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我仍以游覽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點)作為自己的業(yè)余生活之一。5月21日至6月29日,我繼續(xù)跑了十處文保建筑(橋梁),拍了不少照片,現(xiàn)以每個游覽過的文保建筑(橋梁)選擇五張照片予以匯總,按時間順序排列,成稿于美篇中。本次匯總了省級文保單位一個,浙江省嘉興市“魚池匯橋”;市級文保單位五個,分別是嘉興城區(qū)“秀城橋”,嘉興秀洲區(qū)“長生橋”、“里仁橋”,海鹽縣“馮夷橋”,嘉善縣“廣福橋”;嘉興市秀洲區(qū)文保點四個,分別是“康和橋”、“問松橋”、“南湖大橋”、“萬安橋”。嘉興的古橋工藝精湛、古樸典雅,橋板、橋墩和望柱上雕有龍、魚、蝙蝠、獅子等吉祥圖案,栩栩如生,有著較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所鐫楹聯(lián)更是膾炙人口,寓意深刻,凸顯江南文化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嘉興市文物保護點;康和橋;嘉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二OO九年公布。</p> <p class="ql-block">康和橋型式為五孔梁式平板石橋,南北走向。橋長25.5米,橋面寬1.6米,此橋不見于地方志,始建年代不詳。橋額旁鐫有“大清宣統(tǒng)”字樣,可見現(xiàn)橋重建于清宣統(tǒng)年間(1909~1911年)。</p> <p class="ql-block">康和橋兩橋堍各有踏步臺階6級,座落于秀洲區(qū)新塍鎮(zhèn)康和橋村1組。</p> <p class="ql-block">康和橋橋額為“重建康和橋”,中跨北橋墩南側(cè)鐫有“吳元相助銀柒兩”、“精古庵助銀柒兩”等字樣;中跨南橋墩北側(cè)鐫有“秀州蓄院助銀伍兩”、“周家溪吳助銀柒兩”等字樣。</p> <p class="ql-block">康和橋橋面為三塊天罡石鋪成,據(jù)說,康王(南宋皇帝趙構(gòu))曾來過此處,所以把橋取名為康和橋。攝于2025年5月21日。</p> <p class="ql-block">嘉興市文物保護點;問松橋;嘉興市文物局二00二年十一月公布;嘉興市秀洲區(qū)文物局立。</p><p class="ql-block">明·許恂如《問松橋》詩:“垂虹蜿蜿水溶溶,聳壑驚看百尺松。忽解點頭軍散去,論功應晉大夫封”。清·陸以諴詩:“松樹點頭記舊形,問松橋畔幾曾封。輕舫泛入新塍路,夾道參差百丈松”。(錄自同治《新塍瑣志》卷三《津梁》)</p> <p class="ql-block">問松橋,俗稱“思皇橋”。位于秀洲區(qū)新塍鎮(zhèn)北柵市河口。東西向,系單孔有欄石拱橋。南北橋額上鐫有“問松橋”,東西端分別有石階28級和32級。橋長22.30米,頂寬3.00米,底寬3.40米,橋孔跨徑9.70米,拱高4.90米。南北兩側(cè)不見橋聯(lián)。</p> <p class="ql-block">問松橋橋東。此橋始建年代不詳。民國《新塍鎮(zhèn)志》卷六《津梁》記載,古傳南軍殺伐至此。問松樹云:“前不可去耶?”松為點頭,橋亦隨時斷,軍不得渡而去。橋因問路于松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1991年冬,動工重鋪橋面和石階,增補兩側(cè)欄石,改建東涵洞,跨徑3.30米,拱高1.70米。1992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問松橋橋西,攝于2025年6月20日。問松橋連通新塍鎮(zhèn)東、西兩部分,古今比鄰小靈鷲山館、老戲館、吳家弄、嘉興地方黨史陳列館、進步刊物印刷廠、民國城影視基地,是新塍保存最好的古橋之一,也是新塍人物精神的重要紐帶。</p> <p class="ql-block">問松橋橋面中心雕飾。古傳梁敬帝年間(555-557),南軍殺伐至此,問松樹云:“前不可去耶?”松為點頭,橋亦隨斷,軍不得渡而去,橋因問路于松樹而得名。另一說為,宋康王趙構(gòu)在從蘇州逃亡至臨安定都改號南宋之時,曾途徑新塍鎮(zhèn),行至問松橋時跪拜問天路在何方?