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Day 9:張掖 </b><b style="font-size:18px;">→ </b><b>嘉峪關(7月21日)</b></p><p class="ql-block">今天離開張掖市,前往萬里長城在西部的起始點嘉峪關;驅車駛出張掖市,我們先去距離張掖市區(qū)約60公里的平山湖大峽谷溜達了一圈,又一次觀賞了張掖的丹霞地貌,就算是向這座充滿了絢麗色彩的城市告別吧。</p><p class="ql-block"><b> - 張掖平山湖大峽谷</b></p><p class="ql-block">路上也就用了一個小時,直接到達景區(qū)門口的停車場,然后購票入園,乘坐景區(qū)大巴前往 1 號觀景臺。 1 號觀景臺是徒步游覽的起始點,游客由此開始徒步游覽 2、3、4 號觀景臺,游覽結束后可從 4 號觀景臺乘大巴返回到景區(qū)門口。</p> <p class="ql-block">平山湖大峽谷是張掖三大丹霞景區(qū)之一(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峽谷、冰溝丹霞),為國家 4 A級旅游景區(qū),占地面積有一千多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也在1500以上。這里峽谷幽深、峰林奇特,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大自然用其鬼斧神工的創(chuàng)造力將這里的山體雕刻成了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美麗畫卷……</p> <p class="ql-block">平山湖大峽谷的地質(zhì)構造,屬于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層地貌,經(jīng)歷了億萬年的自然變化,包括地殼抬升、風蝕、水蝕和化學溶蝕等,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五彩斑斕的山體景觀。</p><p class="ql-block">沿著木棧道緩緩前行,我們觀賞了九龍匯海、古城堡、神龜問壽、將軍石、情侶峰等標志性的景觀;大峽谷內(nèi)的景觀令人贊嘆不已,<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幽深的峽谷,陡峭的崖壁,奇特的石林,即是時光鐫刻的印記,也是通往遠古世界的神秘通道,讓人在驚奇之中,產(chǎn)生一種亦夢亦幻的感覺……</span></p> <p class="ql-block">到達 3 號觀景臺后,這里的景色更是驚艷,同時也是進入峽谷深處的入口,沿著長長的陡峭的臺階,可以下到大峽谷的谷底;然后順著谷底走到一線天,再走靈芝谷,最后通過旋轉樓梯到達 4 號觀景臺。</p><p class="ql-block">我們從 3 號觀景臺下到了谷底,只往前走了一小段,就又原路返回到 3 號觀景臺;因為后面的谷底之路充滿了驚險:一是爬一線天時將遇到垂直云梯挑戰(zhàn)( <span style="font-size:18px;">53米高的90° 鐵梯 ),二是從靈芝谷返回到 4 號觀景臺時,還需要攀爬 388 層旋轉樓梯;得嘞,就我們這體力,還是老老實實地在上邊走棧道吧……</span></p> <p class="ql-block">游覽完平山湖大峽谷后,繼續(xù)向嘉峪關進發(fā),主要走連霍高速,中途路過酒泉市。古代時,張掖稱為甘州,酒泉稱為肅州,這就是 “ 甘肅 ” 的由來,這里面似乎沒有蘭州啥事兒,可甘肅的省會卻是蘭州。</p><p class="ql-block">張掖到嘉峪關距離有300多公里,我們走了約3個多小時;下午四點多進入嘉峪關市區(qū),路過一個工業(yè)園區(qū),一棟樓房頂上高懸著“中核集團”標示牌,這是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原為核工業(yè)部四〇四廠,為我國1964年、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做出了無可替代的歷史性貢獻);在千里之外看到兄弟單位,心里不由地有一種親切感……</p><p class="ql-block">時間尚早,入住酒店之前,先到著名的嘉峪關關城游覽一番。</p> <p class="ql-block"><b>- 嘉峪關關城</b></p><p class="ql-block">所謂關城,是指古代在交通要道或險要地勢設立的軍事防御據(jù)點,通常由內(nèi)城、外城、城墻、敵臺、壕溝等構成,是軍事防御的重要關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嘉峪關關城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建在距離嘉峪關市約五公里外的山谷之中,由內(nèi)城、外城、甕城、羅城、城壕和城墻組成,其城關東翼的城墻宛如一條游龍橫穿茫茫沙漠與萬里長城銜接,</span>與萬里長城最東端的山海關遙相呼應,<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span></p> <p class="ql-block">東閘門是嘉峪關關城景區(qū)的主入口,城門上建有三間式城樓,門楣懸掛著 “天下雄關” 的匾額;穿過這道城門樓,左側是名為九眼泉的湖泊濕地,右側就是嘉峪關關城的東翁城。</p><p class="ql-block">九眼泉,取泉眼眾多之意,是一處天然泉水;據(jù)說在嘉峪關未建之前,九眼泉就已經(jīng)聚水成湖,民間素有 “先有九眼泉,后有嘉峪關” 之說;而嘉峪關之所以在600多年的歷史歲月中西風烈烈,鐵馬金戈,抵御外敵而屹立不倒,這與所依賴的九眼泉這個豐厚的自然物資資源有密切的關系。</p> <p class="ql-block">嘉峪關關城的朝向為東西走向,整個關城建造呈四邊形,城墻高度有十余米。沿著關城東西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五門三樓(<span style="font-size:18px;">朝宗門、光化門、</span>柔遠門?、會極門及嘉峪關門;<span style="font-size:18px;">光化樓、柔遠樓和嘉峪關樓</span>);這五門三樓與高大的城墻銜接,又圍成四城(東甕城、內(nèi)城、西甕城、羅城);另外,在寬大的城墻上還建有八座角樓、敵樓和箭樓;整個關城的占地面積有三萬三千多平方米,外圍周長有七百多米;從遠處望去,孤城萬仞,雄壯非凡,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雄關。