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愿我們都如書一樣,封面漂亮,內(nèi)容精彩,不管在哪個年紀,都活成最好的模樣,溫柔了歲月,驚艷了時光!</p><p class="ql-block"> 作者寄語</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9日,周日,北京天氣陰,溫度30度-23度,適合戶外旅游,我們來到了北京天壇公園,天壇景區(qū)60周歲以上的老人都是免票,進入景區(qū)后我們按照景區(qū)導游圖開始游覽。</p> <p class="ql-block"> 早在2001.9.16~9.22,我們在單位的組織下,集體來到北京,游覽了天壇、雍和宮、天安門廣場、國旗護衛(wèi)隊升旗儀式、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故宮、頤和園、中南海新華門、景山公園、北海公園、八達嶺長城、亞運村、中華世紀壇、世界公園、中央電視臺發(fā)射塔、王府井、西單商場。</p> <p class="ql-block">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祭祀建筑群。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xiàn)存建筑雖大部分為清代所建,但其布局仍為明嘉靖設制后所遺。壇域面積273萬平方米,設內(nèi)外兩道壇墻,南為方形,北為圓形,兩道壇墻將壇域分為內(nèi)壇和外壇。內(nèi)壇有祈年殿、園丘、皇穹宇及皇帝祭天前進行齋戒的齋宮等古建筑,另外還有丹陛橋、長廊、七星石、九龍柏等景觀。外壇現(xiàn)存主要古建筑為神樂署,是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p><p class="ql-block"> 【天壇】是中國古代王朝現(xiàn)存等級最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壇廟建筑群之一。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評為全國AAAAA級旅游景區(qū),2009年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p> <p class="ql-block"> 早上七點半,我們從景區(qū)東門進入景區(qū),沿長廊西行。</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大門八點開放,我們排隊等候。</p> <p class="ql-block"> 【祈年門 】是【祈年殿】院落的正門,為廡殿頂建筑。殿宇五間,崇基石欄,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門制。祈年門中門供皇天上帝專用,皇帝進出左(東)門,百官進出右(西)門。該建筑系明初原物。</p> <p class="ql-block"> 【天壇的祈年殿】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祈年殿為鎏金寶頂、藍瓦紅柱、金碧輝煌的彩繪三層重檐圓形大殿,采用上殿下屋的構(gòu)造形式,殿高38米,直徑32米,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整座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無大梁長檁及鐵釘,28根楠木巨柱環(huán)繞排列支撐殿頂重量,其中,中間4根龍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圍12根金柱象征一年12個月,外圍12根檐柱象征一天12個時辰。?</p><p class="ql-block">? 歷史沿革: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是天壇最早的建筑物。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為三重頂圓殿,名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為統(tǒng)一的藍瓦金頂,更名“祈年殿”,成為孟春祈谷的專用建筑。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毀于雷火,次年開始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祈年殿按雷火焚毀前重新修建。</p><p class="ql-block">? 文化內(nèi)涵:祈年殿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殿為圓形象征天圓,瓦為藍色象征藍天,反映了“天藍地黃”的傳統(tǒng)觀念。它是中國古代明堂式建筑僅存的一例,也是重農(nóng)思想的象征,表達了皇帝統(tǒng)治權(quán)力以及人們對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期盼,承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祭祀文化和哲學思想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 在【祈年殿】的北邊向南拍攝的鏡頭</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大廳是不準進去的,只能在欄桿外面拍照看看。</p> <p class="ql-block"> 在【祈年殿】拍攝的【皇乾殿】全貌</p> <p class="ql-block"> 【皇乾殿】是祈谷壇的"天庫"。大典時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平日在殿內(nèi)供奉。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親臨上香,行請神禮后,才由太常寺官員將神位以龍亭恭請至祈年殿內(nèi)陳放。該殿建于永樂十八年(1420),為五間廡殿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 【皇乾殿】也是不能進去參觀的,只能在外面看看。</p> <p class="ql-block"> 【皇乾殿】視頻</p> <p class="ql-block"> 從【皇乾殿】向南拍攝的【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 【古稀門 】乾隆四十六年(1781),弘歷(乾隆皇帝)時年七十,官員建議在皇乾殿西側(cè)辟一小型角門,供皇帝祭祀行禮出入以減少步行路程,乾隆欣然采納。但又恐子孫均走此門形成懈怠不恭,便下詔明確"今后子孫壽達七十者方可出入此門",故稱此門為"古稀門"。以后,清代各帝均無高壽,事實上出入此門者僅乾隆皇帝一人而已。</p> <p class="ql-block"> 從【祈年殿】出來西行,來到【扇面亭】。</p> <p class="ql-block"> 與【扇面亭】對應的就是【雙環(huán)萬壽亭】</p> <p class="ql-block"> 【天壇雙環(huán)萬壽亭】是園內(nèi)一處獨特的園林式建筑,由一對重檐圓亭套合而成,結(jié)構(gòu)奇特嚴謹,造型端莊勻稱,國內(nèi)古建僅存一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建筑裝飾:屋面覆孔雀藍琉璃瓦,色彩明快,上檐為孔雀藍琉璃瓦黃剪邊,下檐為黃琉璃瓦藍琉璃瓦剪邊。梁枋上施用金線蘇式彩畫,題材包括花鳥、風景、人物、建筑等。</p> <p class="ql-block">? 