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德經(jīng)》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rèn)識自己。有本事的人不炫耀,有涵養(yǎng)的人不高調(diào);有素質(zhì)的人不計較,有修為的人不暴躁。認(rèn)清自己,擺正自己,腳踏實地,戒驕戒躁,人生才能行穩(wěn)致遠(yuǎn)。</p> <p class="ql-block">擺正自己的位置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有屬于自己的位置。只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把握人生前進(jìn)的方向。如果位置錯了,方向偏了,就像一艘遠(yuǎn)航的船,不僅無法到達(dá)目的地,還會有沉沒的危險</p> <p class="ql-block">齊國丞相晏子,以賢明著稱,他德高望重,地位尊崇,但為人卻十分低調(diào)。然而,晏子的車夫卻不然,他坐在車上的大傘蓋下,揮鞭趕著高頭大馬,神氣活現(xiàn),十分得意。有一天,車夫的妻子看到了他趕車的樣子,十分不滿,要跟他離婚,車夫不解,詢問原因。妻子說:晏子貴為宰相,做人卻十分謙遜。而你不過是個車夫,卻趾高氣揚(yáng),像你這樣能有什么出息呢?車夫聽后,幡然醒悟,從此也變得謙虛謹(jǐn)慎起來。晏子看到他的改變,問明情況,對車夫勇于改過的態(tài)度非常滿意,便推薦車夫做了大夫。</p> <p class="ql-block">《中庸》上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懂得在位置做什么事,不做非分之想,不做超過限度的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清楚路該怎么走,才能用一顆平靜的心,踏實干好工作、做對事情,詮釋自己的價值。人這一生,總會處于不同的位置,認(rèn)清自己的位置,才能認(rèn)識到言有所界、行有所止。</p> <p class="ql-block">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論語》中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智慧明達(dá)的人,寄情山水,也被山水滋養(yǎng);心胸寬廣的人,心有日月,也被日月治愈。辛棄疾《賀新郎》: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生活是一面鏡子,心態(tài)積極的人,樂觀的看待萬事萬物,因而事物也會報之以美好。</p> <p class="ql-block">清代詩人袁枚,年少成名,才華橫溢,十二歲就中秀才,二十三歲時中進(jìn)士,妥妥的學(xué)霸。中了進(jìn)士后,袁枚被安排到翰林院,但因為不會寫滿文,被下放到南京做縣令。但這種看人臉色,阿諛奉承,碰到大官還要溜須拍馬,迎來跪往的生活,袁枚實在過不慣。他在《謁長吏畢歸而作詩》中寫道:書銜筆慣字難小,學(xué)跪膝忙時有聲。晚脫皂衣歸邸舍,玉堂回首不勝情。于是在三十二歲那年,他辭官歸隱,在金陵城西北的小倉山北麓,買下一座園子,這就是后來的江南名園,美食福地——隨園。當(dāng)?shù)弥?dāng)年一起的同窗,如今官運(yùn)亨通時,他也不眼紅,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生活。誠如袁枚在《戲詠箸》中所寫: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袁枚建園林,收弟子,做美食……有人說他放蕩不羈,他也不多解釋,一笑了之。良好的心態(tài),讓袁枚活得有聲有色,有趣有味,一直到80多歲依然精神矍鑠,還能徒步登山。</p> <p class="ql-block">人的身體和狀態(tài),是受心靈支配的,心態(tài)好,自然充滿活力,吃嘛嘛香,身體倍棒。能長期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好運(yùn)自然會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站在岔路口,心態(tài)的擺放決定事情的走向。良好的心態(tài),逆境不懈,順境不飄,難事不燥,樂事不傲,才能抵達(dá)想去的遠(yuǎn)方,一切皆有可能。</p> <p class="ql-block">擺正自己的人品《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地承載萬物,都離不開一個字——德,厚德才能載物。德者,得也,就是我們得之于天的品性,簡單的說就是人品。我們所有的金錢財富、權(quán)勢地位、名望聲譽(yù)、生活享受等等,都要靠人品去承載。清代朱柏廬在其《治家格言》說: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一個人的道德品行不好,不可以位置很高,否則害人害己。能力,決定一個人能走多快;人品,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yuǎn)。</p> <p class="ql-block">秦國宰相李斯,年輕時在老家上蔡當(dāng)過看管倉庫的小吏。有一次他看到廁所中的老鼠,受驚奔跑,吃不到好東西,而同樣是老鼠,倉庫中的老鼠就飽食終日,不受驚嚇。他不由發(fā)出感慨:人生如鼠,不在倉,就在廁。于是他辭掉倉管小吏之職,選擇西游入秦,協(xié)助秦始皇開展變法,掃滅六國,坐上宰相之位。李斯的前半生,可謂勵志,但李斯的人品太差,不足以承載這一切。因為妒忌,他設(shè)計殺了自己師兄韓非子;因為自私,他參與沙丘政變,與趙高合作,篡改秦始皇遺詔,殺扶蘇和蒙恬,立公子胡亥為秦二世。等外敵全部被鏟除,趙高立即把李斯全家處死,夷三族!《史記·李斯列傳》中寫道:斯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臨刑對二兒子說:我想和你牽著黃狗,到上蔡東門外,去追逐野兔,這樣的日子,恐怕永遠(yuǎn)不會有了!李斯的話讓人無限感慨,但結(jié)局早已注定。</p> <p class="ql-block">《論語》中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一個人只要人品不好,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資質(zhì),也不足以讓人敬佩。人品,有時候就像一個方向標(biāo),只有方向?qū)α耍愕呐湍芰Σ拍苠\上添花;若一開始方向就錯了,即使能力再出眾,也終究是一場災(zāi)難。人品是人立于世間的根本,是做人的底線,亦是一生的通行證。</p> <p class="ql-block">《菜根譚》中說: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有本然。一個人最大的清醒,就是認(rèn)識自己,知道自己是誰,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懂得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世界,最終做一個怎樣的人。唯有認(rèn)清自己,擺正自己,才能不斷精進(jìn),成就最好的自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