</p> <p class="ql-block">嘉峪關關城不僅是明代西北邊防的軍事防線,還是古代 “絲綢之路” 的重要交通要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產(chǎn)之一,還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以及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大漠戈壁,雪嶺鐵關,她見證了中國歷史數(shù)百年的榮耀與滄桑,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與繁榮。</p> <p class="ql-block">一道關,映著浩瀚的歲月;一座城,圍著古老的文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的嘉峪關,早已褪去了千里烽火的硝煙,勃發(fā)出華夏太平盛世的異彩;西風漫漫,駝鈴聲聲,站在嘉峪關城門之外,輕拂著那厚重的城墻,你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脈搏,依稀中仿佛能看到當年狼煙四起、戰(zhàn)馬嘶鳴、將士們金戈鐵馬奮勇殺敵的場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嘉峪關,它不僅僅是一座關隘,更是一座豐碑,一座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豐碑。</span></p> <p class="ql-block"><b>? Day 9:嘉峪關 → 瓜州(7月22日)</b></p><p class="ql-block">瓜州,東鄰玉門,西接敦煌,因當?shù)厥a(chǎn)品質(zhì)優(yōu)良的蜜瓜而得名,其地名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到了清康熙末年,清廷為平定蒙古叛亂而將此地更名為 “安西”(意為安定西域),此后一直沿用至2006年。當?shù)卣疄榱颂嵘赜蛭幕J同和知名度,打造 “瓜州” 品牌,故將 “安西” 又更名回瓜州。</p><p class="ql-block">瓜洲縣歸屬于酒泉市管轄,我們的目標是要去敦煌,而瓜州是必經(jīng)之地,因此我們在瓜州留宿一晚,順便參觀游覽了瓜州的幾個特色景點。</p> <p class="ql-block"><b>- 橋灣古城遺址</b></p><p class="ql-block">橋灣古城遺址是一座清代軍事遺址,位于瓜州縣城東北 80 公里處 G215國道旁邊,始建于清雍正年間(1732年),主要用于屯田、儲備糧草及軍事防御,曾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清同治年間(1862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甘肅等地也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回民起義,橋灣古城失守,城池被毀,居民逃散,而城址也逐漸被廢棄。</p><p class="ql-block">?橋灣古城遺址上除了一座城門樓(估計是后期修復建造)外,沒有留存什么建筑,茫茫戈壁灘上只有一些城墻的殘壁及房屋廟宇建筑的遺跡;城外就是疏勒河故道,一些紅柳、白楊以及頑強的駱駝草,在疏勒河清淺的水影里輕輕搖曳著,仿佛在訴說古城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橋灣也叫夢城,這里面確實有故事,源于康熙夜夢橋灣城的傳說:相傳康熙夜夢到西北巡游,在荒寂無人的戈壁灘中出現(xiàn)一片綠洲,但見清水彎環(huán)向西流去,河邊兩棵大樹上掛著金光耀眼的皇冠玉帶??滴鯄粜阎蟠笙策^望,深感夢中之境必是龍游圣地,即命大臣按夢中情景繪圖查訪;大臣巡查至瓜州橋灣時,見疏勒河碧水西流,河邊兩棵胡楊樹上懸掛著草腰、草帽,與康熙夢中情景吻合,立即回京上奏康熙皇帝。</p> <p class="ql-block">康熙聽后龍顏大悅,隨即頒旨撥發(fā)銀兩,委派程金山父子在橋灣督修一座方圓九里九的城池以做西巡行宮。<span style="font-size:18px;">程金山父子奉旨來到橋灣,見此地荒涼偏遠,心想皇帝絕無可能來此巡游,便心生貪念見財忘法,大肆貪污建城銀兩,只修了一座方圓三里三的小城敷衍了事,然后回京城復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幾年后,一位欽差大臣巡視西北,順路來到橋灣城時,眼前的景象令他震驚不已:一座耗費巨資修建的城池竟然是如此簡陋,皇帝九里九的西巡行宮竟然變成了一座三里三的小城?震驚之余深入調(diào)查,并將真相上報朝廷;康熙聽后大怒,立即降旨將程金山父子斬首示眾,并剝其皮,取其頭,制成人皮鼓和人頭碗,懸于城內(nèi)永寧寺日夜敲擊以警后人。</span></p> <p class="ql-block">康熙夜夢橋灣城傳說的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但人皮鼓和人頭碗這兩件文物卻真實地存放在橋灣古城遺址的陳列館中,該陳列館已成為西部地區(qū)反腐倡廉干部教育基地,國家及省部級領導等多人到此參觀,并對 <span style="font-size:18px;">“ 康熙懲治貪官警示后人 ” 的陳列內(nèi)容給予了高度贊許和肯定。但從目前的現(xiàn)狀來看,中國反腐之路異常艱難,任重而道遠,這不由的引起人們的深刻反思。</span></p> <p class="ql-block">在橋灣古城遺址中,有一座飛馬戰(zhàn)車的雕塑,西風烈烈,戰(zhàn)馬嘶鳴,描述了當年橋灣城做為清代重要軍事?lián)c的重大作用;是的,西風忽報邊關緊,十萬兵勇過橋灣,為平定西北統(tǒng)一祖國,無數(shù)士兵在疆場上廝殺;康熙大帝在橋灣古城的史話,可以記載在史書之中;可那些守衛(wèi)要塞戰(zhàn)死在疆場的士兵們呢,又有多少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正如唐代晚期詩人曹松所寫: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p> <p class="ql-block">正午時分,太陽當頭,直射在毫無遮攔的戈壁沙漠之上;盡管有微風吹動疏勒河旁的沙棘紅柳,卻依然能感受到四周的沉寂與荒涼;身處在廢棄的橋灣古城中,仿佛能聽見歷史的低語,讓人感嘆歲月的無情和生命的短暫。