此際橋邊一顆松樹生出了一根金色枝椏指點向西南,趙構(gòu)沿松樹所指之路過橋而去,石橋在追兵趕到之時突然斷落,使得康王最終定都臨安,因此趙構(gòu)命地方官員重修問松橋,當?shù)匕傩找卜Q此橋為思皇橋。</p> <p class="ql-block">海鹽縣文物保護單位;馮夷橋;海鹽縣人民政府二0一0年公布,海鹽縣人民政府二0一三年立。</p> <p class="ql-block">馮夷橋,攝于2025年6月21日。馮夷橋位于海鹽縣沈蕩鎮(zhèn),東西向跨青龍漾,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橋重建于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采用花崗石與太湖石材質(zhì),橋全長28.7米,寬2.5米,中孔跨徑6.5米,橋面石梁長5.6米,橋墩寬1.0米。</p> <p class="ql-block">馮夷橋。二墩三孔石墩石伸臂石梁橋,橋墩采用條石壘砌,墩身上下游兩端均有分水尖,此橋型嘉興地區(qū)目前僅發(fā)現(xiàn)這一例。</p> <p class="ql-block">馮夷橋橋面兩側(cè)各有橋欄望柱11對,其中橋頂4根有大象和獅子各一對;橋面中間為圓形水紋圖案。在嘉興,用石象裝飾的僅見于此橋。</p> <p class="ql-block">馮夷橋其有兩個特點是嘉興整個地區(qū)獨一無二的,一是兩個橋墩,墩身上下游兩端均有分水;二是橋欄望柱上有兩個石象。另外,馮夷橋作為石梁橋,在中間的石梁板上雕有圓形水紋圖案,在嘉興的石梁橋上也是比較少見的,一般在石拱橋橋頂中心石上有。</p> <p class="ql-block">嘉興市文物保護點;棲真村南湖大橋;嘉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二0一0年三月公布。</p> <p class="ql-block">南湖大橋位于秀洲區(qū)油車港鎮(zhèn)棲真村與勝豐村交界處,南北走向,跨大橋港,系三孔梁式有欄石板橋,長23.56米,寬2.32米,橋面有石護欄,中跨護欄上有望柱2對?!队朴扑l(xiāng)情一一古橋篇》記載此橋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p> <p class="ql-block">南湖大橋原是油車港、天凝等地百姓去往嘉興城區(qū)的必經(jīng)之路。</p> <p class="ql-block">南湖大橋東西二側(cè)有橋聯(lián),東聯(lián)“濟四境往來彩虹環(huán)水,叫一聲敕方靈舫穿雲(yún)”,南橋墩早年被撞,僅見西聯(lián)下聯(lián)“對綠波浩淼客免寒裳”。</p> <p class="ql-block">南湖大橋南橋堍,攝于2025年6月23日。</p> <p class="ql-block">嘉興市文物保護點;勝豐村萬安橋;嘉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二0一0年三月公布。</p> <p class="ql-block">萬安橋,攝于2025年6月23日。俗稱“斜橋”。位于油車港鎮(zhèn)勝豐村,坐落在斜橋港上。南北向,系三孔梁式有欄石板橋。</p> <p class="ql-block">東西橋額上鐫有“重建萬安橋”。橋上有石護欄和望柱4根,南北端分別有石階8級。橋長18.90米,頂寬1.60米,底寬1.80米,三跨總長12.50米,中跨凈空2.70米。</p> <p class="ql-block">東西側(cè)有橋聯(lián)。東聯(lián)“南去郭河每聽汽船晨聲 北歸棲市猶聞古寺晚鐘聲”;西聯(lián)“集品第重新敢拜萬家生佛 祝過閣步健鎮(zhèn)稱一路福星”。</p> <p class="ql-block">萬安橋不見于地方志,始建年代不詳。《悠悠水鄉(xiāng)情﹣﹣古橋篇》記載,此橋重建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p> <p class="ql-block">嘉興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長生橋;嘉興市人民政府二00九年公布。