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古城,這座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為“中國最美小城”的千年古鎮(zhèn),就像一幅水墨丹青在晨霧中徐徐展開,讓游人們感受到少數(shù)民族風(fēng)情與明清建筑完美融合的獨(dú)特魅力。<br><br> 虹橋,鳳凰古城的地標(biāo),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腳下斑駁的石階,每一級(jí)都沉淀著600多年的歷史。最初因采用朱紅色砂石建造,宛如彩虹臥江而得名"臥虹橋",清代改稱現(xiàn)名。 登上二樓觀景臺(tái),是絕佳的打卡攝影角度。萬名塔的秀美身影,跳巖上穿梭的游人,層層疊疊的吊腳樓倒映在沱江中。 沱江跳巖,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是鳳凰古城的重要?dú)v史遺跡和標(biāo)志性景點(diǎn)之一,更是體驗(yàn)當(dāng)?shù)仫L(fēng)情的絕佳地點(diǎn)。 東門城樓,始建于明嘉靖年間,高11米、厚4米是鳳凰保存最完好的城門,大家觸摸這些斑駁的城墻,就能感受到明代軍事建筑的厚重。 沈從文故居,這棟典型的湘西四合院孕育了《邊城》的靈感。書房里陳列的手稿上還能辨認(rèn)出“翠翠”的原型--當(dāng)?shù)毓媚飶堈缀偷挠白印? 萬名塔,這座七層六角的白塔是清代文峰塔的復(fù)建版。塔身的彩繪,每一層都講述著不同的湘西傳說。塔影入江時(shí),會(huì)形成毛筆蘸墨的意象,寓意“文運(yùn)昌盛”。 華燈初上,塔身的燈光與江中倒影形成完美的對(duì)稱構(gòu)圖,是攝影愛好者必拍的“鳳凰雙塔”奇觀。 熊希齡故居,講述著民國總理的湘西往事?!靶芟}g故居” 匾額,為全國政協(xié)原副主席毛致用所書。 田君健故居,從晚清到民國,這里走出了田興恕、田應(yīng)詔、田君健祖孫三代名將。 晚上的鳳凰,把沱江變成另外一副模樣,如果說早上它就像水粉畫,那晚上一定是濃墨重彩的油畫。<br> 我覺得還是雨天的鳳凰最有感覺,于是就千里跋涉地來到了這里。清澈見底的河流、屹立于山腳的白塔、古樸典雅的吊腳樓和平靜河面上的幾葉扁舟。就像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等一城煙雨,渡一世情緣”所描繪的。這一次來鳳凰古城,終于見到了煙雨中的鳳凰。我們帶走的不只是照片,還有對(duì)邊城故事的那份美好想象。<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