</p><p class="ql-block">讀史以明鑒,知古以鑒今;昔日輝煌的古城和神奇的史話,已化作了歷史的塵埃;留下的只是人們對人性的思考與感悟……</p> <p class="ql-block"><b>- 安西極旱荒漠國家自然保護區(qū)</b></p><p class="ql-block">安西極旱荒漠國家自然保護區(qū),<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甘肅省瓜州縣境內(nèi),面積有8000多平方公里(相當于半個北京),</span>是中國<span style="font-size:18px;">唯一的以保護極旱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q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顧名思義,極旱荒漠就是極度干旱的沙漠;而瓜洲地區(qū)的地理位置,正是處于這種</span>極端干旱的氣候環(huán)境?之中,其干旱指數(shù)高達50倍(蒸發(fā)量與降雨量之比)。因此,該地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對荒漠化的防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安西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qū)于1987年經(jīng)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并于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治理和建設,保護區(qū)內(nèi)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jīng)有了顯著的改善;在保護區(qū)內(nèi),不僅有廣闊的戈壁荒漠草場,也有水草豐美的草甸草場,更有遼闊的水庫濕地,成為了動物和鳥類的重要的棲息之地;一些多年不見了的動物種群(如蒙古野驢、北山羊等)又重新出現(xiàn)在了安西自然保護區(qū)里。</p> <p class="ql-block">在安西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有一座雙塔水庫。我們沿著省道S239前行,直接到達了水庫邊上;爬上水庫邊上的一個小山包,明亮的水面瞬間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p><p class="ql-block">只看水庫本身,并沒有什么特別驚艷的地方;普普通通的,和其他的水庫沒什么兩樣;讓人驚喜和興奮的,是它的地理位置:在茫茫戈壁中,周圍是光禿禿的荒嶺和沙漠,突然看到一片清水,那就像在荒原上發(fā)現(xiàn)了一顆璀璨的寶石……</p> <p class="ql-block">雙塔水庫做為安西自然保護區(qū)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tài)價值;既是瓜洲農(nóng)業(yè)灌溉的穩(wěn)定水源,也是治理戈壁荒漠恢復植被及調(diào)解氣候環(huán)境的重要保證;其水庫周邊的濕地環(huán)境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對候鳥的遷徙和棲息起到了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我們所來到的雙塔水庫的位置,其部分山石深入到水中,有點兒水上雅丹的意境;雖然不是那么很壯觀,但獨特的山石造型在一波清水的映襯之下,也為這片荒涼的戈壁增添了不少色彩。</p> <p class="ql-block">我們沿著公路繼續(xù)向前,由S239 轉入Y421鄉(xiāng)道,路況非常好,幾乎沒什么車;道路兩側是廣闊的治理后的戈壁荒漠草場,一叢叢紅色的喬木在綠色的灌木叢中顯得格外妖艷,這種植物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百度一搜,學名檉柳(西北一帶常<span style="font-size:18px;">稱其為紅柳),一年開花三次,花期較長,是一種在西北地區(qū)常見的植物;這種植物</span>抗旱耐寒、抗鹽堿抗風沙,對<span style="font-size:18px;">土壤和氣候的要求不高,是防風固沙的好樹種。</span>同時,它的顏值也非常高,尤其在開花時節(jié),<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墩墩、一簇簇,如熊熊燃燒的火焰般綻放,在茫茫大漠之中詮釋著生命壯麗的風采……</span></p><p class="ql-block">檉柳,沙漠之花,安西荒漠自然保護區(qū)的綠色守護者。</p> <p class="ql-block"><b>- 瓜洲戈壁雕塑藝術長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瓜洲戈壁雕塑藝術長廊,位于瓜州縣城東南方向的戈壁灘上,距離縣城約20多公里;從瓜洲縣城出發(fā)的話,走 S313,轉 X270,也就半個多小時即可到達。</span></p><p class="ql-block">所謂戈壁雕塑藝術長廊,就是在瓜洲 X270 公路兩側的戈壁灘上,零零散散地分布著幾座雕塑作品,分別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地之子》、《無界》、《漢武雄風》等,從而</span>構成了西北戈壁荒漠上的大型藝術景觀;這些雕塑作品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鮮明對比之下,給人一種孤獨而悲壯的感覺。</span></p> <p class="ql-block">瓜洲雕塑藝術長廊,來源于 “荒野藝術計劃”,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董書兵教授發(fā)起,通過在西北荒漠中創(chuàng)作大型的雕塑作品,以展現(xiàn)當代中國藝術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p><p class="ql-block">荒野藝術計劃的實施,最受益的是瓜洲;不僅提升了本地的文化自信和歸屬感,更顯著的是提高了當?shù)氐穆糜挝?,為地方?jīng)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據(jù)悉,瓜洲戈壁藝術長廊已成為河西走廊最火的網(wǎng)紅打卡地,來西北旅游的游客,基本上都要到此地游覽打卡。