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xiāng)沂蒙山》(首創(chuàng))</p><p class="ql-block"> ———經(jīng)典歌曲欣賞</p><p class="ql-block"> (竹笛吹奏:kaobin)</p><p class="ql-block"> 美篇號:1507358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那家鄉(xiāng)沂蒙山,高高的山峰入云端;泉水流不盡,松柏青萬年”!……。一首地地道道的山東民歌——《我的家鄉(xiāng)沂蒙山》,讓人聽起來特別親切,特別有韻味,也給我們展示了革命老區(qū)“沂蒙山”的美麗風光!令人稱贊,令人向往”。 </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xiāng)沂蒙山》,是1962年就發(fā)表的一首“老歌”,由“朝中”、“左云”、“黃凌”作詞,金西譜曲,歌曲取材于山東民歌,曲調(diào)清秀柔美,親切純樸,表達了“沂蒙山”革命老區(qū)人民翻身得解放,建設(shè)美好家園的自豪感、幸福感,具有濃厚的民歌風味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先后有不少歌唱家都曾演唱過這首歌,特別是此后不少當代歌唱家,如彭麗媛、董文華、張也等也都演唱過,尤其彭麗媛那優(yōu)美的演唱技巧和自帶山東韻味的唱腔,更好的表達了歌曲的寓意,賦予這首老歌更有“時代特色”和“新的生命力”! </p> <p class="ql-block"> 歌曲《我的家鄉(xiāng)沂蒙山》,全面的展現(xiàn)了“山東革命老區(qū)“沂蒙山”人民的新生活、新變化、新發(fā)展、新面貌,新氣象!充分表現(xiàn)了勤勞樸實的沂蒙老區(qū)人民豐收的喜悅和與大自然斗爭的偉大氣魄,堅強意志!</p> <p class="ql-block"> “沂蒙山革命老區(qū)”,是中國革命戰(zhàn)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jù)地”之一,可以說是與“井岡山”、“延安”同屬“紅色革命根據(jù)地”。地處“沂蒙山老區(qū)”的臨沂,作為“山東解放區(qū)”的“首府”,素有“華東小延安”之稱,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jù)地之一,曾被譽為“兩戰(zhàn)圣地”、“紅色沂蒙”!我們黨的不少領(lǐng)導人如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谷牧、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都曾在“沂蒙老區(qū)”戰(zhàn)斗、生活過,并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跡!“紅色沂蒙”,紅光閃爍,光芒萬丈!</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一提起“沂蒙精神”,很自然地就會聯(lián)想到解放戰(zhàn)爭年代,英雄的“沂蒙人民”為了支持前線,推著獨輪小車,帶著煎餅大蔥,帶著千萬家婦女自做的布鞋,支援前線的感人情景,“車輪滾滾上前線”,匯聚了感天動地的“沂蒙人民”巨大的力量!英雄的沂蒙人民,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后一口飯,做軍糧;把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把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表現(xiàn)出偉大的“犧牲精神”!我們永遠銘記,</span>革命戰(zhàn)爭時期,“沂蒙人民”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犧牲和巨大貢獻!八百里沂蒙鐘靈毓秀,可歌可泣;千里“支前”路上“紅塵滾滾”,紅旗飄飄!“沂蒙人民”的英雄事跡和永不退色的“沂蒙精神”,彪炳千秋,永載史冊!</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一位地地道道的山東人,盡管我自己的家鄉(xiāng)并不是在“沂蒙山”,但也是屬于“膠東革命老區(qū)”,每當聽到《我的家鄉(xiāng)沂蒙山》這首歌,就會覺得很親切,很喜歡!我今天用竹笛吹奏這首歌,以表示對“沂蒙山”革命老區(qū)人民的崇敬,對“沂蒙山”老區(qū)人民和家鄉(xiāng)親友們的美好祝福!</p> <p class="ql-block"> 這張圖片是“沂蒙山”的“歪頭崮”,也可稱之為“英雄的山脈”!</p><p class="ql-block"> 在“沂蒙山老區(qū)”這片神奇的紅色土地上,曾經(jīng)誕生了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兒女:在有用乳汁救活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有為了中國革命奉獻了無私無畏之愛的“沂蒙母親”—王換于、祖秀蓮;有擁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淑英、冀貞蘭、公方蓮);有與日本侵略者血戰(zhàn)到底的“中國抗日第一村”淵子崖村”……,這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一個個英雄的群體,鍛造了可歌可泣的“沂蒙精神”!