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上學(xué)時沒讀過這本書,今天讀到它,算是補(bǔ)上了重要的一課。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早已進(jìn)教材進(jìn)課本了,幾億中國學(xué)生都對它很熟悉。如果有孩子問我關(guān)于這本書的問題,我答不上來,那本老師該多沒有面子??!所以就買了來讀。下面只談幾點不同,把我的感受做一個簡單的概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身份不同。我說的是作者斯諾,他是一個外國人,以外國人的身份考察中國紅色政權(quán),也就是說,陌生人寫陌生的事,這是第一個不同。因為以前很少有這種情況,除了馬可波羅寫了一個馬可波羅游記,其他類似的人物和故事屈指可數(shù),甚至五根手指都用不完。外國人看中國這件事,本身就挺有趣。我們自己看自己,中國人看中國人,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常到什么程度呢?常到審美疲勞,常到審丑疲勞懶得說的程度。突然來一個外國人,夸夸其談,頭頭是道,一下就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吊足了我們胃口。我印象就是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文化不同。斯諾是西方人,背靠西方文化背景,持有其不同于東方人的思想觀念以及標(biāo)準(zhǔn)和方法。比如說在參軍打仗這件事上,西方人與東方人顯然有很大的差別。無論是思想動機(jī),還是行為方式,乃至效果上都是如此。在我們看來是理所當(dāng)然的理由,斯諾可能驚訝得張大了嘴理,覺得不可思議。反之亦然。就是這樣,有落差,有比較,有感嘆,這書就鮮活起來,非常好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③興趣不同。這一點也可以說是興奮點或者關(guān)注點不同吧。作者在人物采訪中,比較關(guān)心個人的經(jīng)歷,甚至可以說是要挖挖個人隱私的。他們在研究革命或歷史問題時,似乎認(rèn)為個人的因素起決定作用。因此,從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去找“因”似乎順理成章。而中國的情況與西方的情況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除了少數(shù)統(tǒng)治者,我們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不是個人,而是家和國。如此一來,在作者的心里就形成了一股張力,這種張力通過作者的筆,彌漫在了書里。如果你留心,雖然沒有明說,但字里行間足以體會出這層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總之,我達(dá)到了目的,填補(bǔ)了一處閱讀空白。我知道,同一本書,不同的人一定會讀出不同的感受,同一個人不同的心境下,也會讀出不同的東西。在此我就不多說了,還是沉浸到書里去細(xì)細(xì)品味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