</p> <p class="ql-block">瓜洲戈壁藝術長廊沿線各雕塑之間距離拉的比較長,從頭到尾估計有十幾公里;我們驅車只在漢武雄風、無界及大地之子這三座雕塑前停留游覽了片刻,這也是游客們常去的三座,每座雕塑都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去前兩座雕塑觀賞的游客還不算多,可以清晰地看到雕塑全貌;《漢武雄風》展現(xiàn)了帝王的威嚴和中央集權,象征著國家統(tǒng)一和國家主權?;《無界》則展現(xiàn)了絲綢之路文明的延續(xù)性與藝術文化的無界性,以虛實相生的線條結構,在戈壁中呈現(xiàn)出海市蜃樓般的視覺效果,隱喻現(xiàn)代文明超越了千年時空。</p> <p class="ql-block">而來到大地之子雕塑前,那簡直是人潮如涌,人頭攢動,密密麻麻的人群把這個叫做大地之子的娃娃圍在中間,那肅穆、驚異、激動、亢奮的表情似乎在問:這是誰家的娃娃啊,為什么趴在這茫茫戈壁之中……</p><p class="ql-block">其實,每一位游客心里都有答案:<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個娃娃就是我們自己,而大地,就是我們的祖國母親;華夏上下五千年,我們生長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母親就是我們的依偎和寄托;擁抱母親,建設及守護好我們的家園,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span></p><p class="ql-block">匍匐在戈壁灘上的大地之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像依偎在母親身旁安然入睡一樣;是的,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yè),我們也能安然入睡……</span></p> <p class="ql-block">? <b>Day 11:瓜洲 → 敦煌(7月23日)</b></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計劃,是從瓜洲去敦煌;瓜洲到敦煌的距離并不遠,相距也就百十公里,因此時間上很富裕;這天的計劃安排是上午去瓜洲的榆林石窟,下午到敦煌后去參觀敦煌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b>- 榆林石窟</b></p><p class="ql-block">榆林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排在中國十大石窟第六位,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并在其后的各個朝代都有所發(fā)展;現(xiàn)存洞窟43個,窟內(nèi)有壁畫、佛像等,展現(xiàn)了豐富的佛教藝術和歷史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洞窟形式、表現(xiàn)內(nèi)容和藝術風格來看,與敦煌莫高窟非常相似,</span>因此榆林石窟也被稱為莫高窟的 “ 姊妹窟 " ,并且都歸甘肅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管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榆林石窟在瓜洲城南約70公里的峽谷中,榆林河緩緩地從峽谷中流過,石窟就開鑿在兩岸的峭壁上;從縣城出發(fā)走</span>S314省道,再轉X272縣道,也就一個多小時即可到達。</p> <p class="ql-block">榆林石窟普通門票40元/人 ,可參觀五個窟(每天開放的洞窟不同,隨機安排);另外還可加錢購買特窟票,一個特窟需加100到250元不等,名曰洞窟特別保護費,實際上就是變相斂財;沒什么道理可講,金錢凌駕于一切,社會上各行各業(yè)都這么搞,就連醫(yī)院看病不都有什么特需號嗎?這是國家允許的。</p><p class="ql-block">五個窟一晃而過,每個窟也就聽講解員介紹幾分鐘;從外面看石窟沒什么特別之處,就像黃土高坡上的一排排窯洞,可進入石窟后,卻是別有洞天,內(nèi)藏乾坤;洞內(nèi)陳列著各種彩塑的佛像及道像,石壁及洞頂繪制著精美的壁畫,這可是一千多年前的文物啊,其精湛的制作技藝及獨特的繪畫技法確實令人驚嘆。</p> <p class="ql-block">在榆林石窟的參觀過程中,第一次聽到了榆林窟供養(yǎng)人這個詞,細聽講解及觀看壁畫,搞明白了榆林窟供養(yǎng)人是怎么回事兒了。榆林窟供養(yǎng)人?是指在石窟建造修繕過程中提供資助的人,這些人不僅是石窟的資助者,而且在當?shù)鼐哂幸欢ǖ纳鐣匚?,代表了當時的宗教信仰;同時,這些供養(yǎng)人的畫像也被繪入洞窟的壁畫中。榆林窟最大的供養(yǎng)人是唐末五代時期的曹氏家族,榆林石窟的建造有一多半是曹氏家族出錢供養(yǎng)的。</p><p class="ql-block">曹氏家族的興起,來自五代時期的曹議金,曾任唐朝節(jié)度使,執(zhí)掌瓜州、沙州(敦煌)等地的軍政權;后長子曹元德繼位,三子曹元忠再繼位,曹氏政權世襲統(tǒng)治達120 余年。</p> <p class="ql-block">此時的唐朝佛教極為盛行,曹氏家族亦是虔誠的佛教徒;為此出資在瓜洲榆林窟及沙洲莫高窟開鑿了50多個洞窟;在這些洞窟之中,除了大量的佛教塑像及壁畫之外,還出現(xiàn)了關于曹氏家族人物的壁畫,比較典型的是16窟及19窟,里面有曹氏家族曹議金及其夫人回鶻公主、長子曹元德、三子曹元忠及妻子涼國夫人翟氏以及他們的后輩子女等等,形成了 “ 家譜式 ” 的壁畫。這樣就在以石窟壁畫形式傳承佛教文化的同時,也將曹氏家族自己的歷史呈現(xiàn)在了世人的面前。不管怎么說,這也是功德無量的事,因此榆林石窟16窟及 19窟也被后人稱為功德窟。這些石窟壁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展示了千年前的社會風貌、宗教信仰以及藝術風格。</p> <p class="ql-block">山河猶在,過眼千年;我們站在榆林河畔,感受著歲月的變遷,品味著歷史的沉淀;<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窟與河流靜默守望,仿佛訴說著流逝的光陰,同時也發(fā)出靈魂之問:這世間,何為永恒?