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哈爾濱出發(fā),一路向東,奔向雞西的興凱湖,500多公里的路程,大約行駛五到六個小時。窗外的風景從城市的喧囂漸漸過渡到田野的遼闊,山巒起伏,湖水若隱若現(xiàn),像是在向我招手。途經(jīng)佳木斯、牡丹江,仿佛穿行在一幅徐徐展開的東北山水畫卷中。心中早已按捺不住對興凱湖的期待,仿佛那一片水域藏著無數(shù)未說出口的故事,等待著我去傾聽。</p> <p class="ql-block">終于抵達興凱湖,第一眼看到那座巨大的魚形石雕,雕刻上赫然寫著幾個大字,陽光灑在石雕表面,泛著溫潤的光澤。幾位游客在附近拍照、駐足欣賞,我也忍不住舉起相機,記錄下這充滿象征意味的瞬間。興凱湖的水,仿佛帶著某種靈性,它不僅是黑龍江的明珠,更是這片土地上生命與歷史的見證者。</p> <p class="ql-block">沿著湖邊漫步,一條綠色的棧橋緩緩延伸至湖心,橋頭那座紅頂亭子在陽光下格外醒目。湖面平靜如鏡,偶爾有幾只水鳥掠過,泛起一圈圈漣漪。棧橋上三三兩兩的游人緩步前行,我也加入其中,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時間的脈絡上,感受著這片水域的呼吸與心跳。</p> <p class="ql-block">在湖邊的一處石碑前駐足,上面詳細記錄了興凱湖的形成歷史與地理信息。原來,這片湖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地質(zhì)變遷與人類活動交織的產(chǎn)物。站在碑前,仿佛能聽見湖水低語,講述著千百年來它所見證的變遷與故事。</p> <p class="ql-block">午后陽光正暖,我來到湖邊的沙灘上。彩色的充氣浮圈整齊地擺放在岸邊,像是一群等待出航的小船。一位身著黑衣的旅人沿著海岸線緩緩前行,身影被陽光拉得很長。遠處,幾個孩子在水中嬉戲,歡笑聲隨著海風輕輕飄蕩。我脫下鞋子,赤腳踩在柔軟的沙子上,感受著湖水的清涼與大地的溫度,這一刻,仿佛時間都慢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在一處池塘邊,我停下腳步。池塘中布滿了蓮葉,水面平靜如鏡,遠處是一片彩色的圍欄,樹木隨風輕輕搖曳。我坐在池邊,看著蓮葉在水中輕輕浮動,心中一片澄澈,仿佛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旅程,我來到了烏蘇里江的起點。江水緩緩流淌,岸邊的巖石上刻著醒目的紅色文字,仿佛在訴說著這條江河的厚重歷史。這里是中俄邊境,也是東北邊疆的重要地標。站在江邊,望著對岸的綠色植被,心中升起一種對自然與歷史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沿著烏蘇里江前行,我看到一艘白色的游船靜靜??吭诎哆?,河對岸也有船只緩緩駛過。岸邊的綠色植被在陰沉的天空下顯得格外深邃,仿佛這片土地從未被時間遺忘。我站在石欄桿旁,聽著江水拍打堤岸的聲音,心中涌起一種難以言說的寧靜。</p> <p class="ql-block">在一處河岸邊,我看到石質(zhì)的防洪堤上設有釣魚的設施,幾位釣魚人靜靜地坐在那里,等待魚兒上鉤。遠處的小船在水面上輕輕漂浮,白云在天空中緩緩移動,整個環(huán)境顯得寧靜而廣闊。我坐在一旁,看著他們熟練地拋竿、收線,仿佛也融入了這片自然的節(jié)奏中。</p> <p class="ql-block">東方第一廟位于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鎮(zhèn)正南虎頭山下的烏蘇里江畔,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已有三百年歷史。這座廟宇為木質(zhì)結構,黑瓦乘檐,飛角翹起,兼具漢族傳統(tǒng)建筑風格與雕刻工藝。主殿供奉著關羽塑像,兩側繪有三國故事壁畫,香火繚繞,古意盎然。我走進廟中,仿佛時間在這里也慢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在旅途中,我還參觀了一座“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終結地紀念碑”。碑上的雕塑人物手持武器,姿態(tài)英勇,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周圍綠樹環(huán)繞,人們在碑前拍照、交談,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莊重的氛圍。站在碑前,我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聲,感受到和平的珍貴。</p> <p class="ql-block">珍寶島,滿語“古斯庫瓦郎”,意為“軍隊營盤”,是一處位于黑龍江支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方一側的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該島因1969年3月發(fā)生的中蘇邊界事件而馳名中外。如今,這里已是一處寧靜的旅游勝地,歷史的痕跡與自然的風光交織,令人感慨萬千。</p> <p class="ql-block">在珍寶島的一處木棧道旁,我看到一塊刻有“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珍寶島戰(zhàn)跡地”的石碑,靜靜矗立在湖邊。陽光透過樹葉灑在石碑上,映出斑駁的光影。我沿著棧道緩緩前行,耳邊是湖水輕拍岸邊的聲音,仿佛也在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qū)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交匯的三江平原一帶。