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距今約一萬年前的蒙古高原,生活在陰山腳下的原始先民們,在巖壁上使用尖銳石器鑿刻描繪日常所見:奔馳的野牛、群鹿,狩獵的人形以及神秘的符號。畫面多表現(xiàn)狩獵場景、動物圖騰與生殖崇拜,既是對自然敬畏的記錄,也蘊含祈求豐饒的原始信仰。</p> <p class="ql-block">約八千多年前,生活在賈湖地區(qū)(今河南舞)的先民在陶器上進行簡單刻劃。</p><p class="ql-block">至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陶器上刻畫的圖案更為豐富多樣,有幾何紋,魚紋等等,已表現(xiàn)出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原始朦朧的審美意識。</p> <p class="ql-block">巖畫作為最早的繪畫形態(tài),于山崖石壁之上,以粗獷的線條和質樸的色彩表現(xiàn)狩獵、祭祀等原始生活場景,奠定了中國畫 " 觀物取象 " 的寫實基因與象征性表達傳統(tǒng)。彩陶圖案則是通過幾何紋飾、魚紋、人面紋等,強化了線條的韻律感與色彩的裝飾性特點,形成了 " 以形寫意 " 的早期雛形,黑、白、紅三色的對比運用,成為后世中國畫色彩觀的源頭。</p><p class="ql-block">后世的中國畫,繼承了原始先民巖畫和彩陶的精髓,以毛筆、墨彩為核心,將巖畫的 " 象形精神 " 轉化筆墨意象,將彩陶的 "裝飾韻味 " 升華為寫意美學,最終形成了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的獨特體系,貫穿原始到文明,共同塑造了中國繪畫重意境、尚筆墨、求神韻的藝術品格。</p> <p class="ql-block">原始巖畫及彩陶紋飾雖然具有繪畫原素,然而并未形成獨立畫種。</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帛畫(造紙術尚未出現(xiàn)),《人物龍鳳圖》《人物御龍圖》,己具備中國畫的基本特征,以毛筆繪制,線條造型為主,注重神韻表達。漢代畫像石、魏晉卷軸畫等進一步發(fā)展,至唐宋趨于成熟。</p><p class="ql-block">據(jù)此,中國畫的起源可追溯至戰(zhàn)國,其藝術范式的確立則是在漢唐之間逐步成形。</p> <p class="ql-block">秦漢以后,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迎來快速發(fā)展,也對中國畫的演進帶來機遇。</p><p class="ql-block">自秦漢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之后多個朝代政治相對穩(wěn)定,為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魏晉時出現(xiàn)的顧愷之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他生活于東晉,有 " 才絕、畫絕、癡絕 " 之稱。其繪畫題材涵蓋人物、佛像、山水等。人物畫成就斐然,注重表現(xiàn)人物精神氣質,提出 " 以形寫神 "理論,強調描繪人物外在形象的同時,更要傳達出內在精神,對后世繪畫影響深遠。顧愷之最具代表性的畫作《洛神賦圖》根據(jù)曹植同名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將文學意境巧妙的轉化為繪畫語言,線條連綿流暢,人物氣韻生動,他的藝術成就為中國繪畫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p> <p class="ql-block">唐代吳道子,以 " 吳帶當風 " 的飄逸線條著稱,人稱 " 畫圣 " ,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圖》。</p><p class="ql-block">張擇端,北宋風俗畫大師,代表作《清明上河圖》。</p><p class="ql-block">趙孟頫," 元人冠冕 ",書法繪畫皆精,代表作《鵲華秋色圖》。</p><p class="ql-block">黃公望," 元四家之首 ",代表作《富春山居圖》。</p><p class="ql-block">徐渭,明代 "青藤畫派 " 創(chuàng)始人,大寫意花鳥畫大師,代表作《墨葡萄圖》。</p><p class="ql-block">董其昌," 華亭派 " 領袖,提出 " 南北宗論 ",影響明清畫壇,代表作《秋興八景圖》。</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朱耷,清代寫意花鳥畫巔峰代表,畫風冷峻孤傲,代表作《荷石水禽圖》。</p><p class="ql-block">齊白石,大寫意花鳥畫大師,擅畫蝦蟹,代表作《蛙聲十里出山泉》。</p><p class="ql-block">這些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他們的藝術風格和繪畫理論對中國繪畫史的發(fā)展貢獻巨大,影響深遠。</p> <p class="ql-block">筆墨紙硯是中國畫的物質根基,深刻的影響了其藝術形態(tài)與審美內涵。毛筆的柔韌與彈性催生了 "骨法用筆 "。墨分五色的層次變化,構建了 " 計白當黑 " 虛實哲學。宣紙的滲化特性強化了水墨交融的偶然性,推動了寫意精神的發(fā)展。墨汁的研磨過程暗含文人修心的儀式感,四者相揉共同塑造了中國畫的獨特品格。</p> <p class="ql-block">以最簡省的筆墨,承載最豐沛的精神,是中國畫的魅力所在。超越視覺再現(xiàn)的層面,成為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形態(tài)。當西方繪畫還在追求透視光影時,中國畫早已參透了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 的真諦,在虛實相生間構筑起了一個氣韻流動的審美宇宙。</p> <p class="ql-block">中國畫不追求逼真的再現(xiàn),而是在虛賣相生中營造意境。幾筆勾勒,遠山如黛。淡墨暈染,流水生煙。從工筆的細膩精致,到寫意的灑脫奔放。中國畫始終以 " 逸筆草草,不求形似 " 為精神內核。以筆墨為語言,在尺幅之間寄托情懷。或抒寫胸中逸氣,或觀照天地萬物。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形成中國乃至東方特有的審美體系,在世界藝術史上綻放出不可替代的絢爛光彩。</p> <p class="ql-block">中國畫對歷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起到了致關重要的作用,是文人們表達思想,寄托情懷的載體。中國畫的審美追求,塑造了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境界。通過繪畫修身養(yǎng)性,在筆墨中尋求心靈慰籍,成為文人精神世界的映照。</p><p class="ql-block">中國傳統(tǒng)文人對中國畫的發(fā)展同樣也影響深遠,魏晉起文人參與繪畫,提升了其文化內涵。文人追求自我表達與精神自由,借繪畫抒發(fā)情感,寄托志趣。文人總結繪畫理論,為中國畫創(chuàng)作與品鑒提供準則,推動了中國畫朝著注重意境,追求筆墨情趣的方向不斷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中國畫常以梅蘭竹菊等象征高潔堅韌的君子之風。其意義在于以藝術修身,通過自然意象的描繪表達情懷,同時也承載著儒家 "成教化,助人倫 "的社會教化功能。</p><p class="ql-block">中國畫是 "君子四藝 " 中的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與琴、棋、書并列,共同構成文人的精神修養(yǎng)體系。中國畫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現(xiàn),更是文人精神品格的映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