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不開車,打的,計劃整天在福州市內(nèi)打卡。第一站,鼓樓區(qū)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這條街明清時鼎盛,如今仍保留有大片的明清古建筑,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如今的商業(yè)化開發(fā),也讓這里變成了繁華的步行街,我們來的早,非常涼爽清凈。 她有如下頭銜:國內(nèi)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qū),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古建筑遺存;是"中國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p class="ql-block"> 讓我們邊逛邊看邊讀邊了解。當年的當鋪解決了多少人的急事,這是當代抵押信貸的雛形?,F(xiàn)在兼作美術(shù)館、非遺館。</p> 安民巷,因唐代農(nóng)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新四軍副軍長兼參謀長張云逸到福州,于1938年2月在這里成立了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 <p class="ql-block"> 塔巷:舊名修文巷,五代閩時,坊內(nèi)建有育王塔和塔院得名。</p> 郎官巷:古稱延福里。明代萬歷年間起稱郎官巷,沿用至今。郎官巷西段北側(cè)20號是嚴復(fù)故居,嚴復(fù)是著名的教育家、翻譯家、思想家。 嚴復(fù)故居:位于郎官巷西段北側(cè)20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09平方米。主座清式規(guī)制,門內(nèi)三面走廊,前設(shè)有插屏門。 南后街。 宮巷:有清代建筑13幢,清兩江總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林則徐之子林聰彝都曾在這里生活,因此有人把宮巷當作官巷也確實歪打正著了。 沈葆楨的故居。郁達夫曾對這條巷子有這樣一番描寫:走過宮巷,見毗連的大宅,都是鐘鳴鼎食之家。兩旁進士匾額,多如市上招牌。沈葆楨有三個身份: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兩江總督兼管臺灣。這三個響當當?shù)纳矸?,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左宗棠和沈葆楨的石像。左宗棠請沈葆楨出山并非一帆風順,也曾三顧茅廬,二人在這個古香古色的小院里暢談了很久,左宗棠準備打造中國自己的海軍,而沈葆楨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選。左宗棠第一次來到沈宅,懇請沈葆楨出山繼承船政事業(yè),沈葆楨婉言拒絕。 左宗棠保證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楨聯(lián)名署簽奏折,并給他推薦著名商人胡雪巖相助,所有人馬,歸其調(diào)遣。沈葆楨還是猶豫不決,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薦沈葆楨主持船政。沈葆楨功勛卓著被譽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明二代幾多貴官達人都曾榮歸故里,改為“衣錦坊”,取其“衣錦還鄉(xiāng)”之意。 楊橋路17號,為清代建筑。故居原系林覺民祖輩七房人家聚居處。林覺民廣州起義殉難后,林家避禍遷離,房屋讓售予冰心祖父謝鑾恩。謝家一直住至20世紀50年代。冰心十一二歲時曾居此?,F(xiàn)院內(nèi)陳列《林覺民生平史跡》展和《冰心與福州》展。 林覺民(1887-1911),福建閩侯人。幼嗣可山先生,性聰慧,留學(xué)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留下情真意切的絕筆“與妻書”,和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勇猛地攻入總督衙門,轉(zhuǎn)戰(zhàn)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在提督衙門受審時慷慨宣傳革命道理,最后從容就義。 林覺民《與妻書》中描寫的情景:“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朋友讀之觸景生情! 林家精英。 冰心(1900年-1999年),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中國詩人,現(xiàn)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xué)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 月夜柔光頓下,耳聽蟬鳴蛙叫。