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羅黃云,字大田,為尚嵇清水羅氏青山支系的入遵三世祖。其一生跨越康、雍、乾三朝,祖父羅以忠為明朝天啟壬戌年進士,曾任北直永平知府,甲申之變后追隨南明永歷朝廷,輾轉兩廣黔滇。南明覆滅,羅以忠攜家隱居遵義龍坪壩;父親羅兆甡則是遵義清初詩壇“一羅三李”中的“一羅”,以文學家、詩詞家之名著稱。羅黃云自幼受祖父和父親影響,以及所處特殊時代,遭遇諸多經(jīng)歷,又因個人成長特質(zhì),于是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獨特的印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將圍繞相關志書、碑記、族譜等資料,對其生卒年及子女情況展開詳細考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黃云公畫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羅黃云生卒年限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關羅黃云的出生及歿世時間,雖無明晰記載,但諸多歷史文獻提供了關鍵線索。據(jù)《遵義府志》記載,康熙五十六年丁酉歲(1717年),羅黃云高中鄉(xiāng)試。值得一提的是,該年遵義府一州四縣鄉(xiāng)試者僅有羅黃云與仁懷楊廷琚二人,足見其才學出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吉安府志》《吉水縣志》均表明,羅黃云于雍正四年丙午歲(1726年)至雍正九年辛亥歲(1731年)出任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知縣;雍正十年壬子歲(1732年)至雍正十一年癸丑歲(1733年),他再次任職吉水知縣。又據(jù)《峽江縣志》載,雍正十一年至雍正十二年甲寅歲(1734年),羅黃云轉任江西峽江縣知縣,后因故罷歸鄉(xiāng)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據(jù)《遵義府志》載,乾隆五年庚申歲(1740年),羅黃云出資修建遵義城南十五里上盩水橋;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歲(1763年),他與大定府儒學廩膳生劉亮共同撰寫茶山關“功垂不朽”碑文,此石碑留存至今,雖因歲月侵蝕,碑文多有風化損毀,但仍為后世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j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茍江李氏一族存有一石碑,刊豎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歲(1777年),落款“龍山年家姻弟黃云拜題”。此碑可與《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相互佐證。羅黃云在向朝廷奏章中自述:“臣黃云,四川遵義府遵義縣人,年三十七歲,康熙五十六年舉人,候選知縣”。從時間脈絡來看,自1717年中舉至1726年擔任吉水知縣,其間相隔九年。由此推斷,若奏章撰寫于任職吉水知縣的前一年,即雍正三年(1725年),當時三十七歲,那么羅黃云出生時間為公元1688年;若奏章撰寫時間介于1718年至1724年之間,則其出生時間為1681年至1687年。據(jù)此計算,羅黃云撰寫茶山關碑文時約七十五至八十二歲,書寫李氏碑文時更是高達八十九歲至九十六歲??紤]到古人的壽命及精力狀況,羅黃云出生于1687年或1688年的可能性較大,否則九十多歲高齡仍能書寫碑文,著實令人難以置信。而種種零星記載表明,羅黃云高壽無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羅黃云的身后事方面,據(jù)族中老人口傳,其歿后同時五架喪出門,墓葬于方家寨。如今,此地僅存五個小土堆,難以分辨哪一座才是羅黃云之墓。2018年,筆者組織族人在恢復羅兆甡墳墓時,同一時間也為羅黃云豎碑表墓。因無法確定具體墳塋,遂將一塊四棱碑立于可能性較大的墳前;又因生卒年限難以判斷,新碑的碑文僅記載其功名和任職情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忠公畫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羅黃云子女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羅黃云墓因無碑刻留存,其子女信息亦無明確記載,考證工作頗具難度。不過,通過多方資料搜集與分析,仍能勾勒出大致輪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羅懷霔碑文記載:“以忠公得授永平知府,始遷遵邑,卜宅于南里龍坪壩,生我高祖兆甡公系歲進士,生我曾祖三人,我曾祖黃云公系康熙舉人,得任江西泰和、峽江、吉水等處知縣,生我祖九人,我祖毓和,我父六人……”。羅懷霔之子羅朝鳳、羅朝陽在所立碑的碑文中明確提及“曾祖黃云公……生我祖九人,我祖毓和”。結合族譜可知,羅黃云的九個兒子分別為毓吉、毓泰、毓水、毓和、毓瓊、毓峽、毓江、毓鄉(xiāng)、毓萍。如今居住于尚嵇青山的羅氏一族,皆為羅毓和之后裔,而其余八人之后裔的情況則難以考證。從羅黃云為兒子取名使用江西地名(如泰和、吉水、峽江、萍鄉(xiāng)等),便可看出其在江西任職的經(jīng)歷對其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雍正十二年(1734年),羅黃云歸鄉(xiāng)后,投身教育事業(yè),以教書課子為業(yè)?!蹲窳x府志》卷三十二記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己卯科,遵義有四人中鄉(xiāng)試,分別為遵義劉華曜、李涵侯、李萃和仁懷任思正。劉華曜乃劉之征曾孫、劉淳孫,劉之征為康熙十一年(1672年)拔貢,官至浙江刑部員外郎;劉淳則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舉人,官直隸贊皇知縣,終禮部祠祭司主事。羅兆甡在《<絕命詞>跋》中寫道“烈婦子淳,品學邃茂,與予游,每言母輒泣下”,由此可見劉淳與羅黃云父親羅兆甡交往密切,常有共同出游經(jīng)歷。李涵侯為李先立之孫,李先立字卓庵,號筆峰,學者稱北山先生,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進士,官新安令,補文選清吏司主事,更是“郡人入部,自先立始”。李先立與羅黃云父親羅兆甡皆師從西坪掌臺寺一代高僧大儒陳啟相。李萃在乾隆二十四年中舉后,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高中進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播雅》收錄乾隆甲午科舉人李鳳翧所作《春日展劉雪穎華曜墓》,其按語稱:“雪穎,乾隆己卯舉人,與李涵侯、李萃皆羅大田弟子,又皆其婿,是科遵義中者止其僚婿三人,鄉(xiāng)里艷之。而雪穎時甫弱冠,榜后燕于友所,大醉獨宿樓上,晨視之,已死矣!”這段記載表明,劉華曜、李涵侯、李萃不僅是同榜舉人,同為羅黃云的學生,更都是羅黃云的女婿。由此可以推斷,羅黃云至少育有三個女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兆甡公畫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綜合上述考證,羅黃云出生時間大致在公元1681 - 1688年之間,其中1687年或1688年的可能性最大。其子女數(shù)量至少為十二人,包括九個兒子與至少三個女兒。以上考略,希望為進一步研究清水羅氏家族歷史及遵義地方文化,提供重要的線索與依據(j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羅光向,貴州藏拙律師事務所主任,羅以忠十二世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