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0px;">81、心愿</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個老母親她一共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特別能干孝順,一個兒子有些窩囊無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兩個女兒常常塞錢給老母親讓她買好吃的,可老母親又特別疼小孫子,于是常常把女兒給的錢又去塞給了兒子,讓他給小孫子買吃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鄰居氣不過就去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大女兒,大女兒說她給媽媽錢就是為了讓媽媽高興,她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如果媽媽把錢省給兒子和孫子能夠換來她的開心和尊嚴的話,那這個錢就算花得值得。老母親聽了大女兒的話特別高興,她說看著孫子吃比自己吃香多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過了一個月,二女兒回來了,她知道了這個秘密后非常生氣,于是她天天守在家里教訓開導老母親,規(guī)定她給自己買吃的買喝的,而且非要看著她吃下去不可,老母親氣得什么都吃不下,最后抑郁而死。</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啟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的一生中什么最重要?當一個人做一件好事的時候,旁人考慮的可能是他這樣做值不值得,這種付出有沒有回報?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一個人擁有他想擁有的是最開心的,在人生的所有事情中人的心愿是最重要的。</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0px;">82、誤會 </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難產而死,遺下一孩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只狗,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喂奶給孩子喝,撫養(yǎng)孩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它照顧孩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到了別的鄉(xiāng)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他把房門打開一看,到處是血,抬頭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fā)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fā)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于是抱起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有一只已死的狼,口里還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這真是天下最令人驚奇的誤會。</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啟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誤會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感情極為沖動的情況之下所發(fā)生。誤會一開始,即一直只想到對方的千錯萬錯。因此,會使誤會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對別人有所決定與判斷之前,要理智、思考,首先想想這是否一個“誤會”。</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0px;">83、寬大</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一個來自越戰(zhàn)歸來的士兵的故事。他從舊金山打電話給他的父母,告訴他們:”爸媽,我回來了,可是我有個不情之請。我想帶一個朋友同我一起回家?!薄碑斎缓冒?!”他們回答:“我們會很高興的?!?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過兒子又繼續(xù)說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訴你們,他在越戰(zhàn)里受了重傷,少了一條胳臂和一只腳,他現在走投無路,我想請他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兒子,我很遺撼,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幫他找個安身之處。”父親又接著說:“兒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么。像他這樣殘障的人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負擔。我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不能就讓他這樣破壞了。我建議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會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就在此時兒子掛上了電話,他的父母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幾天后,這對父母接到了來自舊金山警局的電話,告訴他們親愛的兒子已經墜樓身亡了。警方相信這只是單純的自殺案件。于是他們傷心欲絕地飛往舊金山,并在警方帶領之下到停尸間去辨認兒子的遺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的確是他們的兒子沒錯,但驚訝的是兒子居然只有一條胳臂和一條腿。</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啟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多數人要去喜愛面貌姣好或談吐風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歡那些造成我們不便和不快的人卻太難了。我們總是寧愿和那些不如我們健康、美麗或聰明的人保持距離。放下你的殘酷吧,請無怨無悔地愛,無怨無悔地去接納。 每個人的心里都藏著一種神奇的東西稱為“友情”,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發(fā)生何時發(fā)生,但你卻知道它總會帶給我們特殊的禮物。</span></h1> <h1><b>84、陶行知的四塊糖果</b></h1><h1><br></h1><h1>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里了。</h1><h1>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那位同學,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尊重我?!?lt;/h1><h1>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lt;/h1><h1>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碧障壬谑怯痔统鲆活w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fā)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lt;/h1><h1><br></h1><h1> 啟示:</h1><h1> 關愛、尊重、寬容、鼓勵引導的力量是巨大的?! ?lt;/h1> <h1><b>85、黑木炭白襯衫</b></h1><h1><br></h1><h1> 8歲的帕科放學以后氣沖沖地回到家里,進門以后使勁地跺腳。他的父親正在院子里干活,看到帕科生氣的樣子,就把他叫了過來,想和他聊聊。</h1><h1> 帕科不情愿的走到父親身邊,氣呼呼地說:“爸爸,我現在非常生氣。華金以后甭想再得意了。”</h1><h1> 帕科的父親一面干活,一面靜靜地聽兒子訴說。帕科說:“華金讓我在朋友面前丟臉,我現在特別希望他遇上幾件倒霉的事情?!?lt;/h1><h1> 他父親走到墻角,找到一袋木炭,對帕科說:“兒子,你把前面掛在繩子上的那件白襯衫當作華金,把這個塑料袋里的木炭當作你想象中的倒霉事情。你用木炭去砸白襯衫,每砸中一塊,就象征著華金遇到一件倒霉的事情。