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評話約形成于明末清初,<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光年間開始成熟,光緒年間進入興盛期。</span>新中國成立后得到發(fā)展,80年代再次繁榮,90年代后市場縮小,目前出現(xiàn)“曲藝危機”。</p><p class="ql-block"> 福州評話是以福州方音講述并有徒歌體唱調(diào)穿插吟唱的獨特說書形式。</p><p class="ql-block"> 表演形式多以一人為主。表演技法講究說、吟、做花。“說”是主要手段,有多種說白之分;“吟”是基本唱腔,用于抒情等,有不同調(diào)門;“做”即表演,包括身段、手勢等,首重眼神;“花”指噱頭,分“夾骨花”和“插花”。</p><p class="ql-block"> 王秋怡表演福州評話《絆尾叔》,其標題“絆尾叔”是福州方言,普通話意思就是“愛管閑事的大叔”。該故事講的是一對夫妻吵架大打出手,“絆尾叔”勸架過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視頻:福州評話《絆尾叔》選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表演者:王秋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秋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福州評話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同時也是國家一級演員。</p><p class="ql-block"> 王秋怡1963年8月生,福州市閩侯縣人。她16歲時師從福州評話“三杰”之一陳春生,學習陳派評話藝術,1980年開始登臺表演,期間接受父親王東坡亦即陳派開門弟子的指導,進一步完善評話表演技藝,1983年進入閩侯縣曲藝團,成為評話專業(yè)演員。除了能完整、準確地傳承表演《恩怨姻緣》《情天義海》等陳派代表性書目外,她還編排演出了《考驗》《戚繼光斬子》等新書目。在繼承“陳派”“淚嗓”的基礎上,她推陳出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新唱法“牽絲嗓”。</p><p class="ql-block"> 王秋怡曾多次榮獲全國、省、市級曲藝比賽一等獎,還獲得過第三屆福建省曲藝節(jié)大賽演員金獎等多項榮譽。她致力于福州評話陳派藝術的傳承、研究與傳播,在演出同時授徒傳藝,培養(yǎng)出魏江麗、林峰華、鄭文桃等評話新秀,為福州評話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br></p> 美篇編輯:肖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