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圖/文:姚東旭</p><p class="ql-block"> 美篇號:1788176</p><p class="ql-block"> 青石板路被歲月磨得發(fā)亮,像一條溫潤的玉帶,纏繞在海珠區(qū)的西北隅。南華西街的晨霧里,總飄著兩種氣息:老榕樹的清苦與騎樓間腸粉的甜香。這里的故事比海珠區(qū)的建制更悠長,當“河南”還只是珠江以南的泛指時,南華西街已在潮汐中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 推開一扇斑駁的趟櫳門,木軸轉(zhuǎn)動的聲響能驚動半條巷。墻縫里嵌著的蠔殼,是康熙年間海舶往來的見證。那時十三行的商船剛駛出黃埔,南華西的商號已亮起了走馬燈,潮汕的糖、蘇杭的綢、暹羅的米,順著珠江的水脈涌進這些青磚大屋。如今門楣上模糊的商號題字,還能辨認出當年“廣貨”遠渡重洋的底氣。</p><p class="ql-block"> 騎樓廊柱上的麻石被幾代人摩挲得光滑。民國十年的夏天,市政廳的公告貼在街口時,挑著擔子的小販正與商號賬房討價還價。后來洪德街的騎樓與這里連成一片,女兒墻的巴洛克雕花與鑊耳山墻的青磚相映,像兩個時代在轉(zhuǎn)角處握了手。</p><p class="ql-block"> 暮色漫過龍導尾的石板巷,晾在竹竿上的藍布衫隨晚風輕搖。老人們坐在趟櫳門前剝荔枝,說的還是夾雜著粵語古語的家常。他們記得糧站的木牌換成超市的霓虹,卻總在雨后的清晨,看見青石板上倒映的天光,與百年前商號窗欞里漏下的,并無二致。</p><p class="ql-block"> 南華西街的時光是慢的,慢到能讓每一片瓦、每一塊磚都浸滿故事。當海珠區(qū)的霓虹在遠處閃爍,這里的燈籠仍照著回家的路——畢竟,所有關(guān)于城南的記憶,都從這條街的第一個巷口開始。</p> 據(jù)史料記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指定廣州為中國對外通商唯一口岸,開放河南黃埔村作為外國商船的停泊港口,并代替因“淤積久,咸鹵繼至,滄海為田”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扶胥港。這給了河南地區(qū)發(fā)展契機。隨著口岸的開放,為對外貿(mào)易服務的設施與行業(yè)逐漸興建起來。南華西街地段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得以顯現(xiàn),臨江碼頭、倉庫,與一些經(jīng)營土特產(chǎn)出口的洋莊、貨棧相繼出現(xiàn)了。南華西街是海珠區(qū)最早發(fā)展起來的城市商住區(qū)。
到了民國初年,舊市政廳開始在河南地區(qū)修建馬路。南岸大街、龍溪西約、龍溪中約、福麟街、紫來街、冼涌、躍龍東街等街巷,陸續(xù)被舊市政廳筑成南華路、同福路與洪德路等馬路。1933年,隨著海珠橋建成通車,使整個河南地區(qū)的交通大大改善。一時之間,南華西街區(qū)馬路騎樓內(nèi)冒出各種小商鋪、酒樓食肆,出現(xiàn)歷史上所謂的第二個繁盛時期。 眾多富商巨賈選擇遷來入籍,更是讓南華西名噪南粵。早在乾隆年間,十三行行商首領、當時世界著名的廣州首富潘振承便選中這里修建住宅庭園。潘振承看中了南華西街一帶臨江怡人景色、民風淳厚,地價低廉,決定在此大興土木、建立基業(yè)。
當時,潘振承斥巨資在南溪以西,買下一片總體面積達20公頃的河灘地開鄉(xiāng)建祠。該地塊東至風光旖旎的漱珠涌,北接悠悠珠江水。潘家還在溪上建起漱珠、環(huán)珠和躍龍三座石橋,將這里命名為龍溪鄉(xiāng)。從此,潘氏家族入籍河南地,至今已傳十世人。潘振承本人就成為潘氏龍溪鄉(xiāng)的開鄉(xiāng)始祖,也就是今日南華西街地域的最早開基人。
在1803年,另一家十三行富商怡和行伍秉鏞兄弟在南溪東畔置地,興建“萬松園”住宅,與溪西潘家隔溪相望。至此,河南本地的富豪以及海外僑商爭相效尤,在附近先后建起陳園、梅園、張園、葉氏近園等薈萃繁華,使得南溪兩岸一時成了“富者多居之”的地方。 這里有很多值得探尋的故事,通過這些老宅,麻石路,古橋遺址,還有現(xiàn)在的市民生活,可以追尋到往日的喧嘩,與現(xiàn)在時代發(fā)展的變化。這是昨天手機拍攝的片段,這里有大量的素材可以拍攝,以后還會不斷的探尋,有手機來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