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區(qū)域廣闊,大多是改革開放后興建的新區(qū),新場鎮(zhèn)是為數(shù)不多能稱作古鎮(zhèn)的景區(qū)之一,與居所相距有近三十公里,乘坐地鐵/公交的話,單程耗時需要一個多小時。日前社區(qū)組織前往,大巴直達,得以便捷地游覽一番。<br> 新場古鎮(zhèn)位于浦東新區(qū)南部(原南匯縣境內(nèi)),是長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由于長江水夾帶泥砂沿海岸線南下,在和錢塘江水匯合時受江海潮汐作用而沉積下來,逐漸形成陸地。新場成陸于唐代中、后期,距今約1300多年;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新場建鎮(zhèn),已有將近九百年歷史。曾先后稱為:“石筍灘”、“石筍里”、“新場”,又名“南下砂”。明清時的這里曾是繁華的鹽場與鹽市,如今依然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建筑。比如建于清末的四進庭院“張氏宅第”、初建于清代同治年間的第一樓茶園…… 新場古鎮(zhèn)不大,核心保護區(qū)面積僅0.48平方公里。井字型水巷的中間一條狹窄的南北向老街,以及向東西呈幅射狀的幾條小弄堂,成就了古鎮(zhèn)的基本格局。<br> 古鎮(zhèn)里狹窄的河道邊是一棟棟白墻黑瓦的老式民居,漫步在老街的石板路上,踏過雕鑿精美小巧的石拱橋,走過滄桑斑駁的石牌坊,隨處能感受到沉淀著歲月的韻味。 古鎮(zhèn)北依滬南公路(浦東南北向的主干道之一),連接古鎮(zhèn)的石板街較為寬敞,大約有二、三百米長。 河道兩側齊整的石駁岸上粉墻黛瓦的建筑鱗次櫛比。 幾乎都是都市里難以尋覓的老建筑。 此茶樓據(jù)說始創(chuàng)于清代同治年間,距今已有150多年。 不大的咖啡屋情調(diào)別具。 幾百米長的老街兩側商鋪林立。 樸實無華的店面招牌。 裁縫鋪讓我回憶起兒時量體裁衣的情形。 竹器店讓我駐足觀望,下方的“洗帚”是祖母清洗灶頭鐵鍋的必備工具,上一次相見應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 干凈的晾衣竹竿說明弄堂深處還有人居住。 “三世二品坊”位于古鎮(zhèn)中心,是為明代萬歷進士、太常寺卿朱國盛及其祖朱鏜、其父朱泗所建,祖孫三代都官至二品,故曰“三世二品坊”,以彰顯朱家顯赫地位。牌樓建造用了兩年時間,壯觀精美,人物、飾器、車馬花鳥栩栩如生,有“江南第一牌樓” 之稱,1975年被拆。2006年里人倪國強捐資恢復重建。 “崇修堂”是清末民初的建筑,面積近七百平米,現(xiàn)辟為“浦東院士風采館”,未知何故閉門謝客。 鎮(zhèn)上還有“新場鎮(zhèn)歷史文化陳列館”、“南山寺”等處供游人參觀。 <p class="ql-block"> 小巷老屋藏古韻,石橋碧水訴流年。</p><p class="ql-block"> 古村未必去江浙,就近暢游趣無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