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25年4月11日,點點和香奈兒這對出國就是"聾瞎啞"組合,再次踏上流浪地球村的冒險之旅,開啟第四季北美篇章。盡管已有三次自由行經驗,"香膽大"仍精心準備了涵蓋墨西哥、古巴、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攻略。這位靠著翻譯軟件、圖片和夸張肢體語言闖天下的中國大媽,操著"好啰""三棵藥"的塑料英語,就要扛起交通住宿美食三座大山;而點點則安心當起跟拍攝影師,用鏡頭記錄這段為期一個月的奇妙旅程。兩個語言小白就這樣揣著手機和勇氣,向充滿玉米餅、雪茄、極光和棕熊的未知世界進發(fā)了。</span></p> <p class="ql-block"> 4月21日,我們告別了墨西哥,11點15分搭乘墨西哥航空AM451航班飛往古巴。出乎意料的是,出境手續(xù)僅有簡單的安檢,利落得讓人有些不適應。</p><p class="ql-block"> 古巴這個加勒比海島國,早已在我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甜潤的古巴糖、醇厚的雪茄、那首膾炙人口的《美麗的哈瓦那》,還有被譽為“古巴國父”的卡斯特羅,以及它作為少數現存社會主義國家的獨特身份。盡管網絡上的信息不斷提醒我們:這里的物價對外國人而言高得驚人,基礎設施也顯陳舊,但我們依然渴望親眼見證它的真實面貌。當機輪觸地的瞬間,我知道,那些承載著時代記憶的符號,即將在眼前展開成鮮活而復雜的現實圖景。</p> <p class="ql-block"> 古巴共和國簡稱古巴,國名源自泰諾語“coabana”,意為“肥沃之地”、“好地方”,是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島國,哈瓦那是古巴的經濟、政治中心和首都。古巴島是大安的列斯群島中最大的島嶼,被譽為“墨西哥灣的鑰匙”。</p><p class="ql-block"> 古巴島酷似鱷魚,又被稱為“加勒比海的綠色鱷魚”。古巴總面積109884平方千米,人口1108.3萬(2023年),全國劃分為15個省和1個特區(qū)(青年島特區(qū))。醫(yī)療服務和旅游是古巴主要的創(chuàng)匯行業(yè),制糖業(yè)、旅游和鎳出口是重要經濟支柱。</p> <p class="ql-block"> 圣弗朗西斯科廣場,因圣佛朗西斯科修道院而得名,它始建于16世紀的末期,為哈瓦那的第二大廣場,不但歷史悠久,而且也因為 哈瓦那的總督曾經于1763年-1794年居住在這里而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p> <p class="ql-block"> 從機場打出租車到酒店,22公里車費20美元,比后來離開時車費30美元便宜了不少,抵達哈瓦那巴倫西亞公寓酒店時已過下午五點。香奈兒做攻略時就了解到古巴外出就餐困難且價格昂貴,因此特意預訂了含早晚餐的住宿。然而辦理入住時,酒店卻表示只提供早餐。經過反復交涉,甚至聯系了預訂平臺協(xié)調,直到晚上七點才確認晚餐權益。隨后工作人員將我們領至另一家酒店,又苦等一個多小時,最終端上來的只有兩小碗酸菜、兩小份甜點,以及兩盤點綴著孤零零魚排和幾片土豆的白米飯——這頓人均100元的簡陋晚餐,以及出租車費,讓古巴高昂的物價與滯后的服務無處遁形。</p> <p class="ql-block"> 菲德爾·卡斯特羅是古巴共和國、古巴共產黨和古巴革命武裝力量的主要締造者,被譽為“古巴國父”,是古巴第一任最高領導人。2016年11月25日,卡斯特羅逝世,享年90歲。</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入住酒店掛著的菲德爾?卡斯特羅頭像。</p> <p class="ql-block"> 哈瓦那,古巴共和國的首都及最大城市,始建于1515年,自1607年起成為國家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這座擁有約200萬人口的濱海都市,坐落于古巴島西北部的哈瓦那灣阿爾門達雷斯河畔,地處墨西哥灣通往大西洋的咽喉要道,戰(zhàn)略地位至關重要,如今更是西印度群島規(guī)模最大的城市。