布局寓意:平面形狀寓意一對壽桃,亭前臺階形若兩個桃尖,取意“和合、吉祥、長壽”。?</p><p class="ql-block"> 歷史淵源→初建: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是乾隆皇帝為其母親孝圣憲皇后祝賀五十大壽所建,原建于中南海內(nè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遷建:20世紀70年代末,中南海因建設需要要拆除部分舊建筑,1976年,雙環(huán)萬壽亭與方勝亭、扇面亭及游廊等一起由中南海遷至天壇公園。</p> <p class="ql-block"> 園內(nèi)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負氧離子豐富,空氣特別清新。</p> <p class="ql-block"> 這里年齡最大的古樹都在620歲以上,是天壇建設的同時,栽植的樹木。</p> <p class="ql-block"> 打開視頻看看,這棵古樹長勢旺盛,蒼勁有力。</p> <p class="ql-block"> 從【雙環(huán)萬壽亭】出來,我們向南,來到了【齋宮】?!君S 宮】 建于永樂十八年(1420),是皇帝齋戒專用宮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齋宮齋戒,要求不茹葷、不飲酒、不聽音樂、不入內(nèi)寢、不理刑名、不問疾吊喪,清正潔身,以示敬誠?!君S宮】位于祈谷壇西南隅,朝向取東,瓦用綠色表達了帝王向天稱臣、莊敬恭謙之意。</p><p class="ql-block"> 【天壇齋宮】平面正方形,面積近4萬平方米。宮內(nèi)建有無梁殿、寢殿、銅人石亭、鐘樓、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禮儀、居住、服務、警衛(wèi)專用建筑。齋宮布局嚴謹,環(huán)境典雅,以宮墻兩重、御溝兩道環(huán)護。</p> <p class="ql-block"> 從【齋宮】東行,我們到【皇穹宇】和【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 穿過【昭亨門】,就來到了【皇穹宇】。</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建于嘉靖九年(1530)。初為重檐圓形建筑,是圜丘壇天庫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位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改名為"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為今式。</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徑15.6米,木拱結(jié)構(gòu),嚴謹、精致,上覆藍瓦金頂,精巧而莊重。殿內(nèi)天花藻井為青綠基調(diào)的金龍藻井,中心為大金團龍圖案,是古代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 【天壇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圍墻,因奇妙的聲學現(xiàn)象而聞名,回音壁墻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占地面積約306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墻面由質(zhì)地細密堅硬的澄漿磚采用磨磚對縫的方法砌成,墻頭覆蓋藍色的琉璃瓦,圍墻弧度規(guī)則,墻面光滑整齊。?</p><p class="ql-block">聲學現(xiàn)象與原理</p><p class="ql-block"> 傳音效果: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后,貼墻而立,一個人靠墻向北說話,聲波會沿著墻壁連續(xù)反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p><p class="ql-block">? 原理分析:圍墻建造符合聲學傳音原理,光滑平整的墻面、弧度過渡柔和,有利于聲波的規(guī)則反射。同時,圍墻上端覆蓋琉璃瓦使聲波不致于散漫地消失,加之圓周曲率精確,使得聲波可沿墻內(nèi)面連續(xù)反射向前傳播,從而實現(xiàn)了遠距離的聲音傳播。</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南行,我們來到【圜丘】。</p><p class="ql-block"> 【園 丘 】建于嘉靖九年(1530)。每年冬至在臺上舉行"祀天大典",俗稱祭天臺。初為一藍琉璃圓臺,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同時變藍琉璃為漢白玉石欄板,艾葉青石臺面。</p><p class="ql-block"> 【圜丘】的石階、各層臺面石和石欄板的數(shù)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數(shù),以應"九重天"。通過對"九"的反復運用,以強調(diào)天的至高無上地位。</p> <p class="ql-block"> 這是【圜丘】上的【天心石】,寬度為0.95米,直徑80厘米,從星象角度觀察,它是天皇大帝星的準確坐標。圍繞天心石,石板呈圈層狀鋪設,第一圈有9塊石板,第二圈是18塊,以此類推,至第九圈是九九八十一塊,9圈石板加上天心石,共406塊。</p> <p class="ql-block"> 【欞星門】是古代祭壇譴(wei)墻專用門式,形似牌坊,以漢白玉石雕造。天壇圜丘內(nèi)外譴墻各設門四組,每組三門,共設欞星門八組24座,稱"云門玉立"。</p> <p class="ql-block"> 【天壇的燈籠桿】即望燈桿,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儀式中的重要設施,位于天壇圜丘外壝西南隅,最初有3盞望燈,對應3根望燈桿,1914年袁世凱祭天時拆掉了南北兩根燈桿,留下中間1根。</p><p class="ql-block"> 【望燈桿】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代表了天有九重,體現(xiàn)了古代“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等哲學思想及對天地自然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造型獨特的路燈比比皆是,矗立在道路兩側(cè)。</p> <p class="ql-block"> 天壇公園導游圖</p> <p class="ql-block"> 世界這么好,到處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五十一個著名打卡地,我已經(jīng)走過了畫圈的地方!繼續(xù)努力,加油!</p> <p class="ql-block"> 香水有毒,旅行有癮。</p><p class="ql-block"> 當前一次的記憶還鮮活時,已惦記著下一次的出發(fā)了。</p><p class="ql-block"> 祖國這么好,到處去看看,帶上美麗的心情,讓靈魂和身體都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趁著我們尚還年輕,繼續(xù)出發(f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謝謝您的關(guān)注和閱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