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朝每代,在統(tǒng)治者和國民心中都有一座座豐碑,銘記國家、民族英雄,鼓勵后人,使國有召,民有向,民族生生不息,文明萬世流芳。筆者游覽完北京孔廟國子監(jiān)御制碑亭后,就有此種感覺,表面看是國家和當權(quán)者意志,其實更是民族寄望,只有國家強大,尊重英雄、英烈,才能令民眾安居安業(yè),和平才是一句真話。</p> 二進院東側(cè)碑亭:共六座,分三排二列分布 一、簡介 <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廟前院和后院、國子監(jiān)總計有16座御碑亭,其中:孔廟前院有3座,后院有11座。國子監(jiān)有2座。每座御碑亭,都建在超一米高的臺基上,前后為青石筑砌的步級。磚木結(jié)構(gòu),紅墻金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坐北朝南。內(nèi)豎御碑高約5~6.7米,負碑赑屃高約1~1.4米,總高度超7米,因豎立年代不同,各碑略有差異。碑刻記錄了重要的歷史事件和皇帝的御制文。這些碑亭不僅石碑高大,雕工精致,還記載了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南征北戰(zhàn)、統(tǒng)一中國的重大史實,以及修葺國子監(jiān)孔廟、皇帝祭孔的紀事?。</p> <p class="ql-block">孔廟、國子監(jiān)衛(wèi)星地圖↓ 東為孔廟,西為國子監(jiān)</p> <p class="ql-block">碑亭在孔廟、國子監(jiān)中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廟內(nèi)御碑亭中的御碑和負碑赑屃的尺寸重量,由于具體測量數(shù)據(jù)公開有限,且不同時期的御碑大小也有差異,以下信息主要基于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大學碑》 這一著名且保存完好的御碑的普遍描述和估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碑體(康熙《大學碑》為例)</p><p class="ql-block"> 高度: 約 6.7米(包含碑額、碑身、碑座插入部分)。</p><p class="ql-block"> 寬度:約 2.1米。</p><p class="ql-block"> 厚度:約 0.8米。</p><p class="ql-block"> 材質(zhì): 漢白玉。</p><p class="ql-block"> 重量估算:這是一個巨大的整體石碑。根據(jù)其體積(約 6.7m x 2.1m x 0.8m ≈ 11.256 立方米)和漢白玉的密度(約 2.7 噸/立方米),其重量估算在 30 噸左右??紤]到碑額雕刻等不規(guī)則形狀,實際重量可能在 25~35 噸 范圍內(nè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赑屃 (馱碑獸)</p><p class="ql-block"> 長度:約 4.7米(從頭部到尾部)。</p><p class="ql-block"> 寬度:約 1.9米(最寬處,通常指軀干寬度)。</p><p class="ql-block"> 高度:約 1.4米 (從地面到背部最高點)。</p><p class="ql-block"> 材質(zhì): 同樣為漢白玉。</p><p class="ql-block"> 重量估算:赑屃是一個接近長方體的巨大石雕。粗略估算其體積(約 4.7m x 1.9m x1.4m ≈ 12.542 立方米),同樣按漢白玉密度計算,其重量估算在 34 噸左右。但赑屃形態(tài)復雜(有頭頸、四肢、龜殼),并非規(guī)則長方體,且背部有用于固定碑體的榫槽,實際有效承重體積會小于此。其重量估算通常在 20~30 噸范圍內(nèi)。它的主要作用是承載上方數(shù)十噸重的碑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這么大的碑體和馱碑獸,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條件下,從制作、運輸、豎立安裝等工序都是一項巨大工程,可見當年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何等高超。</p> 赑屃 (馱碑獸) 二、個碑介紹 <p class="ql-block">2.1、【御制新建太學之碑】</p><p class="ql-block"> 位于前院東側(cè),獨立一亭。坐北朝南。周邊集中存立進士題名碑。</p> <p class="ql-block">正面</p> <p class="ql-block">御制新建太學之碑全貌</p> <p class="ql-block">【御制新建太學之碑】碑文:</p><p class="ql-block">皇天仁愛下民,必簡命圣人,君之師之。