他們以漁獵為生,擅長制作魚皮服飾和木雕工藝。在饒河縣,我看到一塊醒目的標語牌:“看赫哲到饒河”,仿佛在向我講述這個民族的獨特文化與生活智慧。</p> <p class="ql-block">“烏蘇里船歌文化記憶館”坐落在一片綠意盎然的環(huán)境中,現(xiàn)代建筑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走進館內(nèi),仿佛能聽見那首熟悉的旋律在耳邊回響,講述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與江水共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黑瞎子島,又稱撫遠三角洲,位于黑龍江省中俄邊界佳木斯市撫遠市境內(nèi)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交匯處,是中國最早迎接太陽的地方。島上風光秀美,濕地廣袤,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我站在東極寶塔下,俯瞰這片遼闊的土地,心中滿是對自然與歷史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東極寶塔采用八角形塔身,漢唐風格,塔高九層,八十一米,塔基座為方形,兩層疊起。寶塔前的太極廣場占地廣闊,象征著黑瞎子島回歸的171平方公里國土。廣場上的石柱排列有序,每根都雕刻著龍紋,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輝煌與榮耀。</p> <p class="ql-block">在一片開闊的廣場上,幾根雕刻著龍紋的石柱靜靜矗立,遠處還排列著更多石柱,形成一個圓形的陣列。天空陰沉,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莊重的氣息。我站在廣場中央,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脈動,那些曾經(jīng)發(fā)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正通過這些石柱,向我娓娓道來。</p> <p class="ql-block">在一處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前,我停下腳步。茅草屋頂、木質(zhì)結構,前方便是游客服務中心。幾位旅人正駐足咨詢,我也不禁駐足,感受這片土地的原始與自然。</p> <p class="ql-block">同三公路起點,路始于此,江匯于此,海通于此。</p> <p class="ql-block">荒友們集體照</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在此交匯,形成著名的自然奇觀。黑龍江水呈墨綠色,松花江因含泥沙呈黃色,兩江匯合后水色分明,東流數(shù)十里不混,被譽為“混同江”。此處也是中俄邊境的重要帶點,兼具生態(tài)與文化旅游價值。</p> <p class="ql-block">同江,拉哈蘇蘇海關舊址。</p> <p class="ql-block">大清郵政。</p> <p class="ql-block">拉哈蘇蘇海關舊址是中國黑龍江省同江市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1905年,是東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百年海關舊址,現(xiàn)為拉哈蘇蘇海關舊址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海關舊址博物館,也有120年歷史。拉哈蘇蘇舊址建于1905年,是清政府根據(jù)《辛丑條約》以關稅為抵押在黑龍江設立的三亇海關之一,最初由沙俄當局建造,后由英國人管理,主要負責檢查船只,驗收貨物和征收關稅。</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日,來到佳木斯富錦濕地公園</p> <p class="ql-block">生態(tài)景觀:濕地規(guī)模:占地3.3萬畝,擁有植物290種,動物270余種,鳥類177種,包括珍稀物種如白枕鶴(窩錦市鳥,全國每三只就有一只曾在此棲息)和丹頂鶴。</p><p class="ql-block">特色設施,觀景平臺,觀鳥塔,水上木棧道,形成集觀光,休閑,自然敎育于一體的生態(tài)旅游區(qū)。</p><p class="ql-block">鳥類天堂:候鳥棲息:每年春季單日候烏數(shù)量超3萬只,劃定16處水禽繁殖區(qū),采用“人退鳥進”管理模式。</p><p class="ql-block">歡賞體驗:夏季可沒舟溫地近距離觀察水禽,或漫步觀景臺感愛“萬鳥齊飛”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五營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黑龍江省伊春市豐林縣,距城區(qū)約19公里,是中國紅松的集中保護區(qū)。</p><p class="ql-block">五營國家森林公園,于1993年被國家林業(yè)部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占地141.41平方公里。主要有松鄉(xiāng)橋,觀濤塔,森林小火車,綠野仙居,黑瞎嶺,虎嘯山,觀松大道,森林浴場,響水溪,園中園豐湖,觀光小火車等景區(q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