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海南封氏祠堂修繕工程已近尾聲,供請祖宗神位的事宜成為宗親們關注的焦點。文革時期,原有神位牌遭毀壞,供奉對象與排序皆無跡可尋,恢復神位既要遵循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又需厘清家族歷史脈絡。作為容州封氏總祠神位策劃與書寫者,我受邀參與“容海堂”祠堂修繕會議,結合實地考證與史料研究,為海南封氏疏理來龍去脈,解答始遷祖認定與神位排序等關鍵問題。(此次已是作者第九次考研瓊州封氏文化)</p> <p class="ql-block">一、遷徙脈絡:從容州到瓊島的家族擴散</p><p class="ql-block"> 海南封氏的源頭可追溯至容州封氏文明公支系,其遷徙歷程與明代軍功制度密切相關。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文明公第六代孫仁仲公因軍功獲授營州(雷州)左衛(wèi)、左騎尉,誥封武毅將軍,致仕后落籍雷州,成為家族向外遷徙的起點。在此后的繁衍中,雷州封氏逐漸分化為四大支系:一支留居雷州本土,延續(xù)祖業(yè);一支遷往徐聞三品齋村,開墾定居;一支遠赴瓊州(今海南),成為海南封氏的直接源頭;另有一支遷往欽州犀牛腳,在北部灣沿岸形成聚居地。</p> <p class="ql-block">遷往瓊州的支系在海南繁衍生息,至明萬歷年間已形成多個聚居村落。據(jù)考證,當時封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美蘭區(qū)演豐鎮(zhèn)一帶,龍頭村、法門村(今博文村)是其中的重要聚居點。這段遷徙歷程不僅體現(xiàn)了明代軍事制度對宗族分布的影響,更揭示出封氏家族在地域拓展中的生命力,為海南封氏的形成奠定了歷史基礎。</p> <p class="ql-block">二、歷史斷層:地震劫難與祖源考證</p><p class="ql-block"> 海南封氏的傳承曾因一場重大災難出現(xiàn)斷層。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海南發(fā)生大地震,七十二村莊沉入海底,封氏族人遭遇滅頂之災,僅龍頭村的山良公與法門村的參前公僥幸存活。這場災難不僅摧毀了村莊與文物,更讓地震前的封氏祖源記載化為烏有,為后世的祖源考證留下巨大難題。</p> <p class="ql-block">為厘清這段歷史,我先后七次前往龍頭村、福山村、南北村、博文村等地實地考證。前六次走訪雖收集到不少口耳相傳的家族故事,卻始終缺乏確鑿的文字憑證。直至第七次在博文村封尊民家,發(fā)現(xiàn)了道光甲午年(1834年)的手抄本家譜,這段被遮蔽的歷史才逐漸清晰。這本由山良公第六代子孫文綬公、文學公修撰的家譜,成為考證的關鍵依據(jù):</p> <p class="ql-block">家譜世系圖明確記載,龍頭村一世祖為山良公,法門村一世祖為參前公;</p><p class="ql-block">序文雖著重提及山良公為一世祖,但世系圖與墓葬記載中,參前公與山良公并列一世祖;</p><p class="ql-block">結合實物考證,龍頭村三世祖天華公、天德公等墓碑延續(xù)至今,法門村參前公后代世系在譜牒中記載完整。</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推斷,山良公與參前公的父輩在地震中遇難,二人作為劫后余生的最早定居者,實為海南封氏共同的一世祖。他們既是地震前封氏文化的繼承者,更是災后海南封氏的開拓者,這一結論既符合家譜記載,也與實物考證結果一致。</p> <p class="ql-block">三、神位供奉:傳統(tǒng)禮儀與歷史現(xiàn)實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祠堂神位的供奉需兼顧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與家族歷史特殊性。參照容州封氏總祠“大黃道”書寫規(guī)則,神位牌的字數(shù)需根據(jù)先祖功名、配偶數(shù)量等因素確定,體現(xiàn)尊卑有序的禮儀傳統(tǒng)。針對海南封氏的特殊情況,神位排序可遵循以下原則:</p> <p class="ql-block">右起:封羽武、封明光、封平山</p><p class="ql-block">再次去龍頭村祖宗墓地考證</p> <p class="ql-block">(一)主位設置:并列一世祖的體現(xiàn)</p><p class="ql-block"> 以山良公與參前公并列為一世祖,神位并排置于主位。二人同為地震后宗族血脈延續(xù)的根基,并列供奉既尊重了道光家譜的記載,也彰顯了“同根同源”的家族精神,避免因排序引發(fā)支系爭議。</p><p class="ql-block"> (二)世系排列:支系清晰與一脈相承</p><p class="ql-block"> 按照兩公各自的后代世系依次排列,龍頭村與法門村的先祖神位分左右序列。左側可排列山良公后代,右側排列參前公后代,每一世祖按輩分高低依次遞進,既保持支系脈絡清晰,又體現(xiàn)“共續(xù)文脈”的整體性。</p><p class="ql-block"> (三)補位原則:對先世的追思</p><p class="ql-block"> 對于地震前的先祖,因無確切名諱記載,可設立“海南封氏列祖列宗之位”的總牌位,置于主位上方。這一安排既彌補了歷史斷層的遺憾,又表達了對先世的追思與敬意,使神位體系更完整。</p><p class="ql-block"> (四)源流銜接:與容州總祠的呼應</p><p class="ql-block"> 在神位供奉中,可通過文字標注明確海南封氏與容州文明公支系的淵源,注明“遷瓊支系源自容州文明公六代孫仁仲公”,既體現(xiàn)宗族的整體性,又突出海南支系的獨特傳承,讓神位不僅成為祭祀的載體,更成為家族歷史的“活檔案”。</p> <p class="ql-block">博文村封尊民家的香火堂(祖屋)</p> <p class="ql-block">海南封氏祠堂的修繕,不僅是建筑的重生,更是家族記憶的喚醒。從從容州到雷州再到瓊島的遷徙歷程,從地震劫難到血脈延續(xù)的艱難歷程,從家譜發(fā)掘到神位排序的反復斟酌,每一步都承載著宗親們對根脈的追尋。當神位牌重新立于祠堂,其所承載的不僅是先祖的名諱,更是一個家族歷經劫難仍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將指引封氏后人在傳承中凝聚力量,在追思中續(xù)寫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