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穆青在寧陵歷年記事錄</p><p class="ql-block">( 1965.12.16-現(xiàn)在)</p> <p class="ql-block">△1965年12月16日,穆青與新華社記者馮健、周原等,到寧陵縣萬莊初訪“老堅決”潘從正。穆青在一踩一個腳窩的沙土地里看遍了潘從正栽的樹,造的林,培育的樹苗,中午鉆進密不透風、陰暗潮濕的地窨子(地窨子深1.8米,寬2米),端起簡陋的瓷碗,與“老堅決”一起吃飯,喝了兩碗面條。當夜,他們趕往蘭考住宿,次日開始采寫焦裕祿事跡。</p> <p class="ql-block">△1966年2月7日,穆青、馮健、周原合寫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一一焦裕祿》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就在他準備著手寫潘從正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穆青采訪潘從正的筆記被抄走,致使未能如期寫成報道潘從正事跡的通訊。</p> <p class="ql-block">△1979年初,穆青派新華社記者陸拂為前來打探消息,臨行前告訴他:一定到寧陵找到“老堅決”潘從正。像這樣的基層共產(chǎn)黨員,他的事跡一定得報道出去!</p> <p class="ql-block">△1979年4月中旬的一天,穆青再次來到了寧陵采訪。</p><p class="ql-block">潘從正激動地說:“十幾年了,還沒有人到這里來看過俺,您是第一個。真沒想到啊,十四年了!”</p><p class="ql-block">穆青答道:“在北京,我每年每天都想見到您。今天終于實現(xiàn)了夢想!”</p><p class="ql-block">說著,說著,兩人都流出了眼淚。好久,好久,兩人都說不出話來。</p><p class="ql-block">作為新華社總編輯、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縣里唯恐慢待,來人請他到縣城用餐,被他拒絕。在這三天兩夜里,穆青在潘從正家里吃的是粗茶淡飯,就的菜是蘿卜絲和腌的醬菜。住的則更加簡陋。穆青和新華社記者陸拂為擠在一張僅寬85厘米、長2米、高50厘米的木板床上,而新華社河南分社攝影記者王剛法則和潘園林擠在另一張床上。</p> <p class="ql-block">△1979年4月25日,《人民日報》一版轉(zhuǎn)四版刊發(fā)了穆青與陸拂為合寫的長篇通訊《一篇沒有寫完的報道——重訪寧陵縣長年累月與風沙搏斗的植樹老人潘從正》。該報所加編者按稱“老堅決”是“一顆閃閃發(fā)光的明珠,是一株迎風挺立的大樹”,他“這種革命精神、浩然正氣,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是我們黨和國家的至寶?!?lt;/p> <p class="ql-block">△1980年6月,“老堅決”由兒子陪同,應邀到北京穆青家里做客一星期。他親眼見到了天安門城樓,游覽了故宮,參觀了繁華的城市、著名的古跡,還受到了林業(yè)部部長的接見和鼓勵。有一天晚飯后,穆青同“老堅決”坐在穆家小院里閑談,“老堅決”說:“想不到我這老頭子,土埋半截啦,還有這么大的福氣。過去,俺莊戶人,老幾輩誰想著能到北京呀,這回俺就來啦,真像做夢一樣……”</p> <p class="ql-block">△1980年6月26日,“老堅決”向林業(yè)部長羅玉川提出了實行林業(yè)生產(chǎn)責任制的建議,得到羅玉川部長首肯。經(jīng)研究、試行后,1983年7月22日,國家林業(yè)部印發(fā)了《關(guān)于建立和完善林業(yè)生產(chǎn)責任制的意見》,林業(yè)生產(chǎn)責任制正式出臺。</p> <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下旬,穆青去河南采訪,特意拐到寧陵縣萬莊林場,第三次看望“老堅決”。他一手拿著藥,一手端著水,服伺“老堅決”吃藥。</p> <p class="ql-block">△1983年春天,“老堅決”托人給穆青送來兩棵櫻桃樹。因穆青1979年二訪寧陵時,曾經(jīng)說過“櫻桃好吃樹難栽”,“老堅決”默默試種了好幾年,并將這兩棵樹苗,連帶培育它的濕土,都親自包扎好,讓人一路小心著用扁擔挑到北京。如今,這兩棵櫻桃樹都種在新華社的大院里。</p> <p class="ql-block">△1986年3月31日,穆青從蘭考繞道寧陵,專程看望已經(jīng)84歲高齡的潘從正。