天地無語,只有</span>佛曰:剎那便是永恒……</p><p class="ql-block">是的,大千世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轉化與變化,</span>任何一個時間點都不能重復,發(fā)生了的就永遠過去;只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將感知鎖定在瞬息流逝的此刻,全然活在當下,那么這當下的瞬間就具有了永恒的意義??。因為我們的人生是由一個又一個的瞬間而構成的,很多東西,一旦錯過了就永遠錯過。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的每一個瞬間,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span>將每一個剎那都視為完整而永恒的存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恒的并不是我們的生命,永恒的是我們?nèi)松械拿恳粋€瞬間。</span></p><p class="ql-block">好好地活在當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追求心靈的平靜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珍惜我們?nèi)松械拿恳粋€瞬間;愿歲月靜好,你我安然……</span></p> <p class="ql-block"><b>- 敦煌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下午四點左右,我們驅車進入敦煌;敦煌是個縣級市,歸酒泉市管轄,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是甘肅、青海、新疆三省的交界點,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絲綢之路的核心樞紐,對促進歐亞大陸經(jīng)濟、宗教、藝術交流等具有不可替代的戰(zhàn)略價值。??我們到敦煌的第一站,就是參觀敦煌博物館。已經(jīng)提前在敦煌博物館公眾號上進行了預約,現(xiàn)場刷身份證入館即可,免費參觀。</p><p class="ql-block">敦煌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是一個展示敦煌歷史文化和絲綢之路文明的綜合性博物館,主要展品為敦煌主要歷史時期的文物以及莫高窟內(nèi)的珍貴文物。</p> <p class="ql-block">進入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華戎交會的都市》主題墻,館內(nèi)共設有六個展廳,陳列著兩漢、魏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共1100多件文物展品?。在這些展品中,有石、陶、瓷、木、銅、鐵等各種器具,還有經(jīng)文、書畫、漢簡、絲綢、珠玉、花磚、拓片、古幣等等,真可以說是琳瑯滿目,讓人看著是眼花繚亂;我們也只能是走馬觀花般的游覽一下。</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館里,有幾件必看的藏品,據(jù)說是敦煌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一是魏晉時期的畫像磚,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古代藝術的一種獨特形式,興盛于兩漢,延續(xù)至宋元,而魏晉時期的畫像磚更是古樸典雅獨樹一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些畫像磚以陶土制磚,</span>表面施以彩繪,畫面內(nèi)容包括人物、動物、花卉、神話故事等,生動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現(xiàn)了古人的衣食住行、農(nóng)耕勞作、狩獵出行、歌舞宴飲等日常生活場景,成為了研究魏晉時期河西地區(qū)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人文習俗及藝術文化的重要史料。</span></p> <p class="ql-block">畫像磚也是磚,是磚就屬于建筑材料;在古代,畫像磚是一種藝術性極強的裝飾性材料,多用于墓室墻壁的裝飾,在墓壁上形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敘事性或象征意義的壁畫;</span>有時也會用在宮廷或樓閣的建筑中,以提高建筑的藝術性。</p><p class="ql-block">畫像磚有長磚也有方磚,尺寸統(tǒng)一便于施工;長磚長 <span style="font-size:18px;">31厘米,寬15.8厘米,厚6.5厘米;方磚邊長37厘米,厚5厘米;與我們現(xiàn)代建筑材料中常用的砌墻紅磚及鋪地方磚大小差不多;時過千年,古人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span>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還有多方面的智慧和經(jīng)驗。</p><p class="ql-block">一磚一畫,一畫一景;做為敦煌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魏晉畫像磚確實值得一觀。</p> <p class="ql-block">另一個鎮(zhèn)館之寶是北涼石塔,存放于博物館的第二展廳,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佛塔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展柜里有兩尊石塔,一尊已經(jīng)殘缺失去了塔頂,另一尊保存相對完好,高度有三十幾厘米,直徑十幾厘米;石塔上雕有拱形佛龕,<span style="font-size:18px;">龕內(nèi)雕鑿有 8 尊佛像;小巧玲瓏,工藝精湛,體現(xiàn)了北涼時期的佛教文化和藝術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北涼石塔出土于河西走廊一帶的寺廟遺址上,應該是塔寺內(nèi)的供奉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獨特的形制、圖像與銘文,反映了佛教文化與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敦煌博物館專注展示的是敦煌歷史上的文化,而做為敦煌最典型的文化遺產(chǎn),莫高窟藝術必在展示之中;在博物館的第三展廳,有一件莫高窟的展品令人震撼,那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莫高窟第45窟復制窟。