作為建筑藝術的寶庫,哈瓦那老城匯集了跨越五個世紀的多元風格建筑群,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獨特的文化景觀于198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成為見證加勒比文明發(fā)展的活態(tài)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4月22日,漫步在這座充滿殖民風情的城市,既能感受到加勒比海的熱情,又能觸摸到歷史的厚重,是一次難忘的旅行體驗。</p> <p class="ql-block"> 在哈瓦那老城區(qū)一家規(guī)模較大的國營商店里,貨架上稀稀落落地陳列著幾排商品。顧客寥寥無幾,場面十分冷清,售貨員用鉛筆在泛黃的紙板上記錄著什么。陽光透過窗口在水泥地上投下細長的光影,將那些空蕩蕩的貨架輪廓勾勒得格外清晰。</p><p class="ql-block"> 在這家商店里粗略轉了一圈,既沒見到古巴糖的蹤影,也尋不著雪茄的痕跡。街上冷清得很,不見一個擺攤的商販——或許在古巴壓根就沒有這個行當。倒是有幾個被我稱為“街頭銀行”的人來回晃悠,手里攥著鈔票,時不時湊上來低聲問:“要換比索嗎?”私兌的行情是1美元能換300到350古巴比索,可政府掛牌價卻死死釘在1美元兌24比索左右。偶爾還會遇見個把神神秘秘的婦女,像接頭似的突然從懷里摸出雪茄,很小聲地問:“要貨嗎?”眼神還不住地往四周瞟。這些狀況似曾相識,難道古巴也在割資本主義尾巴?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古巴哈瓦那大劇院,它是哈瓦那極具代表性的建筑,融合了新古典主義等建筑風格,常上演歌劇、芭蕾舞等精彩演出,是古巴文化藝術領域的重要場所,也是哈瓦那吸引游客的特色地標之一 。</p> <p class="ql-block"> 藍色汽車是古巴極具特色的老式美國車(因歷史原因,古巴留存大量20世紀中葉的美式老爺車 ),這些老爺車成為哈瓦那獨特的城市名片,常作為旅游打卡元素,展現古巴獨特的交通文化與歷史風貌 。</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古巴哈瓦那市中心的國會大廈,是這座城市最負盛名的地標之一。這座宏偉的建筑于1929年落成,其設計靈感直接來源于美國華盛頓的國會大廈,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穹頂、對稱的立柱與恢弘的石階無不彰顯著殖民時期的建筑遺產。作為古巴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國會大廈見證了20世紀上半葉的輝煌歲月,如今仍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勝地,人們在此不僅能欣賞到精雕細琢的內飾與58米高的鍍金穹頂,更能透過建筑背后交織的政治與文化敘事,觸摸古巴獨特的國家記憶。</p> <p class="ql-block"> 哈瓦那大教堂廣場是古巴舊城的標志性地標,以廣場中心的圣克里斯托瓦爾大教堂命名。這座建于1748年的巴洛克風格教堂融合歐洲與美洲元素,以波浪形立面、哥特式拱券和不對稱雙塔著稱。廣場周圍環(huán)繞著殖民時期建筑、博物館和海明威常去的"五分錢小酒店",如今既是旅游熱點,也是宗教活動中心。</p> <p class="ql-block"> 在哈瓦那老城喧囂的街角,藏著一處充滿傳奇色彩的文化地標——“LA BODEGUITA DEL MEDIO”(五分錢小酒館)。這家斑駁墻壁上貼滿名人簽名的老酒館,曾是海明威最鐘愛的微醺之所,如今仍保留著上世紀中葉的熱帶風情。木質吧臺上,調酒師以嫻熟手法演繹著古巴國飲mojito的誕生儀式:青檸與薄荷葉在粗糲的黃糖中搗碎,晶瑩的碎冰碰撞著哈瓦那俱樂部朗姆酒,最后被蘇打水激發(fā)出清爽的靈魂。這里每一杯蕩漾著綠意的特調,都延續(xù)著加勒比海風與文豪足跡交織的故事,成為訪客品味古巴文化不可或缺的味覺注腳。</p> <p class="ql-block"> 在哈瓦那巴倫西亞公寓酒店入住的體驗頗為特別——酒店環(huán)境整潔寬敞,設施雖簡但一應俱全,從吧臺、餐廳到后勤區(qū)域都運作有序。然而令人詫異的是,連續(xù)三天未見其他住客蹤影,工作人員卻頻繁輪換:三天內更換了三位吧臺接待員、兩位廚師,其他崗位也多是生面孔,這<span style="font-size:18px;">么多人為我們兩個服務,真是有點受寵若驚,</span>這也折射出古巴"大鍋飯"體制下的低效管理。更值得深思的是價格與當地收入的巨大落差:我們三晚房費2356.93元,相當于古巴低收入者(月薪約200元)近一年的收入,甚至比大學教授30美元(約300元)的月薪高出數倍。這種消費與收入的懸殊對比,生動呈現了古巴經濟雙軌制下的特殊社會圖景。