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在上世紀80年代,因出差,曾經(jīng)二次到大同,也去云岡石窟參觀。大同是北魏國都,當時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b><b style="color:inherit;">從大同市區(qū)往西18公里的云岡石窟,沿著高低不平運煤的公路蹉跎前往。那時正是煤炭采挖的黃金時代,路旁堆滿的煤炭。</b></h1> <h1><b> 北魏的開國大拿拓跋珪,把帝都從荒涼的漠南遷到了平城(大同)<span style="color: inherit;">。屆時</span>佛教東傳,北魏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以信佛拜佛為榮,</b></h1><h1><b>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b><b style="color: inherit;">(440年―465年),雖然只活了25歲,卻是云岡石窟的發(fā)起人、皇家資助人、云岡石窟的董事長。</b></h1> <h1> <b>鮮卑是繼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興起于大興安嶺,屬東胡族群,蒙古語族。鮮卑和蒙古草原東南部的拓跋</b><b style="color: inherit;">人組成部落大聯(lián)盟,被稱為拓跋鮮卑,其</b><b>風俗習慣與烏桓、匈奴相似。</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前秦在淝水戰(zhàn)役大敗后瓦解滅國,于是鮮卑拓跋部首領(lǐng)拓跋珪,在統(tǒng)一北方后。于公元398年稱國號為“魏”,史稱“ 北魏。</b></h1> <h1> <b>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在和平元年(460年)</b> <b>欽命高僧曇曜主持開鑿云岡石窟。于是一位僧侶華麗轉(zhuǎn)身,成為云岡石窟的總經(jīng)理、總設(shè)計師、總工程師、總雕刻師、總監(jiān)理師。</b></h1><h1> <b>但曇曜只主持開鑿了5個石窟(第16 - 20窟),</b><b style="color: inherit;">已經(jīng)耗盡了他畢生精力;但他拉開了云岡石窟百年營造開鑿的序幕,而且保留至今。</b><b style="color: inherit;">它們被認為是公元5世紀中國石雕藝術(shù)的皇冠,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shù)的靈魂人物。</b></h1> <h1><b> 云岡石窟現(xiàn)在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擁有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高達18000多平方米,內(nèi)含造像59000多尊。云岡石窟依山而建,綿延約一公里。云岡石窟不僅是佛教文化的寶庫,更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藝術(shù)史上的不朽豐碑。</b></h1> <h1><b> 1933年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曾到云岡,幾天的考察讓他們興奮不已,他們看到了云岡石窟中存在的大量的外來文化因素,使得“中國藝術(shù)固有的血脈中,忽然滲雜旺而有力的外來影響”,“但在建筑上保留了中國基本結(jié)構(gòu)”,云岡石窟在千百年來保持著獨立性,不曾被外來影響所動搖,這就是云岡石窟的文化精神。</b><br></h1> <h1><b> </b></h1> <h1> <b>黃河流域沿佛教東傳的路徑。開鑿了大大小小幾十個石窟。這些石窟多是仿印度石窟開鑿的,</b><b style="color: inherit;">龍門石窟、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b></h1><h1><b> 云岡石窟還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并列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shù)寶庫,可惜巴米揚石窟的大佛已被塔利班炸成了廢石堆。</b></h1> <h1> <b>云岡石窟是佛教藝術(shù)東傳中國后的重要里程碑。云岡石窟的雕刻藝術(shù)深受 犍陀羅 風格的影響,融合了 古印度藝術(shù)與 希臘 、羅馬古典藝術(shù),作為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b><b style="color: inherit;">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也為后續(xù)的 龍門石窟 等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b></h1> <h1><b> </b><b style="color: inherit;">云岡石窟在大同的武洲山南麓,先要在山壁上鑿出洞穴,再在洞里雕像??上攵?,當時的工程之浩大、技法之高超。