染紅了“沂蒙山”這片美麗的熱土!</p> <p class="ql-block"> 應該說,老歌《我的家鄉(xiāng)沂蒙山》從起唱開始,就透視出對“沂蒙山”的自豪感,“沂蒙山”不僅僅是“紅色老區(qū)”,也可以說得上是“文化底蘊”豐厚的“文化圣地”。</p><p class="ql-block"> “沂蒙山”是我國“東夷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古青州“海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span>早在五千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們在此繁衍生息。周朝起,蒙山被封國祭祀;春秋時,孔子也曾“登東山(蒙山),留下“圣人的足跡;尤其是唐宋以來,蒙山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將相所矚目。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曾結(jié)伴游蒙山,杜甫還寫下“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佳句;北宋文學家蘇軾也曾親登蒙山,并寫有“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的名句??v觀歷史多少歷史人物,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沂蒙山”的確是“鐘靈毓秀”,曾經(jīng)孕育了諸如孔子弟子仲由、“算圣”劉洪、“智圣“諸葛亮、“書圣”王羲之、書法家顏真卿等賢圣人杰。沂蒙山真的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革命老區(qū)“沂蒙山”,是一片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紅色熱土”,應該說是集“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現(xiàn)代文化”、“民俗文化”、“兵學文化”、商城文化”于一體的““紅色寶地”,且多種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了具有濃郁特色的“沂蒙文化”,成為山東革命老區(qū)“紅色教育”的一座豐碑!</p> <p class="ql-block"> 歌唱家鄉(xiāng)的歌聲總是自豪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那家鄉(xiāng)沂蒙山,高高的山峰入云端;泉水流不盡,松柏青萬年;</p><p class="ql-block">梯呀田層層綠呀,水庫銀光閃;</p><p class="ql-block">哎嗨喲哎嗨嗨哎嗨衣喲”!</p> <p class="ql-block"> 贊頌家鄉(xiāng)的歌聲總是喜悅的:</p><p class="ql-block"> “映山紅花處處開,牛羊成群繞山間;</p><p class="ql-block">我的那家鄉(xiāng)多么好,山區(qū)的美景唱不完;</p><p class="ql-block">我的那家鄉(xiāng)沂蒙山,果樹成行糧滿川;</p><p class="ql-block">蘋果香千里,桃李壓枝彎;</p><p class="ql-block">黃梨兒大呀,山楂紅艷艷;</p><p class="ql-block">哎嗨喲哎嗨哎嗨衣喲”!</p> <p class="ql-block"> 夸獎家鄉(xiāng)的歌聲總是開心的:</p><p class="ql-block"> “金黃的麥穗長又長,大豆粒兒圓又圓;我的那家鄉(xiāng)多富饒,鮮艷的紅旗飄揚在沂蒙山!哎嗨嗨衣喲,鮮艷的紅旗飄揚在沂蒙山”!</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xiāng)沂蒙山》,“紅色熱土”天地寬!雄偉壯麗的“沂蒙山”,你是一座美麗的山、勤勞的山、豐收的山,英雄的山!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沂蒙人民”發(fā)揚光榮革命傳統(tǒng),大力弘揚“沂蒙精神”,自力更生,發(fā)奮圖強,艱苦奮斗,重建家園,人換思想地換裝,“紅色熱土”換新顏!革命老區(qū)“沂蒙山”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歌曲《我的家鄉(xiāng)沂蒙山》全景展現(xiàn)了“沂蒙人民”的新生活、新變化、新面貌,新氣象,充分表現(xiàn)了勤勞樸實的“沂蒙人民”豐收的喜悅和與大自然斗爭的偉大氣魄,堅強的革命意志!</p> <p class="ql-block"> “新的時代”賦予革命老區(qū)以新的使命、新的變化,“沂蒙山”這片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的熱土永不退色;“沂蒙山”的“紅色文化”感天動地;革命戰(zhàn)爭年代血與火的洗禮磨練了“沂蒙人民”的頑強意志,升華了“沂蒙人民”的精神境界!今天,有“沂蒙精神”的感染和鼓勵,“沂蒙山”革命老區(qū)的發(fā)展一定會越來越好,“沂蒙山”老區(qū)人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幸福美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編撰:kaobi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