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5.9.今天趕赴濟南市。</p><p class="ql-block">靈巖寺,位于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qū)萬德街道,地處泰山西北,現(xiàn)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靈巖寺始建于東晉,于北魏孝明帝正興元年開始重建,至唐代達到鼎盛,有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觀。</p><p class="ql-block">靈巖寺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南京棲霞寺、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當(dāng)陽玉泉寺并稱天下“四大名剎”。</p><p class="ql-block">唐玄奘曾住在寺內(nèi)翻譯經(jīng)文,唐高宗以來的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也多到寺內(nèi)參拜。</p><p class="ql-block">1982年國務(wù)院公布靈巖寺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AAAA級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靈巖寺有許多建筑現(xiàn)在只留有一些基礎(chǔ)等遺跡了。</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是靈巖寺的主體建筑,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現(xiàn)存為明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以殿內(nèi)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像聞名,被梁啟超譽為“海內(nèi)第一名塑”。</p> <p class="ql-block">劉海粟、梁啟超、賀敬之的題字。</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宋代彩色泥塑羅漢像</p> <p class="ql-block">辟支塔?是靈巖寺的核心建筑之一,也是泰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辟支塔始建于唐天寶十二年(753年),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重建,嘉祐二年(1057年)竣工,歷時63年完成。????</p><p class="ql-block">辟支塔塔身采用青磚砌筑,八角九層十二檐結(jié)構(gòu),是國內(nèi)現(xiàn)存唯一的此類密檐樓閣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塔高約54米,底圍48米,塔身逐層遞減,造型挺拔雄偉。????</p><p class="ql-block">辟支塔意為“辟支佛塔”,辟支佛指無師自悟的圣者,屬于佛教三乘之一(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p><p class="ql-block">塔基石刻浮雕包含古印度阿育王皈依佛門等故事,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傳播與融合。??</p><p class="ql-block">該塔不僅是宗教藝術(shù)的典范,也是研究宋代建筑技術(shù)和佛教傳播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岱廟,又稱東岳廟,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東岳大街,始建于西漢武帝時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并稱中國四大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岱廟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總面積96000平方米,其建筑風(fēng)格采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huán)1500余米,廟內(nèi)各類古建筑有150余間。</p><p class="ql-block">岱廟是中國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靈,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也是泰山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堪稱泰山歷史文化的縮影,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岱廟坊</p><p class="ql-block">此坊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寬9.8米,進深3米,通高11.3米,又名玲瓏坊。石坊中柱陽陰兩面有刻聯(lián),南聯(lián)是“峻極于天,贊化體元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zhèn)東方”,北聯(lián)是“為眾岳之統(tǒng)宗,萬國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于京”,均為當(dāng)年主持建造石坊的山東布政使施天裔所題。</p> <p class="ql-block">秦泰山刻石又名秦李斯小篆碑。</p><p class="ql-block">李斯小篆碑是大臣李斯所寫,此刻石是我國最早記述功德的刻石,上刻秦始皇功德銘以及秦二世。</p><p class="ql-block">秦二世詔書,共222個字,歷經(jīng)了2000多年的風(fēng)雨洗禮,原在泰山山頂,于1928年已于此處保護至今?,F(xiàn)在僅展現(xiàn)我們面前的是十個字。</p><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始皇帝東行的時候,共留下了七塊刻石,分別是嶧山、泰山、瑯琊、芝罘、東觀、碣石和會稽。</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僅存了泰山和瑯琊兩塊刻石,此塊刻時證實了秦始皇來泰山的一塊史物資料,也證實了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文字改革的實物資料。</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秦泰山刻石為國家的一級文物,也是岱廟的鎮(zhèn)館之寶。</p><p class="ql-block">僅存的十個字分別是: 斯 、臣 、去 、疾、 昧 、死、 臣、 請 、矣、 臣。大致意思就是說:臣李斯、馮去疾等人,冒死進諫,請求將秦二世的詔書刻在始皇帝刻石的后面,那么后人就可以明白此刻石的歸屬者了。</p> <p class="ql-block">仿制的《泰山刻石》,展示著史書中記載的原石模樣。</p> <p class="ql-block">天貺(kuang讀音:況)殿</p><p class="ql-block">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筑?!疤熨L”即天賜的意思。</p><p class="ql-block">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書”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興建天貺殿,以謝上天。</p><p class="ql-block">整座大殿雕梁彩棟,貼金繪垣,丹墻壁立,峻極雄偉,雖歷經(jīng)數(shù)朝,古貌猶存。殿主祀東岳大帝。</p><p class="ql-block">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并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亦稱“東方三大殿”。