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夜北京 雷暴雨雨后天氣很涼爽 穿梭在各個胡同間 從帽兒胡同、豆角胡同到煙袋斜街 </p><p class="ql-block">初夏的荷塘 已有朵朵蓮花盛開 垂釣的老人 被碧綠的荷葉覆蓋 盛開的小白蓮更像是點睛之筆 裝點著這幅自然畫卷</p><p class="ql-block">前天在書店看完了皮囊 對書中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刻 “我現(xiàn)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邊的小胡同,從大路走過來還是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爺,開做茶館的四合院,蹲著吃東西的大媽,在路邊擺棋的老人。” 而北京未被商業(yè)化、充滿生活氣的胡同往往藏在不起眼的角落:</p><p class="ql-block">從什剎海拐個彎進(jìn)了一個不知名的小胡同 還能看到上個世紀(jì)的理發(fā)店 白色的門框近乎掉色 店里的老人用著老式的剃刀一點點給客人剪著頭發(fā) 遠(yuǎn)處依稀傳來“賣糖葫蘆啰,5元一串” 于是去買了一串 但里面是壞的。</p><p class="ql-block">接近七點半的時候 落日余暉籠罩著后海 沿街是酒吧一條街 女郎在舞臺跳著21世紀(jì)的流行舞 而一墻之隔的老街里 老人穿著白色的背心 扇著蒲扇悠悠地哼著小曲悠哉悠哉地散著步</p> <p class="ql-block">在雨后的六月末 想和你在胡同散散步????</p><p class="ql-block">炎熱了很多天的北京終于迎來了一天陰涼天</p><p class="ql-block">下班后一刻都不敢耽誤 坐著巴士 迎著晚高峰 晃晃悠悠來到了妙應(yīng)寺白塔</p><p class="ql-block">其實地鐵理應(yīng)是最快的交通工具 可我一直偏愛巴士 喜歡看著窗外的行人 大樹 來往的車輛 小鳥 地鐵反而像在黑暗里張著大嘴的吃人怪物 運(yùn)送一批批班味十足的 無精打采的打工人在暗無天日的隧道里高速運(yùn)行</p><p class="ql-block">我不喜歡擁擠 匆匆的晚高峰 更想靜靜地坐在大爺大媽的身旁 坐在窗戶旁邊 或者聽聽歌 或者看看小說</p><p class="ql-block">妙應(yīng)寺白塔旁邊有一個胡同 但因為大多數(shù)人只是為了看白塔 胡同往往處于一個透明的地位 于是慢慢走在胡同里 有在書店里開著的火鍋店 擼貓的小店 巷子深處的賣老北京酸奶的無人看守的小鋪 還有吃漂亮飯的cafe和bar</p><p class="ql-block">做出人意料的是 邂逅了胡同旁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公主之家” 公主之家是個小女孩爸媽開的店 主要是收養(yǎng)流浪貓 小女孩的手工作品 一些小貓的吧唧 胡同的文創(chuàng) 象征著童年的泡泡水 就這樣擺在店里的門口 依舊無人售賣 小鋪子旁邊有個書架 書架上放了十本厚厚的留言本 都是和我一樣 被小店吸引 進(jìn)而駐足的游客留下的 封面是小女孩的手繪 里面的每一頁 寫滿了游人的故事 一只被公主收養(yǎng)的流浪的小貓在我身邊坐下 看到遠(yuǎn)處飛過的鳥 便像獵豹一樣沖出去 可是小貓不會飛 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小鳥飛遠(yuǎn) 于是小貓又回到我身邊 偶爾蹭蹭我 陪這個公主之家唯一的客人度過了短暫而幸福的一段時光</p><p class="ql-block">而臨行前 看到小鋪旁邊不起眼的小牌子-收入全都捐給流浪貓 便選來選去 選到了這樣一個可愛的文創(chuàng)</p><p class="ql-block">“白塔是地標(biāo)也是信仰,蘿卜是食物也是收獲,胡同是人文,流浪貓是對自由的向往和對生命的愛。家是港灣也是陣地,多數(shù)人要圍繞著家度過一生。小公主當(dāng)然是可愛的“你們”和可愛的“我們”。我們希望孩子們茁壯成長。我們希望人們心中有愛,眼里有光。我們呼吁人們熱愛大自然與小動物?!?lt;/p> <p class="ql-block">前門旁的老式散步</p><p class="ql-block">比起小島連綿不絕的雨天和濕濕的 黏黏糊糊的雨后 北京的暴雨來得急、來得快、來得大、走得早 夏日的燥熱絲毫沒有被幾次的暴雨所影響和左右</p><p class="ql-block">前不久就想去前門打個逛 可惜被懶細(xì)胞吞噬 選擇在出租屋吹著空調(diào)度過一天</p><p class="ql-block">但在今天下班后 便搭乘著終點站是前門的巴士 悠哉悠哉地心安理得地享用著靠窗的位置 不用在因拜托身邊人起身而感覺愧疚</p><p class="ql-block">前門的旁邊是一家鬧中取靜的Muji Hotel 有一個小小的展覽 駐足 不自覺被主理人的創(chuàng)意所震驚 麻制的拖鞋形成的紋路可以是腳下的大地 綠色系的全棉衣服可以折疊形成一座大山 分成三格的黃色餐盤可以是待耕種的土地… …坐在窗邊 隨機(jī)摸出一本書 是《年輕就開始懷游世界》 作者是臺灣人 會說十余種語言 周游了大半個世界 而這本薄薄的書便是其眼中世界的微縮景觀 于是想到自己 常常想寫一本游記 里面要貼上當(dāng)?shù)氐泥]票 要寫有當(dāng)?shù)厝说碾H遇 還要用水彩筆畫出當(dāng)?shù)氐娘L(fēng)景 但每次出行 總會把這件事拋之腦后 紙質(zhì)的郵戳便被電子的朋友圈所取代</p><p class="ql-block">暑假到來 北京便成了很多人的北京 放假孩童的北京、帶老人來逛的家庭的北京、旅游愛好者的北京、像我一樣的實習(xí)生的北京 總會震驚 北京像一個深不見底的麻布袋 能裝下好多好多人 不知道它容量的極限在哪 前門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但前門的旁邊 只是一類人的北京-老北京的北京 盡管與前門只有一街之隔 人流量卻驟然減小 留下的只是老式的三輪車、扇著蒲扇的老奶奶老爺爺、用來裝點屋子的盆栽、看門的小黑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