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藥師巖石窟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邑縣飛鳳山,</span>始建于晚唐開成二年,距今一千多年,比建于公元八九二年的大足石窟還早六十多年,是難得的唐代造像精品,藥師巖石窟的歷史價值以及文化價值不亞于重慶的大足石刻,但這一藝術(shù)的瑰寶鮮有人知。</p> <p class="ql-block">跟隨領(lǐng)隊開始徒步上山,沿著曲曲折折的石梯,踩著有些年頭的石板路拾階而上,在道路兩旁樹林灌木與光影中感受著這漫山的幽靜。先到達的是虎刨泉,然后再沿山路徒步到藥師巖,往返6公里。中午可在藥師巖品嘗15元/人的齋飯。</p> <p class="ql-block">去虎刨泉路上看到的摩崖雕塑,因長時間的風化破壞,雕塑很多都看不太清楚,尤其本地人集資重新上色并點綴五官以后的雕塑,被詬病太丑了</p> <p class="ql-block">左右兩角處各有一個飛天</p> <p class="ql-block">藥師巖摩崖造像開在長150米、高20米的紅砂巖崖壁上,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坐西向東,共計44窟,大小造像1088尊。由于年代久遠,巖石風化、剝落嚴重,龕像大多數(shù)僅存輪廓。</p> <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重新上過色的</p> <p class="ql-block">位于藥師巖下方的?江河,從西嶺雪山以及周邊山體匯集于此,河水清澈魚蝦可見,到了夏天,是小盆友們戲水撒歡的絕佳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