這個復制窟以 1:1 的比例,精確復制了莫高窟第 45 窟的原貌;特別是窟內(nèi)的七尊塑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被公認為是莫高窟現(xiàn)存最精美的唐代彩塑代表;雖然是復制品,但還是讓游客們感到意外和驚喜。因為</span>45窟屬于莫高窟特窟?,即使到了莫高窟也不一定能看到(有許多限制因素),如今在博物館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此近距離地呈現(xiàn)在游客面前,確實是有些喜出望外了。</span>洞內(nèi)釋迦牟尼佛像莊嚴,<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尊塑像都造型生動、神態(tài)傳神,</span>仿佛引領我們穿越時空,親歷那段輝煌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b>? Day 12: 鳴沙山月牙泉 + 莫高窟(7月24日)</b></p><p class="ql-block">昨晚住在距離鳴沙山很近的一個山莊里,就為今天游玩鳴沙山月牙泉方便;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就奔景區(qū),走鳴山南路,進景區(qū)中門,六點多就到了景區(qū)游客中心。</p><p class="ql-block"><b>- 鳴沙山·月牙泉(上午)</b></p><p class="ql-block">鳴沙山月牙泉景區(qū),以沙泉共處的沙漠奇觀聞名于天下?,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顧名思義:景區(qū)的核心景觀就是一沙一泉;<span style="font-size:18px;">據(jù)《敦煌縣志》里記載,鳴沙山和月牙泉在清代道光年間被列為敦煌八大景觀之一,鳴沙山為 “沙嶺晴鳴”,月牙泉為 “月泉曉澈”;</span>沙聚成山,泉似彎月,兩者共同構成了一幅絕美的沙漠畫卷……</p> <p class="ql-block">檢票進入景區(qū),沿著敦月路向南前行,來到鳴月廣場,穿過一道仿唐宋古建筑風格的牌坊,鳴沙山即刻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金色的沙山連綿起伏幾十公里,在陽光的照射下,沙峰如刀刃,沙脊似游龍,明暗相間,層次分明?,宛如一幅流動的畫卷,如夢如幻,令人著迷。</span></p><p class="ql-block">在人們的印象中,茫茫沙漠帶給人們的只有荒涼與寂寞,而鳴沙山,這座會唱歌的沙山,卻給人帶來了愉悅和歡樂;沙隨風舞,風帶沙歌,<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沉浸在沙海之中,細軟的沙子如同一抹金色的絲綢,雙手捧起,任沙粒在指尖流淌,同時也任思緒沿著沙脊那金色的曲線一路飛揚……</span></p> <p class="ql-block">鳴沙山是一個成熟的旅游景點,其最大的亮點就是騎乘駱駝漫游沙海;在鳴月廣場外側就是駱駝騎乘點,排隊等候騎乘駱駝的游客絡繹不絕;據(jù)悉:鳴沙山每天騎乘駱駝的人數(shù)有一萬多人,而駱駝的數(shù)量只有兩千多頭,而且景區(qū)對駱駝實行輪崗制(避免駱駝過度疲勞);因此,在鳴沙山騎乘駱駝暢游沙海得排好長好長的隊呢。</p><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千頭駱駝組成的沙漠駝隊綿延近兩公里,駝鈴聲聲,氣勢磅礴,宛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商隊,迎著朝陽,穿越沙海,構成了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span></p> <p class="ql-block">駝鈴載著絲路傳說,沙丘刻滿歲月年輪;<span style="font-size:18px;">鳴沙山約形成于三千年以前,古稱沙角山、神沙山,因其獨特的沙鳴聲響而得名;據(jù)科學考證,鳴沙山發(fā)聲的原因在于其沙粒</span>以石英砂為主,在特定的濕度、風速和坡度等條件下,沙粒摩擦產(chǎn)生聲波共振效應,從而形成風帶沙歌、沙動聲鳴的神奇景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微風吹過,沙粒輕吟;此時此刻,讓我們與鳴沙山來一場不解之緣的浪漫之約,讓繁華舊夢在一抹黃沙中悄然綻放;沙隨風舞,風動沙鳴,美好的瞬間將永留在記憶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沿著鳴沙山山腳繼續(xù)向南前行,前方出現(xiàn)了兩株柳樹引人注目;據(jù)悉,這兩株相互依偎同根而生的旱柳栽種于1971年,被人們稱為夫妻柳,象征著堅韌和愛情;盡管在1997年的一次大風中被折斷,但在景區(qū)工作人員的悉心修復照料下,起死回生并再次枝繁葉茂,成為了景區(qū)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今50多年過去了,夫妻柳作為鳴沙山月牙泉的守望者,共同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個春夏秋冬,見證了時間的流逝與變遷。來到景區(qū)的游客們或<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此駐足拍照,或在樹蔭下納涼歇息,感受著這份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向西拐個彎兒,就是令人向往的月牙泉了。大自然在造就鳴沙山的同時,亦同步雕琢出月牙泉這一杰作;在這里,奇妙的鳴沙現(xiàn)象與清澈的泉水相互輝映,二者共同編織出一道令人心馳神往的沙漠奇觀。