</p> <p class="ql-block">天貺殿供奉著“東岳泰山之神”</p><p class="ql-block">東岳神是中國傳統(tǒng)信仰中的泰山主神,源于古代對東方、太陽和大山的崇拜。唐代至宋代是東岳神信仰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唐玄宗時期封為“天齊王”,宋真宗加封“天齊仁圣帝”,確立了其人格化特征。明代朱元璋恢復(fù)其自然神屬性,改稱“東岳泰山之神”。</p><p class="ql-block">泰安岱廟作為主祭祀場所,供奉的“東岳泰山之神”具有中國帝王裝束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天貺殿兩邊各有一座御碑亭,亭子里的御碑的四周刻著乾隆皇帝的八首詩。</p> <p class="ql-block">岱廟歷代碑刻陳列館?,是一個展示歷代碑刻的重要場所。</p><p class="ql-block">陳列館內(nèi)有漢碑的《衡方碑》、《張遷碑》;晉代三大豐碑之一的《孫夫人碑》;造形新穎、書法相異的《雙束碑》;泰山佛教記事名碑《大唐齊州神寶寺碑》等共19塊碑刻,這些碑刻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還展現(xiàn)了豐富的書法藝術(shù)?。</p> <p class="ql-block">端木老師現(xiàn)場教學(xué)</p> <p class="ql-block">全團在陳列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端木老師請來了老朋友,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著名的網(wǎng)紅“泰山娟姐”為我們講解。</p> <p class="ql-block">明水古城位于濟南市章丘區(qū)。</p><p class="ql-block">明水古城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設(shè)西泉鎮(zhèn);到了宋元時期,成為章丘四大名鎮(zhèn)之一,其治所城池就在現(xiàn)今的古城位置,這座古城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明水古城以明清建筑為主,是由浙江烏鎮(zhèn)景區(qū)陳向宏團隊設(shè)計的,已完成投資11億元。</p> <p class="ql-block">古城縣衙</p> <p class="ql-block">濟南是一個泉城,明水古城也主打一個泉水叮咚響。</p><p class="ql-block">著名的梅花泉,水面上五個泉眼似梅花狀排列、噴涌,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故居(清照園),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且最具文化價值的李清照紀(jì)念場館?。</p><p class="ql-block">該建筑群坐落于百脈泉畔,占地1.8萬平方米,融合宋代建筑風(fēng)格與江南園林特色,包含漱玉堂、梅花泉等核心景觀,完整展現(xiàn)李清照生平與詞作成就。????</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p><p class="ql-block">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人。宋代婉約派代表詞人。</p> <p class="ql-block">被后人稱為“一代詞宗”。</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的代表作“聲聲慢·尋尋覓覓”</p> <p class="ql-block">漱玉泉,李清照的詞集《漱玉詞》(亦稱《漱玉集》)以濟南漱玉泉命名,因傳說她曾在此泉邊梳妝、創(chuàng)作。該泉名源自“漱石枕流”典故,泉水激石聲如漱玉,與李清照詞風(fēng)之清麗相呼應(yīng)。??</p> <p class="ql-block">龍泉古剎</p><p class="ql-block">龍泉寺始建于公元1450年,原名隆泉寺,是龍山文化的發(fā)祥地。該寺因百脈泉而建,百脈泉也因此寺而更加著名?。</p> <p class="ql-block">百脈泉</p><p class="ql-block">百脈泉位于章丘區(qū),是繡江河的源頭,也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其泉群分布在東麻灣和西麻灣區(qū)域,與趵突泉齊名,并稱“東脈西突”。百脈泉金代曾列入濟南七十二名泉,</p><p class="ql-block">因為泉水從許多看不見的脈孔中涌出,似百條大脈,故稱“百脈泉”,泛出參差錯落的顆顆“珍珠”,形成常年不涸的一泓碧水,當(dāng)?shù)厝艘卜Q其為“珍珠泉”,也稱明水泉。</p><p class="ql-block">1989年建成百脈泉公園,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公園內(nèi)除主泉百脈泉外,還有墨泉、梅花泉、漱玉泉等景點,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p> <p class="ql-block">墨泉為一鉆孔噴泉,1966年建于百脈泉公園內(nèi)龍泉寺西南角,孔口直徑0.4米,泉口因鑄鐵管黑色,水清透明,望去泉水黝深,故名墨泉。</p> <p class="ql-block">金鏡泉,金鏡泉是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百脈泉賓館院內(nèi)的人工鉆孔噴泉。泉池呈圓形,池壁由青石壘砌而成,直徑5米,深度1.2米,池邊裝飾有石柱鐵護欄。泉水通過150米深的鉆孔噴涌而出,盛水期流量可達0.3立方米/秒,涌泉時聲如雷鳴。該泉因水面在陽光照射下呈現(xiàn)金輝閃爍的鏡面效果而得名,周邊水渠密布形成獨特的生態(tài)景觀。</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位于“泉城”濟南城北部,面積約46萬平方米,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p><p class="ql-block">大明湖歷史悠久,其名始于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書中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西兩面則湖”。宋代稱“四望湖”,后漸堙塞。金代起,在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p><p class="ql-block">濟南大明湖和南京玄武湖、杭州西湖一樣,免費!</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p><p class="ql-block">趵突泉號稱“天下第一泉”,是濟南最著名的泉水,其歷史可追溯至商代,古稱為“濼”,距今已有3500多年。</p><p class="ql-block">據(jù)《春秋》記載,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于濼”,北宋曾鞏正式命名為“趵突泉”,意為“跳躍奔突”的泉水;后被乾隆皇帝御封其為“天下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濟南不愧為泉城,各種泉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泉——趵突泉</p> <p class="ql-block">萬竹園</p> <p class="ql-block">李苦禪紀(jì)念館</p><p class="ql-block">李苦禪紀(jì)念館位于趵突泉公園萬竹園內(nèi),1986年6月正式開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館舍由元代始建的萬竹園改建而成,融合江南園林、北京王府與濟南四合院風(fēng)格,現(xiàn)存建筑以石雕、木雕、磚雕“三絕”著稱,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設(shè)有18個展室及五橋四亭等景觀。</p> <p class="ql-block">四天行程轉(zhuǎn)瞬即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美麗的人文景色,卻留在了心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