑點,以及頸部兩側的白色耳簇。該物種分布于亞洲的印度次大陸至東南亞一帶,偏好棲息于濃蔭覆蓋的森林小溪旁。</p> <p class="ql-block">鳳頭犀鳥 (英文名:Bushy-crested Hornbill,學名:Anorrhinus galeritus),是犀鳥目犀鳥科小盔犀鳥屬的鳥類。分布于中南半島至東南亞島嶼,包括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北Natuna群島及婆羅洲。其顯著特征為黑色光澤羽衣,雙色尾巴,面部裸露皮膚呈淡色斑塊。</p> <p class="ql-block">鳳頭犀鳥 (英文名:Bushy-crested Hornbill,學名:Anorrhinus galeritus),是犀鳥目犀鳥科小盔犀鳥屬的鳥類。分布于中南半島至東南亞島嶼,包括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北Natuna群島及婆羅洲。其顯著特征為黑色光澤羽衣,雙色尾巴,面部裸露皮膚呈淡色斑塊。</p> <p class="ql-block">冠斑犀鳥 (英文名:Oriental Pied Hornbill,學名: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是犀鳥目犀鳥科斑犀鳥屬的鳥類。亦稱: “冠犀鳥”,中等體型的黑白色犀鳥。其顯著特征為白色的腹部和翼緣,以及黃色帶黑色基部的大喙和盔狀額突。分布于印度次大陸至東南亞的廣泛區(qū)域,常見于低地濕潤森林。</p> <p class="ql-block">黑斑犀鳥 (英文名:Black Hornbill,學名:Anthracoceros malayanus),是犀鳥目犀鳥科斑犀鳥屬的鳥類。主要分布在亞洲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邦加島、勿里洞島及婆羅洲。其顯著特征為大型喙部,雄鳥呈骨白色,雌鳥則為暗色。雌雄個體在頭部顏色上亦有差異。</p> <p class="ql-block">馬來犀鳥 (英文名:Rhinoceros Hornbill,學名:Buceros rhinoceros),是犀鳥目犀鳥科犀鳥屬的鳥類。為馬來西亞的國鳥。體長可達80至90厘米,雄鳥體重約2465至2960克,雌鳥約2040至2330克。其顯著特征為黑色的體羽,搭配白色大腿與腹部,以及一條帶黑邊的白色尾羽。巨大而醒目的橙紅色喙部和盔狀突起,是其最引人注目的標志。馬來犀鳥廣泛分布于馬來半島、大巽他群島的熱帶雨林地帶,棲息于低地和山腳的成熟森林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