</p><p class="ql-block">月牙泉坐落于鳴沙山的懷抱之中,古稱沙井、藥泉,清代時因其形似初月而定名月牙泉;茫茫沙漠之中,月牙泉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清澈的泉水與周圍的沙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歷經(jīng)風吹沙打卻從未被淹沒,這一奇特現(xiàn)象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沙不掩泉,沙水共生,這是鳴沙山與月牙泉的獨特魅力所在,源自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由于環(huán)繞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間低,自東吹進環(huán)山洼地的風會向上方走,風力作用下的沙子總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即使有沙子滑落到山腳之下,也會憑借風力的作用重新回歸山頂,因而沙子不會刮到泉里,沙山也總是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狀,這才形成了沙泉共存的奇景。</p> <p class="ql-block">滄海桑田,風云變幻,歲月流逝,可月牙泉卻千年不涸,風姿不變;其原因就在于有豐富的地下水一直在滋養(yǎng)著她,而她附近的沙柳等綠色植被也枝繁葉茂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然而,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在某些政治因素的影響下,人類的某些行為嚴重地背離了自然科學規(guī)律,未經(jīng)科學考察,在月牙泉周邊地區(qū)開荒造田、打井灌溉、截斷河流等,造成月牙泉附近的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到了80年代中期,月牙泉已經(jīng)岌岌可危,最危險時水深不足一米,月牙泉有可能就此消失。</p> <p class="ql-block">直到此時,當?shù)卣鸥械绞玛P重大,難道這延續(xù)千年的神奇景觀就這樣斷送在他們手中?經(jīng)過科學考察及多方論證,拯救月牙泉行動就此拉開序幕:<span style="font-size:18px;">首當其沖的就是關井壓田,縮減使用地下水資源;第二步是修建地下水補水工程,在距離月牙泉約五公里的一處對月牙泉補水最為敏感的區(qū)域,</span>建設一個大型滲水場,里面包含十多個滲水池,水源則由政府每年從黨河調(diào)入4000萬立方米;經(jīng)實驗驗證,只需3~5天時間,滲水場內(nèi)的水就能滲透至月牙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項補水工程耗時耗財,累計投入資金達二十多億,但頗見成效;</span>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月牙泉的水深已經(jīng)達到了五米。這就意味著月牙泉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它的奇美風姿得以重現(xiàn)人間,月牙泉終于起死回生。</p> <p class="ql-block">沙間水畔的高地上,有一處仿古建筑群,漢唐風格;這里原來是有過亭臺樓閣及廟宇的,陸陸續(xù)續(xù)建于各個朝代,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游訪抒情的地方,其中不乏著名書法家和社會名流留下的匾額與楹聯(lián),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及文革時期人為破壞,這些古建筑消失殆盡;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些建筑是在九十年代重新仿建的建筑群,其中月泉閣?是這些仿古建筑群中的代表及標桿,來月牙泉的游客遠遠地就能看到它。</p> <p class="ql-block">歲月無情流逝,失去的不會再來;月牙泉高地上曾經(jīng)的古建筑群已經(jīng)失去,那是歷史上的一次政治浩劫引發(fā)的災難;但愿以后國家和人民都不要失去理智,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yè),這才是根本。</p><p class="ql-block">如今,鳴沙山下月牙泉邊,仍是白楊玉立垂柳飄絲,南岸高地上的建筑群雖然是重修仿建,但其雕梁畫棟飛檐高翹的古樸雄姿,在碧綠如玉的月牙泉的映襯之下,在水畔沙間留下了如詩如畫的倩影,并<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其古樸優(yōu)美和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吸引著游客們。</span></p> <p class="ql-block"><b>- 莫高窟(下午)</b></p><p class="ql-block">在中國的石窟藝術里,最有名的當屬于敦煌的莫高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莫高窟以其精美的壁畫和雕像聞名于世,被譽為 “東方藝術明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莫高窟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span>開鑿于前秦時期,此后歷經(jīng)十六國、南北朝、隋、唐等十多個朝代的修繕擴建,前后延續(xù)了一千多年,最終形成現(xiàn)存的規(guī)模:莫高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洞窟約四百多個,彩塑兩千多尊,壁畫約四萬多平方米;莫高窟在石窟建筑、佛像雕塑及壁畫繪制上,都享有極高的歷史地位,</span>因此,來敦煌,必游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門票實行實名制分時預約參觀,在這次自駕西北旅行之前一個月,我們就在莫高窟官方網(wǎng)站上預訂好了門票(A票:238 元/位,包括參觀八個普窟,觀看一場數(shù)字電影,免費雙程擺渡車)。我們約的是下午一點場,午飯后直接驅車來到莫高窟數(shù)字展示中心停車場,然后刷身份證驗票進入展示中心觀影廳,觀看超高清球幕電影《夢幻佛宮》。