</b><b>擔任雕鑿的石工,多是北魏開國大帝太武帝從涼州招募而來的,有著嫻熟的技術(shù)和豐富的開鑿、雕刻經(jīng)驗。</b></h1><h1><b> 武洲山南麓</b><b style="color: inherit;">45個洞穴綿延一公里,</b><b style="color: inherit;">作為一個游牧民族,剛剛向農(nóng)耕發(fā)展。要耗費巨資,動用大量有手藝的石工,</b><b>鑿成云岡石窟,其艱難程度不亞于當今登月工程<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1> <h1><b> 云岡石窟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shù)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tǒng)技法,反映了佛教思想的漢化過程,</b><b style="color: inherit;">讓人震撼的就是第20窟的三大佛,正中的釋迦牟尼坐像,整整高13.7米。豐滿的面龐,雄渾的氣魄,讓每一個站在它下面的游人,都忍不住心生高山仰止之感。</b></h1> <h1><b> 云岡石窟每一個石窟都是中國佛教藝術(shù)巔峰時期的經(jīng)典杰作,一部刻在石頭上的北魏王朝史。第19窟: 大佛高達16.8米是云岡最富麗堂皇、色彩最絢爛的一組洞窟。不過色彩因清代才施以彩繪。</b></h1> <h1><b> 剛剛進人“鐵器時代”的北魏,在工程總指揮曇曜親自策劃、指揮下,<span style="color: inherit;">歷經(jīng)十五年,首鑿了五個石窟</span></b>(<b>第16-20窟)</b><b style="color: inherit;">。這五個石窟的主佛分別是模擬北魏開國的五位皇帝,曇曜目的讓這五位皇帝成佛,使得石窟成為皇家工程,以取得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撐。這就是云岡石窟最著名的“曇曜五窟”。</b></h1> <h1><b> 佛教起源印度,東漸到中國,黃河流域成為融匯之地,因為這個時期,黃河流域是中國政治、文化、經(jīng)濟的中心。</b><b style="color: inherit;">石窟藝術(shù)是一種宗教文化,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shù)精華。</b></h1><h1><div><b> 從北魏(386—534)到隋、唐時期,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筑了許多大石窟,唐以后逐漸減少。</b></div></h1> <h1><b> 五胡亂華時期為中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華夏,北魏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北魏是個短命的朝代,存在不足150年,但先后滅夏、北燕、北涼,統(tǒng)一了北方,推行一系列漢化改革,完成了由游牧社會向轉(zhuǎn)化為農(nóng)業(yè)社會。</b><b>拓跋鮮卑開始快速吸收中原先進文明,</b><b style="color: inherit;">涌現(xiàn)《齊民要術(shù)》《水經(jīng)注》等科學技術(shù)的著作。</b></h1> <h1><b> 穿越1500年時光,云岡石窟以巨大的帝王巨佛震撼世人,匯聚北魏皇家氣魄與絲路多元藝術(shù),每一處鑿痕都是世界工匠的智慧交響,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b><br></h1> <h1><b> 北魏把中國的建筑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雖是少數(shù)民族,卻是中國最輝煌的建筑時代,現(xiàn)存超過1500年的建筑,絕大多數(shù)都是北魏時代的產(chǎn)物。</b><div><b> 北魏時期最突出的建筑類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中國四大石窟的敦煌石窟、龍門石窟、云崗石窟、麥積山石窟都開鑿于此時。還有恒山的懸空寺、大同的明堂、洛陽永寧寺塔。開封嵩岳寺塔都是在北魏年間建成的。</b></div></h1> <br><h1><b> 學者余秋雨說盛唐的起點在北魏,是點到了歷史的命脈。雖然張騫出使西域,被囚禁在貝爾加湖,但只是發(fā)現(xiàn)了一條路線。中原的軍民從未越過玉門關(guān),所以有“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詩句。<br></b><b> 到了公元439年,北魏軍隊兵臨武威下,北魏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雖然只存在148年,是個短命的王朝,但它打通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此后的隋唐,承襲了北魏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中西文化交流,沒有北魏就沒有大唐“萬國來朝”的</b><b style="color: inherit;">盛況。</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