</p>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加勒比海,陽光像融化的黃金,肆意潑灑在蔚藍的海面上。?</p><p class="ql-block"> 23日清晨,我們乘輪渡前往莫羅城堡,250比索(約6元)的船票換來的是海風裹挾著清涼的自由感。浪花在船舷邊跳躍,陽光碎成千萬顆鉆石,隨著波浪起伏閃爍,仿佛整片大海都在發(fā)光。上岸后,徒步2公里,穿過棕櫚搖曳的小路,終于抵達這座被時光打磨的堡壘。200比索(約5元)的門票,換來的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一場與海盜傳說的邂逅。斑駁的城墻仍鐫刻著昔日的炮火痕跡,仿佛能聽見黑胡子猖狂的笑聲,看見骷髏旗在風中獵獵翻飛。而如今,加勒比海早已歸于平靜,漁船的銀網在碧波間起落,溫柔地打撈著遠方的地平線。</p><p class="ql-block"> 站在古老的炮臺邊遠眺,海天一色,杰克船長的傳說早已隨潮水退去,只剩下風在耳邊低語——?這里曾是海盜的戰(zhàn)場,如今卻是游人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 在輪渡上偶遇了一對戀人,女孩名叫艾蓮娜,哈瓦那本地人。她用略顯生澀卻充滿熱情的中文和我們打招呼,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中文竟是她靠著電腦自學而成的。談起中國,她的眼中閃爍著向往的光芒,夢想著有一天能親自踏上這片遙遠的土地。同行的香奈兒建議她用微信翻譯功能輔助學習,卻意外得知古巴至今無法使用微信、抖音、QQ等我們習以為常的應用。</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加勒比島國,網絡如同稀缺的奢侈品——全國僅有酒店和公園等少數區(qū)域設有WiFi熱點,網速緩慢得讓人無奈。上網必須購買昂貴的ETECSA上網卡,而許多國際常用網站和應用,包括WhatsApp,都被無情屏蔽。艾蓮娜的故事像一扇小小的窗口,透露出古巴與數字時代的割裂,這里的落后,遠非只言片語所能道盡。??但我以為美國對古巴連續(xù)63年(62年2月3日至今)的封鎖制裁嚴重阻礙了它的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哈瓦那基督像,它是一尊巨大的耶穌雕塑,位于古巴哈瓦那的圣卡洛斯要塞山頂,用67塊購自意大利且獲教宗庇護十二世親自祝福的白色卡拉拉大理石雕刻而成,高約20米(含3米基礎 ),重約320噸,右手舉至下巴、左手靠胸口,面向城市,可俯瞰海灣與哈瓦那全景,1958年12月24日開幕,揭幕僅15天后(1959年1月8日),雕像遭雷電擊中頭部損毀,后經修復?。哈瓦那耶穌圣像公園的觀景臺是觀賞哈瓦那老城全景的最佳地點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1962年冷戰(zhàn)最緊張的時期,美蘇兩國在加勒比海地區(qū)爆發(fā)了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0月16日-10月28日)。如今,在哈瓦那莫羅城堡附近,設有專門的紀念場所,通過歷史展板和實物展陳,生動再現了這場險些引發(fā)核戰(zhàn)爭的重大對峙。展板系統(tǒng)梳理了危機的背景、13天驚心動魄的博弈過程及其深遠影響,讓參觀者得以身臨其境地理解這段改變冷戰(zhàn)格局的關鍵歷史。作為冷戰(zhàn)史的活態(tài)課堂,這里不僅記錄了超級大國的戰(zhàn)略較量,更見證了古巴作為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特殊地位,是探究20世紀國際關系演變的重要實地場景。</p> <p class="ql-block"> 莫羅城堡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為抵御海盜侵襲而建造的重要軍事要塞。1555年法國海盜襲擊哈瓦那后,西班牙殖民政府于16世紀末啟動建設,1632年完成主體工程。這座石砌城堡頂部設有火炮平臺,1845年加建了30米高的瞭望塔,與卡瓦尼亞要塞共同構成哈瓦那港的防御體系。作為哈瓦那舊城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組成部分,現已被改造為航海博物館。其制高點可俯瞰哈瓦那海灣全景,成為展現殖民歷史與海防建筑的重要旅游景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