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些年,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使得我們的公益設施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可能。在公園建設方面,群眾看到了這樣一個可喜變化:過去幾十年一個新增的公園都沒有,而今,一年建了好幾個公園。公園數(shù)量上的躍升,對于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休閑娛樂需求當然是好事。但也要看到,從供給鏈說,公園數(shù)量的大幅增加,勢必升高消費端的眼界和心理預期,少特色、不出彩或者缺少人文關懷的的公園,很可能就會流失游客。這就迫使公園必須去作適應性的轉型。當然,這是從市場機制能夠發(fā)生作用的前提下來說的。如果,公園未被市場機制所涵蓋,由國家全額撥款養(yǎng)起來,轉型的事情是不會出現(xiàn)的。遺憾的是,現(xiàn)在的情況正是如此。我們看到的公園現(xiàn)狀依然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比如說,現(xiàn)在的公園,基本上不允許車輛進入。不管園子占地有多大,游客行走有多不方便,游客的電動車是絕不可以進入的。從管理方面看這也許是必須的。設想一下,若是允許游客自帶交通工具進園,確實會帶來園內很多秩序問題。但公園畢竟是為人,為游客而存在的,如果公園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管理為本,那么,你禁止電動車進入的同時,應該跟進相應的園內公共通行設施,而不是一禁了之,好像沒你的事。如果公園覺得游客方便不方便,游客來不來都不是我必須考慮的,那么,這種公園至少是對民眾很不友好的。如果,所有的公園確實都是這樣想的,形成了行業(yè)性的共識和通則,游客沒得選擇,自然也只能忍受。但這樣的公園,就只能算是低水平的公園,這種低水平的公園,最好不要動不動就掛什么示范園,評幾A什么的,因為你連以人為本辦公園都沒有做到。不只是園區(qū)交通這一項,現(xiàn)在公園里的禁項也特別多,如果每一項都真的落實,我相信為數(shù)眾多的公園真的會變成“臉難看、門難進”的衙門了。至于如此嗎?醒醒吧!我的公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