這是穆青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訪問“老堅決”。他和“老堅決"合栽了一棵泡桐樹,并對“老堅決”的孫子潘園林說:“這是一棵友誼樹,也是一棵扎根在你爺爺和我心上的樹。今后,這棵樹就交給你了,希望你愛護它,澆灌它,使它枝繁葉茂,永遠常綠!”</p> <p class="ql-block">△1986年4月15日,穆青第四次走訪‘老堅決’不久,我和地委宣傳部的一位同志結(jié)伴專訪潘勞模。走在萬莊去林場的坡路上,見到一位身材消瘦、胡子雪白的老人,趴下身子,雙膝著地,一只手用鏟子支撐地面,另一只手拖著鼓囊囊的布袋,兩眼緊盯著路中間的洼坑,艱難地趴著,爬著……他把袋里的土倒進洼坑,用鏟子拍了兩下,又掉轉(zhuǎn)身子,向路邊的松土挪去。一顆顆的汗珠爬滿了老漢的臉龐,一聲聲的喘息撞擊著我的耳膜,我的心猛地一震!</p><p class="ql-block">潘從正的二兒子、萬莊黨支部書記潘富修正陪著我們?nèi)チ謭?。他說:“他,就是俺爹。上個月穆青來時,俺爹用手指比著說:`俺 ,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你已經(jīng)來看俺四次了.’穆青說:’我活到你這個歲數(shù),還要再來四次。’俺爹記住了這句話。他看去林場的這段路坑坑洼洼,打那以后,瞅空便來墊路?!?lt;/p><p class="ql-block">稍停片刻,潘富修接著說:“1982年,俺爹被一頭老公羊頂傷了腰,好幾個月行動不便,經(jīng)常跪在地里伺弄樹苗。上個月穆青來時提起這事,問他是不是落下毛???俺爹笑著說:’沒有,沒有,早就好朗利了。’可實際上,他……”</p><p class="ql-block">我的鼻子猛地一酸。僅僅因為穆青說過一句話“還要再來四次”,一個84歲的農(nóng)村老漢企盼穆青再來,便抱病拖袋,堅持修路長達半年之久。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從此,84歲高齡的老人眼盯土坑、跪地拖帶的情景,便如雕塑一般,刻在了我的心里,也經(jīng)過我的筆尖,我的敘述,感動了萬千人。</p><p class="ql-block">這條被“老堅決”修補過的土路,現(xiàn)已鋪上了柏油,定名為“穆青路”。</p> <p class="ql-block">△1986年第35期《瞭望周刊》雜志,刊登穆青撰寫的散文《心上的樹》。</p> <p class="ql-block">△1989年12月3日,潘從正逝世(1902-1989,享年87歲)。遠在北京的穆青得知消息后,當日就發(fā)來了唁電:“驚聞勞模潘從正去世,不勝哀痛。請代我向其家屬致意。潘從正為人民植樹造林操勞一生,為我國農(nóng)民樹起一代風范。他的形象將永遠活在我的心中?!?lt;/p> <p class="ql-block">△1990年春天,寧陵為了紀念潘從正,準備為他修建紀念碑。穆青接到寧陵縣委、縣政府撰寫碑文的請求后,流著眼淚寫成了感人肺腑的碑文。因不清楚“老堅決”立碑形狀,故寫了橫、豎兩幅碑文,還題寫了“綠蔭老人,林業(yè)世家一一題贈潘從正及其家人”的中堂,派人專程送到寧陵。</p> <p class="ql-block">△因“老堅決”碑文三年后字跡模糊,穆青應邀再次寫了橫、豎兩幅碑文,以供重刻紀念。這樣,穆青先后共為老農(nóng)民潘從正寫了兩橫、兩豎四幅碑文。</p> <p class="ql-block">△1991年1月10日及23日,穆青在新華社五樓辦公室兩次接受我長達1小時50分鐘的采訪。他在提及潘從正時動情地說:“聽到他去世,我是掉了淚的。潘從正勤勞、堅毅、質(zhì)樸,在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美德。焦裕祿、潘從正這些人,群眾不會忘記……”</p><p class="ql-block">在這次采訪中,穆青詳細講述了他“勿忘人民”的思想。后來,穆青又撰寫了《從記者走西口想到的》一文,刊發(fā)在1991年第3期《中國記者》雜志。他在文中寫道:</p><p class="ql-block">“前不久,一家地區(qū)報的一位記者問我‘記者怎樣才能盡快成才?’我告訴他,記者不能整天想著成才。成才沒有捷徑,也沒有秘訣。我為他題寫了‘勿忘人民’四個大字,勉勵他把根牢牢扎在人民群眾之中。”</p><p class="ql-block">后來,我把與穆青的合影、“勿忘人民”題詞,以及穆青親筆修改的通訊《“勿忘人民”一一新華社社長穆青》原件,都捐給了新華通訊社一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2003年10月11日,穆青逝世(1921年3月15日—2003年10月11日,享年82歲)。