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黨報助我鼓與呼

老兵大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黨報助我鼓與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王俊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4年8月26日,我以北京日報通訊員的身份和北京日報記者張淑玲女士合寫了一篇文章,發(fā)表在當天的北京日報和北京日報客戶端上。其中,《北京日報》客戶端文章的題目是《1818街區(qū)三萬余居民盼這座過街天橋加裝電梯》,《北京日報》文章的題目是《多坐4站地就為“躲”爬橋——百余級天橋臺階難壞老人》。這兩篇文章都是同一個內(nèi)容——呼吁政府有關(guān)部門為橫跨京藏高速公路的天橋加裝電梯。這篇文章發(fā)表后,受到了附近居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他們奔走相告,爭相傳閱。為什么這篇文章能受到居民的如此喜歡?事情還得從1818街區(qū)東頭那座橫跨京藏高速公路的天橋說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818街區(qū)東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京藏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上方橫跨一座“Z”形天橋。這座天橋是1818街區(qū)數(shù)萬居民到路東乘車、購物、看病、辦事的必經(jīng)之地,同時也是路東數(shù)萬居民到路西的必經(jīng)之地。這座橋高6米多,寬約5米,上下橋各有60多個臺階,臺階兩側(cè)沒有扶手且各有一條不足50厘米寬的坡道。坡道上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和人拉車同行,上上下下經(jīng)常碰撞。居民一上一下要爬120多個臺階,年輕人都望而生畏,老年人只能望橋生嘆。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期,橋上人滿為患。有上橋的,也有下橋的;有老年人,也有小孩子;有拉購物車的,也有拄拐杖的;有騎摩托車的,也有騎自行車的。橋上橋下,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摩托車和自行車還有手拉車都擁擠在一條僅有50厘米寬的坡道上,碰撞的事時有發(fā)生,非常危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從2021年開始,就有人不斷向上級反映,更有人打市長熱線12345訴求,但時至今日,成效甚微。在這種情況下,我想起了回龍觀西大街上一座過街天橋加裝電梯解決了過橋難的問題。如果能在京藏高速天橋兩側(cè)各加裝一部直梯(電梯),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回龍觀西大街上的過街天橋能加裝電梯,為什么我們這里就不能加裝電梯呢?想到這里,我看到了希望。但是,這個問題找誰反映呢?誰又能幫助居民加裝電梯呢?這個時候,我想到了北京日報,更想到了北京日報“黨報幫你辦”欄目的張淑玲記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在2019年通過“黨報幫你辦”欄目認識了張淑玲記者,我們之間還建立了微信,但從未謀過面,平時基本不聯(lián)系。時隔5年,我又想到了這位熱心助人的張淑玲記者。于是,在2024年8月7日的晚上,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冒昧撥通了張記者的手機,給她發(fā)去了一個求助信息。沒想到張記者很快就回復(fù)我,并讓我把詳情發(fā)給她。我很高興,很快就把這座過街天橋的情況發(fā)過去了。半個月后的8月23日,張記者驅(qū)車來到了這座橋下,親自考察和體驗這座天橋的利弊,并和附近居民親切交談,了解這座天橋給老年人出行帶來的困難。然后,張淑玲記者又驅(qū)車前往回龍觀西大街,親自去考察那座加裝電梯的過街天橋,詳細了解這座過街天橋加裝電梯后的使用和管理情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回去之后,張記者根據(jù)自己的考察結(jié)果和我提供的情況,以北京日報記者張淑玲和北京日報通訊員王俊生兩個人的名義寫出了一篇詳盡的考察報告,發(fā)表在8月26日的北京日報和北京日報客戶端上。這篇文章指出了過街天橋給老年人出行帶來的弊端,提出了改進措施,說出了1818街區(qū)廣大居民的心里話,受到了當?shù)鼐用竦臒崃覛g迎和高度評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不少居民認為,這是北京日報記者和軍休干部一起為社區(qū)居民辦的一件大事、實事、好事,大家特別感謝這位講真話、辦實事,敢于為民排憂解難的好記者。藍天嘉園社區(qū)一位79歲的王女士說:“這座天橋困擾了我們十幾年,我們這些老年人幾乎天天為過橋發(fā)愁。如果能為這座橋加裝電梯,那就解決了我們老年人的后顧之憂,我們就再也不用為過橋發(fā)愁了,再也不用望橋生嘆了。”藍天嘉園社區(qū)另一位78歲的軍休干部康女士說:“為避開這座天橋,我和老伴多跑了好幾年的冤枉路,耽誤了我們的好多時間。今天,看到北京日報的記者為我們呼吁加裝電梯,真是從心里高興,從心里感謝這位好心的記者?!?藍天嘉園社區(qū)還有一位79歲的軍休干部任女士腿腳不好,每周都要過天橋去路東足療店理療,她周周都為過橋發(fā)愁。這次聽說記者幫助呼吁在天橋兩側(cè)加裝電梯,她非常高興,特意找到我,讓我轉(zhuǎn)達她對記者和北京日報的謝意。她說:“我不認識那位記者,但我認識北京日報。北京日報是黨報,我相信黨報和黨報的記者。請你替我感謝北京日報,感謝北京日報的好心記者?!薄?至于為這則消息點贊的人,那就更多了,數(shù)不清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這篇考察報告于8月26日早上發(fā)表在北京日報和北京日報客戶端上,隨后北京晚報又于當天晚上進行了轉(zhuǎn)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作者系海淀區(qū)藍天嘉園服管中心王俊生電話17701041093)</b></p><p class="ql-block"><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