</p> <p class="ql-block">長生橋,攝于2025年6月23日。位于秀洲區(qū)油車港鎮(zhèn)油車港居民會,坐落在鎮(zhèn)市河油車港上。南北向,系三孔梁式有欄石板橋。橋上有石護欄及望柱4根,南北端分別有石階8級。橋長22.20米,頂寬2.95米,底寬3.35米,三跨總長15.50米,中跨凈空2.70米。東西橋額留有橋名圈,但字跡已用水泥覆蓋,兩側(cè)無橋聯(lián)。清宣統(tǒng)《聞川志稿》卷二《橋梁》油車港有“長生橋”的記載。油車港鎮(zhèn)文化站編《悠悠水鄉(xiāng)情﹣﹣古橋篇》記載,此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長生橋沒有楹聯(lián)遺存,橋額上刻有“重建長生橋〞五個大字,早年被人用水泥封住了。長生橋在史料中沒有記載,橋的確切建造年代無法考證,但橋中孔橫梁上保留的“乾隆五十五仲春(1790年)”的石章,可以證明其橋齡至少已有200多年。</p> <p class="ql-block">長生橋由5塊石板并列而成,單板最大跨度達6.43米。橋面兩側(cè)設有石欄,上有望柱,橋身部分還雕刻著云雷紋、卷蓮紋等精美紋飾。河中的兩個橋墩以石塊砌筑,橋南、北兩側(cè)略呈喇叭狀,并各設有7級石階。</p> <p class="ql-block">長生橋的橋墩造法與眾不同,不像一般的石平橋或用長條石支墩,或以塊石垂直砌置,而是采用上小下大的塔型結(jié)構(gòu)層疊超來,能起增強承重、減少阻力的作用。據(jù)說這是當初建橋工匠考慮到鎮(zhèn)西沉古蕩洪流洶涌湍急,為緩沖水流和防止船只撞擊特別設計的。這也是長生橋得以保存完好的一個原因。</p> <p class="ql-block">嘉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廣福橋;嘉善縣人民政府,二0一七年十二月公布。</p> <p class="ql-block">廣福橋位于浙江省嘉善縣魏塘街道長秀村三涇港,始建于清代,橋額上詳細刻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春月榖旦”,“重建廣福橋”,“里人公募”等字樣。201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7年升格為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因村民集體抗議拆除計劃得以完整保存,體現(xiàn)了橋梁在當?shù)氐闹匾獨v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廣福橋南北走向跨三涇港,主體采用花崗巖構(gòu)筑。橋體總長26.6米,矢高5米,拱跨10.4米,符合清代中型橋梁規(guī)模標準。拱圈運用縱聯(lián)并節(jié)分列砌置工藝,石塊縱向連接與橫向錯縫相結(jié)合,橋墩由塊石精心磊疊而成,形成穩(wěn)定承重結(jié)構(gòu)。</p> <p class="ql-block">廣福橋千斤石浮雕蝙蝠與太極圖案,前者象征福運,后者體現(xiàn)道教文化影響。</p> <p class="ql-block">廣福橋橋墩選用塊石分層壘疊,南北各設25級臺階,臺階寬度與橋面保持2.8米一致。</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魚池匯橋;浙江省人民政府二0一七年一月公布,嘉興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位于嘉興市秀洲區(qū)油車港鎮(zhèn)古竇涇村。東西向,系七孔梁式有欄石板橋。南橋額上鐫有“魚池匯廣福橋〞,北橋額上鐫有“重建廣福橋”。1992年10月20日,嘉興市人民政府公布魚池匯橋為嘉興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橋面南北兩側(cè)有石欄板,石獅2對、望柱6對。東西端分別有石階8級和6級。橋長40.6米,頂寬2.15米,底寬2.55米,七跨總長32.80米,中跨跨度6.40米。</p> <p class="ql-block">魚池匯橋第2、3跨和5、6跨間的橋墩兩側(cè)有橋聯(lián)。