</p> <p class="ql-block">這部電影片長只有20分鐘,介紹了莫高窟七個經(jīng)典洞窟的壁畫和塑像;時間雖短,可帶給游客的視覺震撼卻令人回味無窮。那 180 度魚眼鏡頭拍攝的畫面、那立體環(huán)繞的聲音、那洞窟中璀璨絢麗的藝術再現(xiàn),無一不打動觀影的游客;如此沉浸式近距離的觀賞莫高窟塑像和壁畫,切身感受著千年佛宮的神秘和夢幻,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熒幕上出現(xiàn)的每一個石窟,就是一道穿越千年的大門,剎那間把人們帶回到了大唐盛世,仿佛絲綢之路的盛景依然停留在石窟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看完數(shù)字電影后,在展示中心乘坐擺渡大巴前往莫高窟的石窟窟區(qū),參觀八個實體洞窟。下車后在窟區(qū)入口處排隊等候,每25~30人一批,由講解員點人數(shù)發(fā)耳機,全程帶領進窟參觀;每批人所參觀的洞窟是隨機安排的,由講解員掌控,洞窟門隨開隨關。</p> <p class="ql-block">我們跟隨著講解員逐一參觀洞窟,每個窟講解5、6分鐘的樣子,一個窟前前后后也就10分鐘;我們這批游客參觀的是16、46、332、334、335等洞窟,洞窟內(nèi)的面積不是很大,一批人基本上站滿了,只有16洞窟比較大,側邊有一個甬道通往17號洞窟(藏經(jīng)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些洞窟基本上開鑿于唐朝時期,</span>洞窟的正面一般是個大佛壇,中央位置端坐著佛祖,兩旁站立者多是弟子、菩薩、天王等;洞窟的四壁及洞頂基本上是彩繪的壁畫,十分精美,保存的也很完整;洞窟內(nèi)是不允許照相的,可看到有人偷偷拍照,就經(jīng)不起誘惑,借著講解員打出的手電光偷偷用手機拍了幾張;事后慚愧,汗顏……</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個窟是96號窟,不講解,自己排隊觀看,講解員收回耳機后就顛兒了;由于所有游客都要參觀這個窟,所以排隊的人很多。第96號窟是莫高窟的標志性洞窟,以36米高的彌勒佛像和九層樓閣建筑而聞名,始建于公元695年,歷代多次修繕擴建,為全國最大的室內(nèi)泥塑佛像。</p><p class="ql-block">96號窟在唐代具有很高的政治、宗教及藝術價值。?這與武則天執(zhí)政有很大的關系。洞窟內(nèi)的那尊高達36米的彌勒佛造像的造型為女性形象,該形象被認為是武則天的象征,<span style="font-size:18px;">與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鞏固政權有關。</span></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不僅是藝術的殿堂,更是歷史的見證。在這里,每一尊雕像都有一段故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幅壁畫都是一段傳奇;歲月侵蝕了石壁,卻掩不住文明的厚重,古人在敦煌的沙塵中,留下了永恒的虔誠與智慧,而后人站在千年石窟前,仿佛叩響了歷史的大門……</span></p><p class="ql-block">莫高窟,不僅僅是一個旅游勝地,更是一個讓人心靈得到洗禮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像的莊嚴神圣,壁畫的絢麗多彩,讓人感到心靈震撼的同時,更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文化的深遠、以及人類對美的追求與向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眼望千年,一夢入敦煌……</span></p> <p class="ql-block"><b>- 夜幕下的月牙泉(黃昏時刻)</b></p><p class="ql-block">下午參觀完敦煌莫高窟后,驅車回到所住宿的山莊休息;黃昏時刻,我們再一次來到鳴沙山月牙泉景區(qū),就是想登高看看黃昏時分的月牙泉。</p><p class="ql-block">進入景區(qū)后,感覺游客比白天還要多,爬鳴沙山的人排起了長隊;原來是在每周的一、三、五晚上景區(qū)都要組織萬人星空演唱會活動,演唱舞臺設置在鳴沙山腳下的小泉灣廣場,鳴沙山山坡就是天然的觀眾席;今天恰好是周三,讓我們給趕上了。</p> <p class="ql-block">我們沿著鳴沙山鋪設的索梯艱難地向上攀登,到達半山腰后,找了一個相對平緩的地方做為我們的坐席;這時已經(jīng)快九點了,太陽馬上就要落山了,西邊的天空一片火紅,看那晚霞燭天,金暉映水,月牙泉的整體風貌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令我們心動不已,思緒隨著晚霞一起飛到那遙遠的西出陽關的古老歲月……</p> <p class="ql-block">夜幕輕籠,燈光齊現(xiàn),當晚九時,一場別開生面的萬人星空音樂晚會拉開了序幕,<span style="font-size:18px;">瞬間點燃了全場游客的熱情</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璀璨的星空與絢麗的舞臺燈光交相輝映,近萬名觀眾齊聚月牙泉畔,在浩瀚沙漠中共同感受音樂與大漠的完美融合;從鳴沙山向下看去:輪廓分明的月牙泉、廣闊的大漠、天邊美麗的晚霞及五彩繽紛的燈光,共同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令人感到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敦煌之韻,鳴沙輕吟,月牙泉畔,時光靜好;潛心聆聽那陣陣晚風中傳來的悅耳歌聲,在心底珍藏起一個永遠也不會抹去的敦煌之夜……</p><p class="ql-block">敦煌之行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洗禮,讓人在自然奇觀與人文瑰寶的交織中,重新感知藝術的永恒、歷史的厚重及生命的共鳴。?從敦煌博物館的歷史珍藏,到莫高窟的絢麗壁畫,從鳴沙山的風動沙鳴,到月牙泉的鏡花水月,無不使人感到多維度的震撼,喚醒著每個來敦煌的游客對中華文明傳承的信念及對大自然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續(x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6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