圣人得位,則兼君之師事,如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文武是巳不得乎,位則專師之事,以立教垂范,孔子是己兼君師者……</p> <p class="ql-block">亭頂與碑頭</p> <p class="ql-block">赑屃正面</p> 碑體背面 碑亭側(cè)視 <p class="ql-block">2.2、敕修文廟碑</p> 正面 赑屃 (馱碑獸)頭部 碑體全貌 <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內(nèi)閣奉 </p><p class="ql-block"> 上諭國學崇祀</p><p class="ql-block"> 先師規(guī)制法程美修是飭我</p><p class="ql-block">列圣右文重道,瘭祀有加……</p> 亭頂部與碑頭 側(cè)面 <p class="ql-block">敕修文廟碑: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修繕孔廟的諭旨碑。</p> <p class="ql-block">2.3、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賊裔,告成太學碑</p> 正面 碑體全貌 赑屃 (馱碑獸)頭部 亭頂與碑頭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賊裔,告成太學碑:清朝道光九年(1829),平定回疆御制紀功碑。</p> 碑側(cè)面 赑屃 (馱碑獸) 2.5、??碑 正面 碑體全貌 亭頂與碑頭 碑文: 碑亭側(cè)巷道 碑側(cè)面 2.6、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 赑屃 (馱碑獸)屁股 赑屃 (馱碑獸)側(cè)面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清朝雍正三年(1725),平定青海的御制紀功碑。</p> 2.7、御制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平定大、小金川的御制紀功碑。</p> 赑屃 (馱碑獸)頭部 亭頂與碑頭 仰視碑側(cè) 碑側(cè) 碑亭林立 2.8、御制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 正面 碑體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漠西準噶爾部的御制紀功碑。</p> 側(cè)面 2.9、御制至圣先師孔子贊碑 正面 <p class="ql-block">御制至圣先師孔子贊碑:</p><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為頌揚孔子功德,康熙帝作《御制至圣先師孔子贊碑,稱“孔子為萬古一人也”。</p> 正面 碑體 亭頂與碑頭 赑屃 (馱碑獸) 碑側(cè)雕刻龍紋 2.10、御制重修文廟碑記 <p class="ql-block">御制重修文廟碑記:</p><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769),重修孔廟的紀事碑。</p> 碑全貌 碑體 2.11、御制…紀事碑 <p class="ql-block">御制…紀事碑:</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四年(1739)改大成殿、大成門為黃…的紀事碑。</p> 正面 碑體 亭頂部與碑頭 古柏與碑亭 碑亭與東廂房 2.12、御制仲丁詣祭文廟詩 正面 <p class="ql-block">御制仲丁詣祭文廟詩:</p><p class="ql-block">清朝雍正六年(1728)二月,皇帝親臨孔廟祭孔的贊頌孔子碑。清代祭孔,一般為每年農(nóng)歷春二月和秋八月,即所謂“上丁祭孔”。</p> 赑屃 (馱碑獸) <p class="ql-block">碑文:仲丁詣祭,文廟敬成。</p><p class="ql-block">扶植總常百代,陳天將夫子……</p> 2.13、??碑 碑亭之間走道 2.14、??碑 赑屃 (馱碑獸)頭部 2.15、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p><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平定朔漠的御制紀功碑。</p> 全碑景 碑文: 2.16、??碑 碑體正面 碑亭側(cè)視 <p class="ql-block"> 看完孔廟碑亭,筆者祈望我們現(xiàn)代新中國,也應該有新時代的豐碑園,紀錄國家重大事項,如:</p><p class="ql-block">1、抗美援朝紀念碑</p><p class="ql-block">2、中印邊界保衛(wèi)戰(zhàn)碑</p><p class="ql-block">3、珍寶島保衛(wèi)戰(zhàn)碑</p><p class="ql-block">4、南疆(中越)邊界保衛(wèi)戰(zhàn)碑</p><p class="ql-block">5、西沙海戰(zhàn)碑等等</p> 西側(cè)碑亭 <p class="ql-block">因部分介紹牌字體色已退,無法辨認,不能一一詳述。見諒!</p> <p class="ql-block">謝謝瀏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圖片、視頻2025年6月28日拍攝;</p><p class="ql-block">2、圖片拍攝、文字撰寫/綜合整理:趙汝明。</p><p class="ql-block">3、原創(chuàng)圖文,未經(jīng)允許,不可轉(zhuǎn)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