北聯(lián)“舟來塘北春桑帆影參差 區(qū)接池西古寺鐘聲隱約”;南聯(lián)“兩岸漁村蟹舍水接鴛湖 萬家繡壤云塍波平麟渚”。</p> <p class="ql-block">魚池匯橋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歷《秀水縣志》卷一《橋梁》有“魚池匯橋在麟湜鄉(xiāng)”的記載?,F(xiàn)橋重建年代,據(jù)當?shù)乩先酥v述,原橋東有一庵,前立石碑一塊,記載橋重建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p> <p class="ql-block">嘉興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里仁橋;嘉興市人民政府,二00九年公布。</p> <p class="ql-block">里仁橋,位于嘉興市秀洲區(qū)嘉北街道九里行政村九里匯自然村,南與新城街道殷秀村交界。南北向,跨新塍塘,系單孔有欄石拱橋。東西橋額上鐫有“里仁橋”,南北端分別有石階29級。橋長23.50米,頂寬2.60米,底寬3.35米,橋孔跨徑12.60米,拱高5.20米。東西兩側(cè)有橋聯(lián)。東聯(lián)“當年肇錫嘉名里仁為美□□□重這年準涵舊章”;西聯(lián)“沽酒一村人醉斜陽匯嘴”,下聯(lián)不易看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里仁橋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嘉興府志》卷五《橋梁·秀水》:“里仁橋在縣北九里,名九里匯。道光八年(1828年),里人錢茂華、仲井田摹資重建”。民國《新塍鎮(zhèn)志》亦持此說,未提及重修、重建之事。</p> <p class="ql-block">里仁橋2009年列為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由嘉興市文化局進行維修。</p> <p class="ql-block">里仁橋,橋階(南),攝于2025年6月29日。</p> <p class="ql-block">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秀城橋;嘉興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十月公布,一九九二年十月重新公布。</p> <p class="ql-block">秀城橋位于解放街道秀州北路和環(huán)城北路交界處西北側(cè)。南北向,跨秀水,系單孔有欄石拱橋。東西橋額上鐫有“重建秀城橋”。南北兩端分別有石階36級,橋上有石護欄和望柱7根。橋長37.20米,頂寬3.65米,底寬3.90米,橋孔跨徑12.10米,拱高6.80米。東西兩側(cè)有橋聯(lián)。東側(cè)上聯(lián)因石質(zhì)風化,難以辨認;下聯(lián)“憑眺一濠是號秀城之勝概”。西側(cè)橋聯(lián)“帝道遐昌興水利而濟涉皇[路]鞏固樂民便以成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秀城橋原是城外蘆席匯、魚行街一帶通往城內(nèi)的主要行人橋。橋南堍因建造時河岸邊有房不能伸展,石階起步處筑有小平臺,石級轉(zhuǎn)由平臺向東西兩側(cè)而下,直至與街面相連。</p> <p class="ql-block">民國《竹林八圩志》卷六:“沈珉,字公美。樂善好施。景泰初年,饑,出粟助賑,存嘉善、秀水兩倉。捐資建香嚴寺,造秀城橋。開東郭井,世稱大井”??梢娦愠菢蚴冀ㄓ诿骶疤┏跄辏?450-1456年),后重修過。現(xiàn)橋南側(cè)平臺處有2小條石,東條石刻“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十一月穀旦”;西條石刻“重修秀城橋南首欄桿,里人同立”。</p> <p class="ql-block">秀城橋,攝于2025年6月29日。1981年10月,嘉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秀城橋為嘉興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