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是新建造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始建于2017年6月11日,建成于2019年10月19日,占地面積246畝,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遺址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在學界享有“最早的中國”之稱。</b></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包括公共區(qū)域、業(yè)務(wù)區(qū)域、行政區(qū)域及早期中國研究中心四個部分,是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示范區(qū),是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研究展示中心,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基地。</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共有5個基本展廳,系統(tǒng)展示了夏代歷史、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歷程,博物館內(nèi)共有文物2089件,主要為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骨角牙器等。</p> <p class="ql-block">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外觀設(shè)計以“華夏之源最早中國”為基本理念,包含了“鑰匙”“盤龍”“綠松石龍”“銅爵”“玉璋”等二里頭元素。從上面看,博物館的屋頂平面暗含了一把“鑰匙”形象,寓意二里頭遺址是探尋華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物證,象征著二里頭文明是打開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整體形象,就像一條盤旋的龍,最高處的中央大廳隱喻了方形的龍頭。把盤龍作為博物館形體的概念解讀,準確地表達了二里頭在早期中國研究中的獨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租賃AR解說設(shè)備。</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廳為 “第一王朝”,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第一部分,分別由“茫茫禹跡,九州攸同”、“賜土命氏,祚以天下”和“夷夏東西,夏道興衰”三個單元組成。</p> <p class="ql-block"><b>前言:夏,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在歷史文獻與考古發(fā)現(xiàn)的雙重證據(jù)中,正在從傳說時代走向歷史真實,《史記?夏本紀》正在成為翔實可信的歷史記載。二里頭遺址,自1959年以來60年的考古發(fā)掘、幾代考古人的 潛心探索,一個規(guī)劃有序、功能悉備、宮室翼翼、百工齊聚、禮樂初成的東亞大都,揭開了塵封的記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夷夏東西,夏道興衰》</b></p><p class="ql-block">?有夏一代,歷十四世十七王,前后400余年。夏王朝的興衰,與東夷族密切相關(guān),夷、夏兩大集團的文化在沖突中交流融匯。既有會盟通婚之交好,又有殺伐攻訐之交惡。夏王朝的命運系于夷人進退東西之勢。其間幾度遷都,幾度興衰,都與東夷緊密相關(guān)。商湯也因與東夷結(jié)下景毫之盟,才導(dǎo)致了伐桀代夏的結(jié)果。</p> <p class="ql-block"><b>第二、三、四展廳共同組成《</b><b style="font-size:18px;">赫赫夏都》</b><b>,為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第二部分:二里頭,古洛水之北,一個古老而神奇的村落,塵封著中華文明的起源和記憶。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和科學研究,這里曾經(jīng)是規(guī)劃有序、布局嚴謹?shù)娜A夏王都。其金玉共振、禮樂相和、龍騰華夏、戈兵攘壞,呈現(xiàn)出統(tǒng)領(lǐng)天下的中央王朝氣象。一整套完備而規(guī)整的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特質(zhì)的王權(quán)禮制昭示著最早中國、第一個具有廣域王權(quán)國家的誕生。</b></p> <p class="ql-block">“國之大事”,采用正副兩條展線的方式,正線圍繞著二里頭文化時期祭祀與戰(zhàn)爭,這兩件大事,集中展現(xiàn)了夏代的祭祀文化、酒文化、樂文化、鼎文化、玉文化、墓葬制度和兵器制度,陳列上則使用了二里頭遺址歷年出土的青銅、玉、綠松石、陶、石等精品器物。</p> <p class="ql-block">副線則以考古大事記的方式,展現(xiàn)了二里頭遺址科學發(fā)掘60年來的主要成就。</p> <p class="ql-block"><b>“建中立極”,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是中國歷代王朝所追求的地理正統(tǒng)觀。二里頭遺址所處洛陽盆地,處“天下之中”的“國中”之地?!氨娣秸唬w國經(jīng)野”,”,二里頭遺址所呈現(xiàn)的都城整體布局,成就了前無古人的國家形態(tài),標志著具有廣域王權(quán)的東方第一王都、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王朝自此發(fā)軔。</b></p> <p class="ql-block"><b>“厥土生民”,夏代先民在伊洛河土質(zhì)肥沃的二級臺地上建立居住地,形成以農(nóng)業(yè)為生存基礎(chǔ)的社會,人們利用不同的衣具種植收獲多種農(nóng)作物,飼養(yǎng)多品種的家畜保證肉食來源,有手工業(yè)專業(yè)化分工,懂得選擇合適的石材制作石器,陶器制作有了規(guī)?;a(chǎn),人口聚集、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國家形態(tài)開始出現(xiàn)。</b></p> <p class="ql-block"><b>“巍巍華夏”,距今4000年前后,東亞地區(qū)不同族群已經(jīng)相互交流,到距今3800年前后,二里頭文化在極短時間內(nèi)吸收了各區(qū)域的文明元素,以中原文化為依托,首次突破了地理單元的制約,強力向四方擴張、輻射其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lǐng)者,中華文明,由“多元化”的古國文明最終走向“一體化”的王朝時代,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后世中華文明的發(fā)展繁榮。</b></p> <p class="ql-block">第五展廳《世紀探索》,為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第三部分,由兩個單元“學術(shù)殿堂”和“斷代探源”組成。主要介紹了夏文化探索歷程中六位先驅(qū)顧頡剛、徐旭生、趙芝荃、夏鼐、安金槐、鄒衡的簡要生平事跡,詳細講述有關(guān)夏文化研究的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b>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早期中國考古圖片展,中華文明的探源工程,繼往開來。</b></p> <p class="ql-block"><b>收費附展——點石成金?從蘇美爾到夏王朝的古文明冶金互鑒展覽?,F(xiàn)場展出近300件金屬制品,穿越4000年人類歷史,感受橫跨歐亞的文明之火,在青銅的紋飾里,閱讀文明對話的密碼,在熔爐的余溫中,感受古人智慧的交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