我們看看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后,會是什么樣子。”</h1><h1> 帕科覺得這個游戲很好玩,他拿起木炭就往襯衫上砸去??墒且r衫掛在比較遠的繩子上,他把木炭扔完了,也沒有幾塊扔到襯衫上。</h1><h1> 父親問帕科:“你現在覺得怎么樣?”</h1><h1> 他說:“累死我了,但我很開心,因為我扔中了好幾塊木炭,白襯衫上有好幾個黑印子了。”</h1><h1> 父親看到兒子沒有明白他的用意,于是便讓帕科去照照鏡子。帕科在一面大鏡子里看到自己滿身都是黑炭,從臉上只能看到牙齒是白的。</h1><h1> 父親這時說道:“你看,白襯衫并沒有變得特別臟,而你自己卻成了一個'黑人'。你想在別人身上發(fā)生很多倒霉事情,結果最倒霉的事卻落到自己身上了。有時候,我們的壞念頭雖然在別人身上兌現了一部分,別人倒霉了,但是他們也同樣在我們身上留下了難以消除的污跡?!?</h1><h1><br></h1><h1> 啟示:</h1><h1> 我們應該學會寬容,以豁達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的過錯;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在憤怒時保持冷靜,避免因沖動而做出后悔的事情。</h1> <h1><b>86、皮爾·保羅校長“妙手回春”</b></h1><h1><br></h1><h1> “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一定會是紐約州的州長。”就這么一句普通的話,卻改變了一個學生的人生。</h1><h1> 此話出自美國紐約大沙頭諾必塔小學校長皮爾·保羅之口,話語中的“你”是指當時一名調皮搗蛋的學生羅杰·羅爾斯。小羅爾斯出生于美國紐約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這里環(huán)境骯臟、充滿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漢的聚集地。因此,他從小就受到了不良影響,讀小學時經常逃學、打架、偷竊。</h1><h1> 一天,當他又從窗臺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臺時,校長皮爾·保羅將他逮個正著。出乎意料的是,校長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誠懇地說了那句話,并給予他語重心長的引導和鼓勵。</h1><h1> 當時的羅爾斯大吃一驚,因為在他不長的人生經歷中只有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5噸重的小船的船長。他記住了校長的話,并堅信這是真實的。</h1><h1> 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面旗幟在他心里高高飄揚。羅爾斯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羅爾斯的語言不再骯臟難聽,羅爾斯的行動不再拖沓和漫無目的。</h1><h1> 在此后的40多年間,羅爾斯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51歲那年,他終于成為了紐約州的州長。</h1><h1><br></h1><h1> 啟示:</h1><h1> 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堅定的信念能夠激發(fā)內在潛力,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困難,實現目標。</h1> <h1><b>87、鸚鵡的壞毛病</b></h1><h1><br></h1><h1> 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有一位女士養(yǎng)了一只珍貴的鸚鵡。這只鸚鵡非常美麗,可是它卻有一個壞毛?。航洺?人郧衣曇羯硢‰y聽,好像喉嚨里塞滿了令人作嘔的痰。女主人十分焦慮,急忙帶它去看獸醫(yī),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統(tǒng)的怪病。</h1><h1> 檢查結果證明,鸚鵡完全健康,根本沒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問,為什么鸚鵡會發(fā)出那么難聽的咳嗽聲?</h1><h1> 醫(yī)生回答說:“俗話說,鸚鵡學舌。它之所以發(fā)出咳嗽聲,一定是因為它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你們家一定有人經??人裕菃??”</h1><h1> 這時,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來,她自己有抽煙的習慣,所以經??人?,鸚鵡只不過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聲模仿出來而已。</h1><h1><br></h1><h1> 啟示:</h1><h1> 正人先正己 。</h1> <h1><b style="font-size:20px;">88、張伯苓先生戒煙</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1919年之后相繼創(chuàng)辦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他十分注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并且身體力行,為人師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次,他發(fā)現有個學生手指被煙熏黃了,便嚴肅地勸告那個學生說:“煙對身體有害,要戒掉它?!睕]想到那個學生有點不服氣,俏皮地說:“那您吸煙就對身體沒有害處嗎?”張伯苓對于學生的責難,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喚工友將自己所有的呂宋煙全部取來,當眾銷毀,還折斷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愛的煙袋桿,誠懇地說: “從此以后,我與諸同學共同戒煙。”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煙了。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啟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span></h1> <h1><b>89、老禪師的育人技巧</b></h1><h1><br></h1><h1>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看見院墻邊有一張椅子,他立即明白,有人違反寺規(guī)翻墻出去了。老禪師也不聲張,靜靜地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蹲下。</h1><h1> 不到半個時辰,果真聽到墻外一陣響動。少頃,一位小和尚翻墻而入,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fā)覺剛才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師傅的責備和處罰。</h1><h1>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很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lt;/h1><h1><br></h1><h1> 啟示:</h1><h1> 沉默,無聲的教育,也是一種教育的藝術。</h1> <h1><b>90、提醒自我</b></h1><h1><br></h1><h1> </h1><h1> 有個老太太坐在馬路邊望著不遠處的一堵高墻,總覺得它馬上就會倒塌,見有人向墻邊走過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墻要倒了,遠著點走吧?!北惶嵝训娜瞬唤獾乜粗?,大模大樣地順著墻根走過去了——那堵墻沒有倒。</h1><h1> 老太太很生氣:“怎么不聽我的話呢?!”又有人走來,老太太又予以勸告。三天過去了,許多人在墻邊走過去,并沒有遇上危險。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墻根下仔細觀看,然而就在此時,墻綞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塵磚石中,氣絕身亡。</h1><h1><br></h1><h1> 啟示:</h1><h1> 提醒別人時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時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卻很難。所以說,許多危險來源于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因此而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