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明代鐘樓故人相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孟夏,天氣微涼,少時街坊鄰居美女編劇《司法所里的故事》攝制人張寧寧夫婦邀約在鼓樓大鐘亭餐廳小聚。其姐張黎明當年鼓樓小學同學中隊學習委成績優(yōu)秀,因同住峨嵋路一街,被編在一小隊之家,因我數(shù)學成績甚差,得其指導較多。1968年底,戶口同日遷出峨嵋路,上山下鄉(xiāng)又曾同住一村,同飲一塘之水,清晨汲水煮飯時,常常遇見。因男女界限,無甚交集。后我們先后當兵,各在不同部隊,退役后才有所交流。</p><p class="ql-block"> 當年在小學期間,每每放學路過大鐘亭會入內(nèi)敲鐘玩耍,此番相聚,舊時少年時光恍惚又現(xiàn):大鐘亭柵欄門緊鎖,不復入內(nèi),但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花繁草茂,芳林青翠,已成公園。周圍民國時雞鳴酒家及母校鼓樓小學和曙光電影院不見蹤影,唯新建紫峰大廈高聳入云。</p><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前幾乎荒圮的大鐘亭歷經(jīng)六百年滄桑舊貌變新顏,當年少年男女也是物是人非,已入夕陽衰顏之秋,往事囊情,時過境遷,感慨良多。</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古代府、州、縣治所在的城里,一般都建有鼓樓和鐘樓。鼓樓,用作平時報時,催促文武百官勤于政務,提醒百姓辛勤勞作;鐘樓,用作戰(zhàn)時報警。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按照“左列鼓架右建鐘樓”的布局,朱元章下令在南京黃泥崗上修建鐘鼓樓。因為是明朝都城的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明代的鐘樓結(jié)構為上下兩層,上層為重檐四坡頂,與鼓樓底設三門洞不同的是,鐘樓底層僅有一個相貫通的門洞,為拱形無梁城闕狀。</p><p class="ql-block"> 據(jù)《洪武京城圖志》記載:“鼓樓在今北城兵馬司東南,俗名為黃泥崗。鐘樓在鼓樓西?!睹鹘y(tǒng)一志》記載:“鼓樓在鐘樓之東二里。所以明朝所建的鐘樓并不在今日大鐘亭的地方。1972年4月,在今鼓樓西略偏南百余米的南京大學北園東北部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達5噸的明代大石柱礎和一些琉璃瓦碎片。有關專家分析認為這里就是明代鐘樓遺址所在。據(jù)《南京都察院志》記載:明代的鐘樓歷經(jīng)宣德八年 (1433年) 十月、正統(tǒng)五年(1440年)十二月、正統(tǒng)七年(1442年)七月三次修繕,至清代康熙年間倒塌成為廢墟。如今修揖一新,花木池水亭閣環(huán)繞,自成氣象。席間有鳳凰出版集團副總編輯王兄振羽先生,也系二十多年前故友,分贈新作《南京乎》對六朝古都軼事記載甚祥。振羽兄江蘇出版界大才子也,著作宏豐,席間侃侃而談歷史、文壇、政界趣事、軼事、故事甚吸引人。寧寧小妹差我和其大姐黎明十歲,也是才氣橫益,最近創(chuàng)作的四十集網(wǎng)劇《司法所的故事》由其女知名青年導演米禾禾推出,在網(wǎng)絡大大走紅,好評如潮。其先生劉偉東先生科技界創(chuàng)業(yè)翹楚,芯片業(yè)新秀,談起與中信、華為公司的合作及與美國的斗智斗勇也是娓娓道來,繪聲繪色。有詩二首記之:</p><p class="ql-block"> 大鐘亭</p><p class="ql-block">鐘亭巍巍峙高崗,</p><p class="ql-block">雨后滴翠透微涼。</p><p class="ql-block">新貌青蔥憶少年,</p><p class="ql-block">夕影黃昏入滄桑。</p><p class="ql-block">亭臺樓閣松風骨,</p><p class="ql-block">池水湖石水波漾。</p><p class="ql-block">故人相逢應醉酒,</p><p class="ql-block">酡顏白發(fā)共舉觴。</p><p class="ql-block"> 故人情懷</p><p class="ql-block">小園蒼茫絲雨來,</p><p class="ql-block">青春聲遠暮云開。</p><p class="ql-block">柵欄緊鎖黃鐘閉,</p><p class="ql-block">總角散亂蒼顏衰。</p><p class="ql-block">酒醉往事入鳴沙,</p><p class="ql-block">書著故紙落塵埃。</p><p class="ql-block">欄桿拍遍無意會,</p><p class="ql-block">鸞鳳振羽話襟懷。</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7日乙巳夏五月初三日</p> <p class="ql-block">《司法所里的故事》編劇張寧寧,我認識她時年僅三歲,一晃六十年過依然年輕靚麗風釆依舊。</p> <p class="ql-block">張寧寧和女兒米禾禾</p> <p class="ql-block">南京知名青年導演、編劇、作家米禾禾出生于1988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其創(chuàng)作風格關注現(xiàn)實:緊扣時代脈搏,關注社會底層人物命運,如《我的三平方》注重山村教師,展現(xiàn)他們在平凡生活中的執(zhí)著與堅守。善于在作品中運用喜劇元素,使觀眾在歡笑中感受到溫情與力量,如《足球爸爸》以詼諧幽默的方式講述故事,讓觀眾笑中含淚。最近大火的四十集網(wǎng)劇《司法所的故事》以基層司法所工作實踐切入劇情,廣泛涉獵?層民眾生活中的法律問題,普及法律知識,揭露評點社會弊端,宏揚司法正義,廣受好評。</p> <p class="ql-block">張寧寧女兒米禾禾導演的《司法所里的故事》最近網(wǎng)絡大火</p> <p class="ql-block">鳳凰出版集團副總編輯著名作家、評論家王振羽先生新作《南京乎》</p> <p class="ql-block">我和小學同學街坊鄰居、兵團插友張黎明</p> <p class="ql-block">南京峨嵋路6號小院男女主人是一對紅軍和新四軍的革命伴侶,實屬創(chuàng)業(yè)前輩,我們少年時的小隊之家?,F(xiàn)在張伯伯和胡阿姨均先后逝去,但是他們當年所載種的靈霄花依然開得火紅熱烈。和6號僅一墻之隔,我家所住的2號大院是比利時大使官邸是一大花園。前院高樓門22號原系比利時駐民國大使館,院內(nèi)花木撫疏,栽有桑樹、紫藤,冬青環(huán)繞,四層洋樓儼然,現(xiàn)舊樓仍存,花木盡毀,已顯頹敗。后花園毀于文革官邸灰樓仍在,太湖石假山現(xiàn)移至玄武湖公園,原有比利時男孩漢白玉雕像"破四舊″被造反派砸毀。南京市文保單位牌子仍在,但已成水泥宿舍高樓亂聳的大雜院了。觀之令人心酸淚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