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蒼龍嶺北眺</b></h1> <h1> <b>五云峰</b></h1> 華山五云峰在蒼龍嶺上,金鎖關(guān)下,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峰頭。它的西面下臨深壑,崖壁陡峭。東面較平緩,是攀登東、西、南三峰的必經(jīng)之地。峰上攀山道路千折百回,別具一格,路兩邊青松成林,風景秀麗。每當深秋季節(jié),松翠楓赤,山花耀目,在陽光照耀下,猶如五色彩云,故峰因此而得名。又因峰位置居東、西、南、北四座主峰中央,古時也曾稱為中峰。 <h1> <b>仙掌崖</b></h1> 仙掌崖在華山東峰,是指東石樓峰的面東崖壁。大自然的風剝雨蝕在崖壁上造化,一手掌形石紋,高數(shù)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動逼真,人稱華岳仙掌。因它奇瑰壯觀,被列為陜西的“關(guān)中八景”第一景。 <h1> <b>金鎖關(guān)</b></h1> 金鎖關(guān)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樓般石拱門,是經(jīng)五云峰通往東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鎖關(guān)后則無路可通。杜甫《望岳》詩中“箭栝通天有一門”就是指的這里。道家認為,華岳為仙鄉(xiāng)神府,只有過了通天門,才算進入仙境。所以有“過了金鎖關(guān),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謠。金鎖關(guān)北接五云峰,南控華山主峰,東西兩側(cè)壑深千丈,關(guān)前僅有一米寬的臺階石徑。環(huán)周古松蒼翠,奇石林立,常有祥云環(huán)繞,風光非常迤麗。站關(guān)前,北可觀錦雞守玉函奇石,西能望老虎口景觀。關(guān)內(nèi)關(guān)外登山路兩側(cè)鐵索上情侶鎖、平安鎖,重重疊疊,紅繩彩線迎風搖曳,不失為關(guān)前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h1> <b>金鎖關(guān)遠眺</b></h1> <h1><b> 華山西峰</b></h1> 西峰是華山最秀麗險峻的山峰。峰頂翠云宮前有巨石狀如蓮花,故又名蓮花峰。西峰海拔2082米,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西峰為一塊完整巨石,渾然天成。西北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山形之代表,又因峰巔,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芙蓉峰、蓮花山。峰南崖有山脊與南峰相連,脊長300余米,石色蒼黛,形態(tài)好像一條屈縮的巨龍,人稱為屈嶺,也稱小蒼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 登西峰極目遠眺,四周群山起伏,云霞四披,周野屏開,黃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鄉(xiāng)神府,萬種俗念,一掃而空。宋名隱士陳摶在他的《西峰》詩中就有"寄言嘉遁客,此處是仙鄉(xiāng)"的名句。 峰上景觀比比皆是,有翠云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舍身崖等,并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尤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峰上崖壁題刻遍布,工草隸篆,琳瑯滿目。峰北絕頂叫西石樓峰,峰上楊公塔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題辭。塔下巖石上有"枕破鴻蒙"題刻,是書法家王鐸手跡。 特別是蓮花洞,也叫蓮花石,太乙蓮臺,此石頭如蓮花瓣覆蓋石上,頂上的松樹在氣象站沒有剁去一半前,就象蓮花的蓮蓬一樣,很有意思。西峰奇景之一! 古今文人吟詠西峰的詩文很多,唐代喬師對有《西峰秦皇觀基浮圖銘》,明代書畫家王履有《始入華山至西峰記》,甚至唐代國子監(jiān)殿試也以蓮花峰為題。唐劉得仁的一首《監(jiān)試蓮花峰》詩寫道: <div> 當秋倚寥泬,入望似芙蓉。 <br> 當秋倚寥泬,入望似芙蓉。<br> 翠拔千尋直,青危一朵秾。 <br> 氣分毛女秀,靈有羽人蹤。<br> 倒影便關(guān)路,流香激廟松。<br> 塵埃終不及,車馬自幢幢。<br></div> <h1> <b> 斧劈石</b></h1> 西峰屹立著一塊獨特的巨石,其形狀仿佛被利斧劈為三段,石下的空間恰似一位婦人仰臥時留下的印痕,栩栩如生,這便是被稱為斧劈石的奇觀。世間流傳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 <h1> <b>沉香救母</b></h1> 傳說中,玉帝的三女兒三圣母,于西岳廟內(nèi)的雪映宮修煉,因她慈悲為懷,百姓所求皆能應驗,故宮內(nèi)常年香火鼎盛,人們親切地稱她為三娘娘。 某年春天,一位名叫劉彥昌的舉子赴京趕考,途經(jīng)華陰時,聽聞三娘娘的靈驗,便虔誠地前往雪映宮祈福。然而,不巧的是三圣母當時并不在宮中,劉彥昌連抽三簽皆為空簽,心灰意冷之下,他悲憤地在墻上題下一首打油詩,表達了對三圣母的怨念。 三圣母返回宮中后,得知此事,心中羞惱。其貼身侍女靈芝更是義憤填膺,提議為三圣母報仇。于是,主仆二人駕云喚來風雨雷電之神,降下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劉彥昌在暴雨中狼狽不堪,幾近昏迷。 三圣母見狀,心中的怨念漸消,反而對劉彥昌產(chǎn)生了憐憫與愛慕之情。她令風雨停歇,并命靈芝將劉彥昌救至一處茅屋中,由一位老婦人和一位村姑照料。劉彥昌與村姑一見如故,漸生情愫,終成眷屬。然而,這段奇緣很快被玉帝知曉,他震怒之下,命楊戩將三圣母壓在華山西峰巨石之下。 劉彥昌赴任洛州知縣后,得知妻子被壓在華山之下,悲痛欲絕。三圣母在巨石下生下兒子沉香,并將自己的血書包裹交予靈芝送往洛州。沉香長大后,得知自己的身世,決心救出母親。靈芝為了幫助他,不惜犧牲自己的道行,化為靈石。 沉香手持神斧,來到華山,痛哭流涕,感動了山神。山神指引他找到了母親的所在,沉香揮斧劈山,巨石應聲而裂,三圣母得以重見天日。母子團聚,悲喜交加。劉彥昌也辭官來到華山,與妻兒團聚,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如今,沉香痛哭的山峰被稱為孝子峰,劉彥昌隱居的地方被稱為劉璽臺,而靈芝所化的靈石則矗立于峪道之中。斧劈石旁,華山神斧巍然聳立,斧把上刻著:“華山神斧,七尺有五。賜于沉香,劈山救母。”這個故事被后人傳頌千古,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段佳話。 <h1><b> 華山石刻</b></h1> <h1><b> 華山墨寶</b></h1> 這是我于2013年6月在華山拍攝的片子,請大家欣賞,并多多指教!