心下無限歡喜,憶起他鄉(xiāng)歸客。這短短四句詩,為我們勾勒出一幅靜謐而溫馨的月夜圖景。體現(xiàn)出詩人對親友的思念和對團聚的期盼。 葉氏民居。三坊七巷中有多座建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氏民居、鄢家花廳、劉氏民居等。這些建筑不僅展示了福州古建筑的藝術(shù)精華,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和生活狀態(tài)。 街上林立的老店鋪。 歷史建筑開新店,比比皆是。探秘福州三坊七巷,歷史與現(xiàn)代的完美交融! 南后街三坊七巷,這個從唐末五代便開始形成的古老街區(qū),坊巷相連,白墻黛瓦,民居精致,至今基本風貌得以延存。限于精力和篇幅,未能全面與精準描述,有待深入了解后彌補今日缺憾! 榕城不但有“三坊七巷”還有 “三山兩塔”。 “三山兩塔”是老福州城的格局,先打車去西南方向的烏山看烏塔。 福州烏山,又稱道山、烏石山,與福州于山、屏山鼎足而立,故福州自古別稱“三山”。福州三山以烏山風景最優(yōu)美,被稱為三山之首,烏山早在唐代就已經(jīng)成為游覽勝地。 崇妙保圣堅牢塔。1963年省級保護單位,2001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敕貞元無垢凈光塔銘》碑為福建省現(xiàn)存最古老的碑刻,799年 (唐貞元十五年)建。 塔內(nèi)有曲尺形階梯,塔身外有迥廊,周環(huán)欄板。轉(zhuǎn)角設(shè)倚柱,每層疊澀四跳出檐,層層收分。檐面刻瓦垅,檐口刻勾頭滴水。 八角各有翹脊,脊端各坐一尊鎮(zhèn)塔佛。塔頂八面坡,覆缽結(jié)頂,上置圓球、寶塔、露盤,鐵葫蘆頂剎。露盤八方各垂鐵鏈,連接塔頂八角脊端,穩(wěn)重挺拔。 塔為八角七層,通高三十五米,五代后晉天福六年(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在凈光塔遺址,用花崗石重建,準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jié)束。名“崇妙保圣堅牢塔”,烏塔稱的起是名副其實,不能想象一座用花崗石堆砌的建筑能夠留存千年,福州可是臺風經(jīng)常眷顧的地方啊。 再次打的前往西邊的定光寺看白塔。這是一座既沒有牌坊也不見山門的寺廟,“定光寺”的藍底金字牌匾就掛在天王殿門楣上,直截了當。山門,也是天王殿。 定光塔寺,俗稱“白塔寺”,坐落在于山西麓,為宮殿式建筑。905年創(chuàng)建,兩年后,為祝賀朱溫即位,改名為“萬歲寺”?,F(xiàn)存寺廟是清道光年間重建。 寺分三大殿:天王殿、毗盧殿和法雨堂。定光寺的主殿稱為毗盧殿。據(jù)說,佛有三身,分別是:法身、報身和化身。分別用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來象征。 法雨堂。法雨堂是為紀念后梁時寺僧義收“積薪”舍身求雨而建。據(jù)傳,五代后梁貞明元年,福州久旱不雨,禾苗不長,這時來了個法號義收的游方僧,在定光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積成塔,然后自己坐在塔上,閉目誦經(jīng)。三天之后,按照約定時辰點燃柴堆,義收和尚巋然不動,隨著火焰升空而起,大雨驟降,此時義收和尚安然無恙從火光中走下柴堆。后人為紀念義收和尚祈雨建造了法雨堂。清代末時,福州船政學(xué)堂曾借住此寺,嚴復(fù)、鄧世昌等都在這里學(xué)習過。 毗盧殿兩側(cè)廡廊的墻壁上鑲嵌了長250米的青花陶瓷壁畫《佛陀應(yīng)化事跡》畫卷,瓷畫圍繞著白塔繞過了半座寺廟,瓷畫白底藍圖描繪著佛教的傳說,圖文并茂,從釋迦牟尼誕生起,一直演繹到“白馬馱經(jīng)”佛教傳入中國為止。 據(jù)說,這幅青花陶瓷壁畫是在江西景德鎮(zhèn)定做的,整幅青花陶瓷壁畫由兩百多塊青花瓷組成,之所以采用陶瓷壁畫,是因為瓷器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寺廟里的壁畫相比,更易清潔且不易老化。 白塔,本名為“報恩定光多寶塔”,是唐朝威武軍節(jié)度使王審知所建,修建此塔,是為了給他的父母薦福,因此名字中有“報恩”二字。這塔在明代時不幸遭遇火災(zāi),便改成了磚塔,塔外涂上了白灰,民間也就將其稱為“白塔”。傳說在這座塔下,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顆流光溢彩的寶珠,所以塔名中又有了“定光多寶”這四個字。 定光塔初建時的塔為七層磚木結(jié)構(gòu),塔內(nèi)砌有磚軸,塔外環(huán)木構(gòu)樓閣。每層的斗栱、云楣、棟梁、欄桿都經(jīng)過精雕細刻,塔壁和門扉還繪有佛像。 定光塔高41米,七層八角,因塔身外敷有白灰層,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白色代表了光明和圣潔,福州人俗稱其為白塔。 一繁一簡,極盡精致華麗的廟宇和素雅簡潔的白塔形成鮮明對比,讓廟宇更顯華麗,讓白塔更顯純凈。<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