“老堅決”的孫子潘園林特意趕去北京,參加追悼會,與穆青遺體灑淚告別。</p> <p class="ql-block">△2017年4月8日、9日兩天,由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主辦,寧陵縣委、縣政府承辦的穆青與老堅決精神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在梨鄉(xiāng)寧陵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術(shù)界專家學者、媒體大咖和穆青、“老堅決”潘從正家人等近百人參加了會議。</p> <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8日,適逢記者節(jié)。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網(wǎng)信辦、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記協(xié)聯(lián)合主辦的2017年記者節(jié)特別節(jié)目“好記者講好故事”,在當晚8時黃金時段,由中央電視臺一臺隆重播出。節(jié)目中,十多位記者講述的那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故事,發(fā)人沉思,催人奮起。其中,《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趙新樂,便講述了我親歷見證過的穆青與“老堅決”潘從正的友誼。84歲老漢潘從正企盼老朋友穆青再來但又擔心路況不平使其被摔,而不顧年邁腰疼跪地拖袋修路的情景,經(jīng)趙新樂飽含深情地講述,感動了千千萬萬人……</p> <p class="ql-block">△穆青曾說過“再來寧陵四次”的愿望,終因逝世未能成行,但穆、潘兩家的友誼源遠流長,綿延至今。據(jù)“老堅決”的孫子潘園林介紹:穆青的二兒子穆曉芳去寧陵3次,三兒子穆曉楓及夫人2次去寧陵,四兒子穆也平3次去寧陵。穆青的侄女穆曉莉去寧陵6次之多,孫女穆問春、穆迪各一次去寧陵……</p> <p class="ql-block">△如今,穆青與“老堅決”潘從正均已與世長辭,但穆青“種樹就是種票子”的理想正在變成現(xiàn)實?!袄蠄詻Q”悉心栽培的梨樹,已經(jīng)綠滿寧陵大地:全縣共種植梨樹22萬畝,酥梨產(chǎn)業(yè)成了寧陵富民強縣支柱食品產(chǎn)業(yè)之一。每年4月初舉辦的寧陵梨花節(jié)、9月份舉辦的酥梨采摘節(jié),已是聞名遐邇,聲名遠播。寧陵縣被國家林業(yè)部授予了“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潘從正精心培育并大力推廣的金頂謝花酥梨、白臘條干、花生,已成為“寧陵三寶”,構(gòu)成了“綠色寧陵”的主體;酥梨、白臘條干被國家質(zhì)檢總局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21世紀初,潘從正創(chuàng)造的立體林網(wǎng)防風固沙模式在中國廣泛應用,而且推廣到了非洲、南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p><p class="ql-block">“老堅決”精神教育學院正在籌建,即將建成?!袄蠄詻Q”故居也已成為紅色教育基地,吸引了省內(nèi)外愈來愈多的人們前來參觀、祭奠、緬懷。</p><p class="ql-block">站在穆青為“老堅決”題文的墓碑前,穿行于穆青、潘從正手捥手走過的梨園小道,人們無不感慨《一篇沒有寫完的報道》正在繼續(xù),無不從心底深處發(fā)出陣陣吶喊:</p><p class="ql-block">穆青“勿忘人民”、潘從正“綴網(wǎng)勞蛛”的精神,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使命一脈相承,世代永存!</p><p class="ql-block">閃耀著共產(chǎn)黨人初心使命光輝的穆青與潘從正式的友誼萬古長青!</p><p class="ql-block"> 張同德 搜集整理</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8日 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